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能隱忍:韜光養晦謀劃長遠(2 / 3)

二 沉默也是一種大智慧

朱元璋從一介草民到起義軍中的一員戰將,到後來受到元帥的器重,成為元帥的高參和女婿,他的身份漸漸有了變化。

朱元璋所進行的轟轟烈烈的招兵買馬和對郭子興敬讓,則讓後人歎服。他本長得醜陋,卻能深得郭子興的如此寵幸,源自於他有過人的聰明。

郭子興對他有猜疑時,他能做到拱手讓出兵權;郭子興有難時,他能夠搭救,給郭子興留下知恩圖報的美好印象。朱元璋能忍的博大胸懷,是使他在短短的三年時間內由一名和尚變成守軍總管的一個因素。他過人的勇敢精神和作戰智謀使他獲得了成功,他的正氣和忠信的美德,是一般農民起義軍領袖所不具備的。中國曆史上的農民起義基本上都被鎮壓下去,朱元璋卻成功了。如果說招兵買馬是一種外在實力增強的話,那麼,自身素質的修養提高,卻是一種內在的不可估量的實力積蓄。

在郭子興去世後,軍中的事務由郭子興的兒子郭天敘、妻弟張天枯與朱元璋共同主持。1355年的2月,劉福通訪得韓山童的兒子韓林兒,把他接到濠州立為皇帝,號小明王,國號宋,建元龍風,並派人聯絡各路義軍。

張天祜隨來使前往濠州,不久帶回小明王的命令,委任郭天敘為都元帥,張天祜為右副元帥,朱元璋為左副元帥。

朱元璋影響力最大,地位卻是第三,這是一種轉折,朱元璋對自己屈居第三雖說不滿,但考慮到自己的力量還不夠強大,正好可以利用龍鳳政權的名號以壯聲威,也就接受了封號。和州正式建立起都元帥府,軍中從此以龍鳳紀年。這支部隊大部分是朱元璋組建的,許多軍官都是他的親信。郭天敘、張天枯才疏智短,朱元璋雖然位居第三,實際上大權牢牢掌握在他手裏。

經過嚴格的操練和休整之後,朱元璋準備率領這支有一定規模的隊伍離開濠州這個小天地,向外麵更廣闊的天空發展了。

評析:

角逐天下,心中要有霸氣,但力量處於弱勢時,得見機行事,尋求發展。此時,不要聲張自己的需求,要善於等待,善於忍耐,等力量強大了,方可展翅高飛,一躍衝天。

三 以退為進保護自己

在長期軍事鬥爭的生涯中,朱元璋非常注意鬥爭策略,從不憑一夫之勇蠻衝蠻打,魯莽行事。有時候,敵人的力量相對強大,朱元璋能夠保持清醒的頭腦,不冒險攻擊敵人,甚至做出某些讓步,從長計議,以免吃眼前之虧。他很清楚,在軍事鬥爭中,隻貪一時之功,圖一時之快,解一時之恨,危害是非常大的,有時可能導致全軍覆沒,前功盡棄。隻有具備了長遠眼光和全局觀念,有屈有伸,善於鬥爭,才有可能得到發展,奪取最後的勝利。

至正十三年十月,元朝丞相脫脫率師圍高郵,分兵攻六合。六合的農民起義軍派人到滁州來向郭子興求援,郭子興派朱元璋領兵出救。元兵排出倒海般地攻過來,六合城防禦工事全被摧毀,朱元璋等將領指揮守兵頑強抵抗。後來,實在抵敵不住了,朱元璋隻好組織全城軍民撤退到滁州。元兵跟蹤追擊到滁州城外,朱元璋於中途設下埋伏,令部將耿再成佯裝敗陣逃走,引誘元軍進入了伏擊圈,把元軍打得大敗。這時,朱元璋十分清醒地意識到,雖然眼下打了個勝仗,但元軍勢力很強大,而滁州卻是孤城無援,若元軍再增兵圍攻滁州,一定會吃大虧。於是,朱元璋就令城中父老把戰場上獲得的元軍馬匹輜重,並帶牛、酒奉還元軍。還告訴元軍將領說:滁州城中全是良民,現在聚集在一起,純粹是為了防禦寇盜。我們願意供應給大軍軍需給養。你們怎麼還要分兵來打滁州呢?應當去攻打高郵才對,饒了這個地方的老百姓吧。元軍打了敗仗,丟失了一大批馬匹和其他軍需物資,害怕受到上司怪罪。正萬般無奈時,一見來人送回了馬匹輜重,還說好話求情,就引兵離去,滁州才沒有繼續遭到攻擊。盡管朱元璋把元軍引向高郵是不太道德的,但是,這仍不失為一個保全自己的好計策。

至正二十一年,元朝大將察罕帖木兒進軍山東,幾乎占領山東全境。北邊的軍事形勢急轉直下,不但小明王的都城安豐難以保住,就連朱元璋的根據地應天也隨之暴露在敵人麵前,情勢岌岌可危。朱元璋十分清楚,他所占領的地區幾年來之所以比較安定,軍事力量之所以得到了迅速發展,全憑小明王的紅巾軍主力在北邊掩護。現在局勢突變,萬一安豐失守,就得直接麵對元軍的主力進攻。分析敵我實力,實在相差太遠,硬打硬守顯然是不行的,必須想出一個妥善的辦法,避免和元軍主力決戰,以圖生存和發展。在這種情況下,朱元璋決心向察罕帖木兒求和。他兩次派使臣去見察罕帖木兒,送上重禮和親筆信,請求通好,實質上就是表示投降。察罕帖木兒的威脅暫時解除了,於是,朱元璋抓住這個時機,西攻陳友諒。

朱元璋在對敵人發動進攻的過程中,有時遇到敵人實力較強,自己消耗太大,得不償失,他就會主動停止攻擊,以等待時機。朱元璋渡江建立江南政權以後,為了安定自己的這個剛建立起來的本大營,就下決心先攻打張士誠。至正十七年七月,朱元璋在攻下常熟後,覺得張士誠部隊的戰鬥力較強,有的據點動用兵力大,攻擊時間長,很不容易對付,再打下去,不太合算。於是,他就主動中止了對張士誠的攻勢,而把進攻的矛頭指向浙東方向的元朝統治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