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王道凶猛:用白骨堆砌理想(3 / 3)

朱元璋這個人有著複雜的個性。他聰明有才,虛心好學,做事剛毅果斷,灑脫利落。李善長能把握全局,是他身邊的一個出色政治家。朱元璋性格也很特別,他多疑,刻薄寡恩,在封建官僚政治中縱橫捭闔,指東打西,恩威並施,殺伐自專那一套手腕玩得很純熟。他從本身的經驗和曆史的經驗中,看出人心隻有一個“狡”字。他不相信任何人的忠誠。對付的辦法就是威之以“勢”,誘以之“利”。他要使所有的臣民匍匐在他的腳下戰戰兢兢生活。李善長在官僚集團中的地位特殊,朱元璋認為打天下時他為我所用,如今坐了天下,卻成為大大地威脅。

李善長對權力的熱心和對同僚下屬的驕橫尤其令他生厭,於是決心把他扳倒。朱元璋在朝中廣造輿論,說是要在楊憲、汪廣洋、劉基或胡惟庸中重新物色宰相的人選,逼迫李善長退位。洪武三年,李善長悲痛交加,憂鬱成疾。這時候,中書省的實際負責人已經是楊憲,李善長惟恐落在他的手心裏,胡惟庸慫恿說:“楊憲為相,對我們威脅很大呀。”

李善長沒有表態,卻決心揭發楊憲的隱私,把他搞掉。同年七月,楊憲以謀反罪被處死,李善長才長出了一口氣。客觀環境已不允許李善長在京城為官,於是他就借口養病,給自己找了個台階,朱元璋順水推舟,將他安置在鳳陽養老。

李善長冒著殺頭的危險追隨了朱元璋,功名剛剛到手就這樣被打發了,心裏總是不愉快。這年冬天,朱元璋回鳳陽掃墓,李善長鞍前馬後,恭敬伺候,使朱元璋頗為動情,覺得對這位老朋友好像欠了點兒什麼。當時正在大規模地營建中都鳳陽,同時大批的江南富戶正陸續地遷發到這裏,頭緒紛亂得很,原來的主持人幹不了,朱元璋心想,把這些事交給李善長全權處理豈不是一舉兩得!李善長把這項工程當作是邀取朱元璋歡心的好機會,他竭盡全力經營,工程進展得很順利,移民安置也搞得井井有條,朱元璋果然高興,派遣使者帶著禮物前來慰問。洪武七年,朱元璋提升李善長的弟弟李存義做太仆寺遠,負責全國的馬政,後來又將他的大女兒臨安公主下嫁給李善長的兒子李棋,並在京師為李善長大治府第。這是朱元璋第一次招駙馬,李善長是朱元璋的第一個親家。當時的結婚禮儀自然是華貴而又隆重,滿朝文武都羨慕不已,李善長是抱著重被起用的歡欣和希望來迎接這一切的。哪想到進京之後,久久不見動靜,便不免有些怏怏不樂。汪廣洋等人不放過這個機會,彈劾李善長父子,李善長受到了減俸祿的處分。為了安慰老親家,朱元璋給李善長“總中書省,大都督府,禦史台,議軍國大事”這樣一個極榮譽頭銜,至於實際的工作,不過是臨時管一管土木工程罷了,但當時他也幹得很賣力,感到是一種榮耀。

