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能隱忍:韜光養晦謀劃長遠(3 / 3)

朱元璋能夠在瞬息萬變的戰爭中,抓住有利時機,采取軍事行動,以取得理想的戰果。

至正二十七年(1367)前後,北方的幾個元朝將領為爭軍權、搶地盤,一心一意打內戰,拚得你死我活,殺得昏天黑地,誰也顧不上反元的勢力。在軍事將領之間打內戰的同時,元朝統治階級最上層宮廷的內部矛盾,也日益激化了。宮廷的權利鬥爭與軍隊的相互撕殺有著密切的聯係,並且相互利用,元朝統治階級就分裂成為兩個相互傾軋、殘殺的集團。雙方都要爭奪政權,都有貴族官僚支持,都有軍事力量作後盾,勢均力敵,鬥得不可開交,逐步形成了一個“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局麵。朱元璋就抓住元朝內部打得難解難分、無暇他顧的有利時機,乘機東征南伐,擴大地盤,充實軍事力量。當朱元璋北伐大軍臨近城下時,元朝的軍事將領們才如夢初醒,急忙停止內戰,但又不願意和其他元將配合,不願聽其他元將指揮,還是各保一方,各自為戰,這又為朱元璋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提供了良好時機。

評析:

兩軍兵戎相見之時,若我方力量薄弱,先退一步,這並不是懦弱之舉。退是為了長遠的考慮,是以退為進。爭一時之氣相持不下,吃虧的隻是自己;退一步,海闊天空,未來又呈現出無數種獲勝的可能了。

四 潛心自學先定根基

忙中偷閑,閑中自學,朱元璋就是這樣的性格。

朱元璋的學堂時間很短,但憑著他的聰明,得到了繼續學習的機會,他持之以恒,勤奮自學,不斷從書籍中吸取營養,學到了“興亡治亂”的經驗教訓。

朱元璋隻進過幾個月的學堂,所以要說他是文盲也不過分。即使以後在皇覺寺當小行僧,也隻是衝著生計而去的,也沒有機會學文化知識。

在朱元璋的那個年代,能保住性命已經很不易了,讀書簡直是一件極其奢侈的事。但是,朱元璋卻是那種“腹有詩書氣自華”的領導人,其文筆不亞於當時那些長期在私塾裏念“知、乎、者、也”的老書生,而文史哲這些知識,跟他們比較也絲毫不遜。

是什麼原因呢?

自學!

朱元璋帶兵打仗,在戎馬倥傯中刻苦自學。他當上了明朝開國皇帝後,規定以八股取士,但他自己寫文章,卻無八股氣,並不受那些作文公式束縛。他認為寫文章就要“盡人心中所言”。

朱元璋這個平民出身的皇帝,通過自學,從一個放牛娃,從一個小行僧,從一個叫化子變成了明朝的開國皇帝,可不是出生時那一道“紅光”的照耀,而是自己努力的結果。

史書記載,朱元璋在自學過程中留下了很多佳話。

朱元璋一開始也不知道讀書的重要,參加起義後,李善長、馮勝等地主儒士前來投奔,他們引古論今,幫助他分析形勢,出謀劃策,使他眼界大開。朱元璋這才懂得要想成就大事,光有一腔熱情是不夠的,古人謀劃平天下的計策及其成功或失敗的經驗教訓都寫在書本上,不讀書,就無法吸收借鑒。於是他決心發奮學習。

朱元璋每到一處,就設法招攬儒士,留置幕府,朝夕相處,講史論經。

後來登基做皇帝了,他也沒停止自學,特地在南京奉天門東邊蓋了五間高大清爽的文淵閣,“分南京所藏之書實其中,自經之外,諸史百家,靡不畢備”,並設置了若幹名大學士,由飽學的儒士充任。他處理完公務,就抽空到那裏去。

經過多年的努力,朱元璋的文化水平迅速提高,不僅能讀懂古人深奧的著作,還能動筆為文做詩。

朱元璋特別愛讀曆史。參加起義後,李善長給他講述漢高祖劉邦“豁達大度,知人善任,不嗜殺人”,五年平定天下,成就帝業的故事,深深打動了朱元璋,使他對曆史產生了濃厚興趣。

他開始注意搜集各種史書,認真閱讀,“稍間輒與諸儒講論經史”。

朱元璋對漢高祖、唐太宗、宋太祖等幾個有作為的開國皇帝特別欽佩,有一次同侍臣觀賞古帝王畫像,議論他們的賢否得失,看到漢高祖、唐太宗和宋太祖的畫像,展玩再三,諦視良久。看到隋煬帝、宋徽宗的畫像,瞥一眼就過去,說“亂亡之主,不足觀也”。見到後唐莊宗的畫像,又笑著說:“所謂李天下者,其斯人歟?上下之分瀆至於此,安得不亡”。他常讀漢、唐、宋諸朝的曆史,尤其注意研究漢高祖、唐太宗、宋太祖等人的統治經驗。

元朝的興亡特別是元末敗亡的教訓,對朱元璋更有直接影響,他非常注意研究總結。

朱元璋經常運用曆史對比的方法比較古人的得失,在比較的過程中,自己也學到了很多治國平天下的道理。

朱元璋喜讀曆史書,但不是為曆史而學曆史,更不是借此發思古之幽情。

他是要以史為鑒,治理好國家,總結曆代王朝興亡治亂的經驗教訓,作為自己行事的借鑒。

評析:

古為今用、擇善而從,朱元璋廣泛借鑒吸收古人治國平天的經驗,從推翻元朝、平定天下到創建明朝,治國撫民,他所采取的各項方針、政策和措施,都是在充分研究並借鑒了前人的曆史經驗後製定的。而這一切的得來,主要依靠他勤勉的自學。

一路拚殺,朱元璋已然不是當年的小行僧了,他已經成為一個出色的政治家、軍事家,麵對文學家、詩人、史學家,朱元璋也能和他們侃侃而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