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勤政節約,嚴於律己
從社會最低層爬上皇帝寶座的朱元璋,深知創業難,守業更難的道理,在新國家建立之初,朱元璋兢兢業業,以身作則,行為示範,勤政奉公。他要建立強有力的規則,使局麵朝著好的方向發展。
明王朝的建立是朱元璋人生中的又一個新起點,對於一個以化緣為生登上皇帝寶座的人來說,要管理好一個國家的裏裏外外,實在是一個很大的考驗。弄得不好,新生的政權會被別人扼殺在繈褓中。
當眾人享受勝利的快樂時,朱元璋的內心是複雜的,既有勝利的極度喜悅,又有如何守城治國的憂患意識。作為普天之下的“家長”,他與群臣的心態完全不同。他在為明王朝的長治久安苦思冥想。他稱帝後麵臨的難題遠比與群雄和元朝進行軍事鬥爭更為複雜和艱難。
所以,在登基之後,朱元璋經常焦慮不安,夜不安枕,食不甘味。他深刻的感悟到:“創業之時,其事實難,守成之後,其事尤難。”他警戒群臣不要被暫時的勝利衝昏頭腦,要像謹慎治家一樣來治理國家。他說:
“處天下者應當以天下為憂,處一國者應當以一國為憂,處一家者應當以一家為憂。以人之身與天下國家相比,人之身為小。如果所行不謹、將會摔跟鬥,如果所養不謹,將會身染頑疾。何況天下之重,豈可忘記警畏乎?”
經過元末連年爭戰,天下滿目瘡痍,亟待振興。但是一些將士經過了數年的爭戰,因為國家有了太平,也會陷入享受的懶惰思想中,不求發展。要改變這樣的局麵,需要皇帝在料理國家事務上勤於政事,以身作則。
朱元璋認為元朝之所以失去天下,主要在於君主委任權臣而不能親自處理政務,致使權臣專權自恣,蒙蔽君主,作奸犯科。同時,他認為張士誠之所以被消滅,主要原因之一也在於其常年不理政事,使委任的權臣欺上瞞下,葬送了大好前程。
為了避免此類現象在自己身上重演,朱元璋除患病外,每天披星戴月,天未明便入朝,早朝結束後,再吃早點,稍事休息後,或閱奏章,或博覽群書。午後,再入朝理事,或批閱奏章,或與儒臣講論經史,直到太陽落山,才回到宮中。晚上躺在床上,總要在腦海中重溫一遍當日所行之事。
朱元璋曾說:“朕自即位以來,經常以勤勵自勉。天未亮便臨朝理政,傍晚時分才還宮。深夜臥床難寐,便披衣而起,時而仰觀天象,一旦發現星變,即刻憂心忡忡;時而思量天下之事,凡應當施行之事,便立即記錄在案,待天亮後下詔執行。”
睡覺時如此,吃飯時亦如此,朱元璋不愧是人民的好公仆。
據說,即使在吃飯的時候想起某件事,朱元璋也會立即放下筷子,迅速將其筆錄下來,並把所寫的條子別在衣服上。在他的衣服上經常別有很多字條,他詼諧地稱之為“賣衣”(指破爛不堪、補了很多次的衣服)。
根據史書的記載,洪武十八年(1385)九月十四日至十一日的8天之內,朱元璋共批閱天下奏折達一千六百六十件,處理國事達三千三百九十一件。平均每天批閱奏折二百多件,處理國事四百餘件。由此可見,朱元璋勤政非同一般,他的確是一個兢兢業業的好皇帝。
朱元璋還希望群臣都像自己一樣,以百分之百的熱情投入到管理國家的事務上來。建國之初,他曾派專人在京城城門的讀樓上於五更之時吹起號角,並高聲唱道:“為君難,為臣又難,難也難;創業難,守成更難,難也難;保家難,保身又難,難也難。”
可以看出,朱元璋是盡職盡責了,這肯定會影響身邊的文武百官,從而推動新興的國家大步向前邁進。
朱元璋不僅以身作則,帶動文武百官,他還非常注重對子孫後代的教育。
朱元璋是從苦難中走出來的,他認為苦難是人生的一筆財富,一個人的成長要經曆無數的挫折,然後才會勝任天降的大任。因此朱元璋對皇太子言傳身教,以培養他將來為政理事的能力。