胡惟庸與李善長是老鄉關係,受到李善長的提拔,胡惟庸後來將女兒嫁給了存義的次子李有,同善長攀親戚。

從洪武六年起,胡惟庸就把持了中書省,飛揚跋扈,形成強大的勢力,最後不能被朱元璋容忍是很自然的。朱元璋加給他以謀反的罪名,並由此誅殺了三萬多人,有意製造了—場血案。洪武十二年正月,胡惟庸被殺。李善長也因此受到政敵的猛烈攻擊。也許是考慮到兒女親家,朱元璋又將李善長赦免了。李善長抱著一顆緊縮的心,戰戰兢兢地度日。隨著時光的流逝,該處置的都處置了,緊張的氣氛似乎緩和下來,李善長也就不再介意。他哪裏知道,朱元璋並沒有忘記這筆賬,他在細心地觀察著李善長的舉動。洪武二十二年,李善長七十七歲,風燭殘年,但還要盡情地享受,還要為子孫置產。他打算再造府第,並從衛國公湯和那裏借了二百個衛卒。湯和怕受連累,趕緊密報皇上,朱元璋暗罵他不知好歹。那年春天,京城中有一批人因罪發遣邊疆,李善長為他的親信丁斌等人說情,朱元璋強耐著性子解釋,認為這老頭又管閑事,很是生氣。這時也有人看透了朱元璋的心思,就火上加油,說丁斌原在胡惟庸家當差。朱元璋憤怒不已,命令快將丁斌逮到鎮撫司審查。由丁斌又牽連出李存義,由存義逼出李善長,最後就逼出了下麵口供:

“胡惟庸準備謀反時,曾派存義去說服李善長,當時他很吃驚就罵‘你說些什麼胡話,這是滅九族的勾當’。”

後來胡惟庸又派李善長的老部下楊文裕去遊說,答應事成之後,封他作淮西王,李善長雖然仍不同意,但很有些心動。過了些日子。胡惟庸又派存義去見李善長,李善長隻是說:

“我已經老了,幹不成大事。等我死了以後,你們去鬧。”

後來李善長家的仆人就去告發他,說胡惟庸親自到李家來過,當時兩人東西對坐,顯得很詭秘,說些什麼聽不清楚。胡惟庸一邊說,李善長邊點頭。禦史們為了搶功,也為了表示自己與李善長沒什麼關連,就向朱元璋說李善長壞話,拉開了同仇敵愾之架勢。這時又趕上星變,占卜的人很懂得湊趣,對朱元璋說大臣不忠,天降此災。到這步田地,李善長也就難於申辯了。

這時他已是七十多歲的老人了,他須發皆白,背也駝了,走路顫巍巍的要人扶,但他的腦子還好使,牙齒也牢固。當他知道李存義被抓、盧仲謙揭發時,他仰坐在書房的逍遙椅中,滿是皺紋的臉像幹癟的土豆隱藏在書架的陰影裏。他足足躺了三個時辰,一動不動,就像死屍一般。突然,他滿臉的皺紋舒展開,那雙已經昏濁的眼睛發出幾絲譏誚靈動的閃光,他咳了一下,很快活地說:“有這事?十年以後我還是成了胡黨。太有意思,誰叫別人稱我是蕭何呢,要當蕭何就命該如此。我就等皇上來殺我了。”

後來朱元璋覺得自己似乎也聽到了好幾聲蒼涼而放縱的大笑,看到了那個老頭咄咄逼人的目光。他暴跳如雷,摔下手中的茶杯,氣衝衝來回走動。不過,胡惟庸已死去十年,如以胡案來解決李善長,總是底氣不足。

在很長一段時間裏,朱元璋似乎都是懷著對李善長的怨恨而進入夢鄉。

他醒來了,一身汗,不知該做些什麼才好。

朱元璋朝外麵喊叫了一聲。一個太監聽見喊聲,忙走進來,見朱元璋坐起身子喘氣,跪下說:

“皇上有何吩咐?”

朱元璋眯眯眼,揮手讓太監出去,卻見太監欲言又止的樣子,於是問:“有事嗎?”

太監小聲說:“欽天監求見。剛才天空星相異常,很多人都已目睹,欽天監正在前殿候著。”

異常天象,星變!朱元璋大吃一驚,他聯想到夢裏的情境,突然一個念頭閃出,他的情緒又恢複過來了,對太監說:

“好吧,朕去召見他就是了。”

那天早朝時,朱元璋已是精神抖擻,雙目炯炯了。他先把李善長罵了一頓,對眾人說:“知逆謀不舉發,狐疑觀望懷兩端,大逆不道。”

他讓欽天監把掃帚星出現的星變向群臣說明。他靜靜地觀察著群臣驚愕的表情,心裏暗想:真是老天助我!

