② 在美西戰爭中(1898年),美軍的派克上尉指揮了一個加特林機槍連,在古巴的聖地亞哥戰役中發揮了機槍威力,打得西班牙人難以招架。英國一位軍事權威在美西戰爭後對派克上尉出色地運用加特林機槍做了如下評語:“美國人首創將加特林機槍有效地應用於進攻戰。毋庸置疑,加特林機槍在戰鬥中是具有通用性的。”
③1876年在小比格霍恩這個地方,美國司令官卡斯特的指揮部被印第安人包圍,印第安人從商人那裏購到一批威力較大的亨利和溫徹斯特彈倉步槍,而卡斯特的軍隊使用的卻是斯普林菲爾德單發裝填步槍,但是他也擁有4挺.45口徑的加特林機槍(射速每分鍾1000發)。不知什麼原因,卡斯特竟然沒有使用這些機槍,最後指揮部被攻占,防衛部隊被印第安人全殲,而卡斯特本人也被擊斃。美國一位輕武器著作家說:卡斯特墓碑正麵列出許多壯舉,但在它的背麵也應當刻上下述字句——有加特林而不用,命該如此!
(注:卡斯特George A. Custer,美國軍官,生於1839年,23歲在南北戰爭中任誌願兵旅旅長,後指揮騎兵旅,1876年6月25日在印第安人包圍中被擊斃,終年37歲。)
④1879年英軍在祖魯戰爭中用加特林機槍的火力阻止了祖魯人(南非以畜牧為生的部落)瘋狂的進攻,顯示了加特林機槍在防禦中巨大的軍事價值。
⑤美國在侵略菲律賓的戰爭(1899~1901年)中與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和義和團交戰中都曾使用過加特林機槍。槍雖然沒有什麼階級性,但加特林機槍在這兩次戰爭中使得它名聲不好。
(5)馬克沁機槍出現後,加特林采取了什麼態度?
19世紀80年代,馬克沁發明了利用火藥燃氣完成自動動作的機槍。加特林一類的機槍需要人力通過機械完成射擊循環的各種動作,顯然是落後了。加特林不甘心就此止步,已經75歲(1893年)的他還雄心勃勃改進他的發明。他采用了馬達作動力,射速為每分鍾3000發,但在當時畢竟不適於野戰,問津的人甚少,於是加特林手動機槍便逐漸冷落下來了。
(7)加特林原理後來怎麼樣?
一般來說,一個事物發展到頂峰,便要起變化,將要被新的事物取代。輕武器發展史上這樣的事例比比皆是,但是也有些武器的原理過一段時間又複活了。這種“沉浮”現象標誌著科學技術新的躍進。20世紀60年代出現的20毫米6管火神機關炮和7.62毫米6管米尼機槍仍然采用了加特林原理。
加特林是馬克沁、勃郎寧和傑格佳廖夫的“先生”,既然三位弟子被尊稱為“機槍三巨頭”,則稱加特林為“機槍老大”恐怕不會有人持異議。
加特林於1909年去世,享年91歲。
機槍的劃時代變革
未來國際新形勢下,輕武器也要進行不斷更新、發展和完善,以適應未來戰爭的需要,輕武器應向自動化發展,不在強調殺傷力,更偏重致殘,子彈多功能化,在材質上要更輕便化,要使戰場生存率更高、故障率更低。機槍同樣要材質改進,子彈多元化。同時要實現自動化,數字化,可以接到躲到多種設施上,另外還要朝著大威力、超遠程、智能化的方向發展。
一、劃時代的馬克沁機槍
馬克沁機槍的出現是輕武器史上繼火藥發明後最壯麗的一次大變革。現代輕武器雖然有了巨大進展,比如材料、加工技術、設計方法、測試裝置,特別是計算機、激光等先進技術的應用,都是馬克沁那個時代難以比擬的,但是在自動原理方麵基本上仍遵循著馬克沁的發明,就是現代槍械上各種工作機構也大多是在馬克沁首創的基礎上改進的。
(1)海勒姆·史蒂文斯·馬克沁1840年2月25日生於美國,1916年11月24日在英國去世,享年76歲。
(2)首創利用火藥燃氣能量完成槍炮自動動作的三個基本原理:槍管後坐式、導氣式和槍機後坐式。
(3)第一挺真正的自動武器——馬克沁機槍誕生(口徑11.43毫米,黑火藥,射速600rdS?/?min)於1884年研製成功。
(4)馬克沁主要精力雖然放在全自動機槍上,但他也設計過自動步槍和自動手槍,因此這個人物在輕武器領域內不是“單項冠軍”,而是“全能冠軍”。
(5)馬克沁有機械工程方麵的天賦,青少年時期瘋狂學習技術並有許多發明;1882年(42歲)聽從好友勸告,開始槍械研究設計工作。
(6)馬克沁中年後變得很精明,青年時代的挫折給予他深刻教訓,因此在1883~1885年間,他把自動武器中可能用得上的各種機構都申報了專利,同時代的專家不得不向他請教,製造廠商還須付給他使用專利的報酬,有人說他是“壟斷技術”,實際上他是維護自己的勞動成果不致受到侵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