朱元璋曾對皇太子及諸子說:“從前有道明君都勤於政事,關心百姓,所以能夠保有天下。但到了子孫手中,便廢棄祖宗之德,一味地追逐聲色犬馬的驕奢生活,使政教不修,禮樂崩弛,天棄於上,民離於下,家破國亡。你們作為我的子孫,應當效法古代的聖帝賢王,兢兢業業,日慎一日。要以前代荒君為鑒,不要重蹈他們的覆轍。如此,則可以永享富貴。”
不僅如此,朱元璋還命令各衙門:今後有常事啟奏皇太子,重事才通報自己。想以此來錘煉接班人的威信和處事能力。
曆史上還有一種說法,給朱元璋的勤政賦予了更深的涵義。這個涵義就是朱元璋的勤政是為了收攬權力。
朱元璋要行使絕對的獨裁權力,就必須勤於政事,這好比飽經風霜的老農要死守住那塊供給衣食的土地,就必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天天得麵朝黃土背朝天,耕耘不止。
在朱元璋看來,作為天子治國,道理亦與此同。否則,權臣弄柄,天下非易主不可。為子孫後代著想,他甘願奉獻自己的一切,為他們設計美好的未來。
這是不是後人的多疑,不得而知,因為史書中沒有這樣的記載,朱元璋的內心世界也不好去把握。但是,事物都具有兩麵性,這或許也是朱元璋兢兢業業的的原因之一。
無論我們相信哪一種,有一條是絕對不容懷疑的,那就是朱元璋處事的手段。為了新興國家的振興也好,為了保住朱家江山也好,朱元璋的勤政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沒有人會咒罵一個君主的勤政奉公。
朱元璋在勤政的同時,也非常注意節儉。這兩者之間存在著必須的聯係,互為因果。作為皇帝,隻有處富不奢,才能勤於政事,不忘自己的本職;也隻有勤於政事,才能認識到驕奢之害。
為了讓自己處富不淫,朱元璋特地把唐朝李山甫的《上元懷古》詩抄寫在屏風上,閑暇時則吟唱自省:
南朝天子愛風流,盡守江山不到頭。
總為戰爭收拾得,卻因歌舞破除休。
堯將道德終無敵,秦把金湯可自由?
試問繁華何處在,雨花煙草石城秋。
朱元璋認為,孫吳、東晉、宋、齊、梁、陳六朝短命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六朝天子沉溺歌舞風流,追逐腐化奢侈而導致亡國。他非常重視這一教訓,把六朝天子作為一麵鏡子,決心不步他們的後塵,塑造自己的新形象。
為了遏製奢侈之風,朱元璋盡可能地從自己節儉做起,並引導天下特別是百官的消費趨向。他在處理政事之餘,不親近女樂歌舞,不飲酒作樂。每日飲食,多為粗茶淡飯,日用器物也盡量從簡。
據說,朱元璋的床,除了金龍裝飾之外,與百姓家的睡床沒有多大區別。朱元璋用的車輿器具服飾等物,依照慣例該用金飾的,他下令以銅代替。負責製造的官員大為不解,認為用不了多少金子就可完成。對此,朱元璋說:“朕富有四海,難道吝嗇這點黃金?隻是考慮到提倡儉約。朕若不能身先示範,就難以約束百官。況且奢侈都是由小到大的。”
為了遏製天下百姓追逐奢侈之風,朱元璋極力反對地方進貢名優特產。
如潞州貢奉人參,金華進貢香米,朱元璋皆下令阻止。在朱元璋看來,采擷人參十分艱難,必將勞民傷財,而國家的任務在於養民,怎麼能為了自己一人的口腹之欲而勞累民眾呢?
朱元璋不善飲酒,隻能喝一點葡萄酒,西麵部落一般進貢都有葡萄。但為了減少對沿途百姓的騷擾,他下令西麵部落酋長不要進貢葡萄酒。
一些商人進貢一種叫阿刺吉的香料,漢語稱為穀穗露,除可調粉作為婦女的化妝品外,還可治療心病。但朱元璋認為此物不過是修飾容顏而已,隻能引誘奢靡之風,拒絕接受此類物品。
建國伊始,百廢待興,大興土木在所難免,土木工程方麵的投資自然十分巨大。為了盡量減少此類投資,朱元璋多次下令,停建或緩建不急之工程,以節省開支,減輕百姓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