過了好大一會兒,朱元璋才開始說話,他說得很慢:“昨日生變,是蒼天的一個警告,現在必須殺一個大臣以應災。李善長本是罪身,我命令將李善長一家盡皆誅殺。”

說到這裏,他心裏頭高興了,終於把李善長殺了。這一次,他是花了許多功夫才辦到的。這時,朱元璋完全忘了他的大女兒臨安公主是李善長的兒媳婦這一事了,而且,她同李祺膝下還生有他的一個外孫。與政治鬥爭相比,無論兒子、女兒或者其他什麼人,在朱元璋眼裏都是微不足道的。

他開始對李善長下手了。

那天錦衣衛闖進李善長的宅第時,這位老人坐在書房中飲茶讀書。他對錦衣衛的到來一點兒也不感到驚奇,他沉默地聽完使者向他宣讀他的罪行,皇上以星變為由要誅殺他一家。

李善長望著他們笑了起來,他以譏諷的口吻對他們說:“回去告訴你們的皇上,難道他不能找一個更好一點兒的理由來殺我嗎?”

話雖是這樣說,但他的兒子及家人們悲慟恐懼地圍上來,他們不敢相信這是真的。臨安公主及家眷們開始哭泣,公主無法理解她的父親為什麼會這樣,她手上牽著的兒女難道就不是朱元璋的骨肉嗎?來人沒有走,李善長歎了一口氣,說:“都不要哭了,這無非是個劫數。我們把他推到皇位上去,現在我們被他殺,也是我們自己作的孽,有什麼好說的。”

錦衣衛們開始動手,把李善長一家七十餘口人一起殺掉,一時白刃翻飛,哀號震天,偌大一個韓國公府頃刻就成為了屠場,鮮血濺滿了牆壁和居室,屍體堆積,腥氣衝天。

李善長之死可以說是胡案的尾聲了,這案子拖了十多年,被誅殺的人相當多。

評析: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想李善長,是個極其聰明有才的人,為朱元璋打天下,所貢獻的智慧和精力,是最大的了。而他到七十多歲,還免不了被朱元璋猜忌,以致身死家滅。朱元璋如此對待功臣,令人噓唏,令人悲歎。

四 懲罰藍玉案

1393年,洪武年間的開國功臣被殺戮大半,皇權與相權的矛盾得到解決。當時全國尚未統一,不少武將仍在南征北戰,馳騁疆場。但隨之而來的是功臣武將驕橫放肆,皇權與將權的矛盾不斷激化,洪武年間發生了藍玉案,正是這種激化的結果。

藍玉,安徽定遠人,此人身材高大,麵如重棗,是名將常遇春的小舅子。他英勇善戰,所向披靡,一直跟隨常遇春南征北戰。常遇春常在朱元璋麵前誇獎他,朱元璋也因常遇春的關係,對藍玉非常賞識,很快由管軍鎮撫提升為大都府僉事。藍玉從1371年(洪武四年)直到1378年(洪武十一年)間轉戰西北戰場,在伐蜀、北征、討西番的戰役中,屢立戰功。班師回朝後,朱元璋因功於1380年(洪武十三年)封他為永昌侯。俸祿多達二千五百石,成為南征北戰的主要將領。1381年(洪武十四年),朱元璋任命他為征南左副將軍,平滇之役,藍玉戰功赫赫,朱元璋非常高興,特為他增加俸祿五百石,其女兒還被選為蜀王妃。1387年1月,朱元璋又命藍玉為征虜左副將軍,平定遼東。1390年1月,他又奉命率軍去西南,平定了叛亂等等,在這一係列軍事行動中,他屢有建樹,戰功卓著,成為徐達、常遇春之後最有才能,最能征善戰的一代名將。

藍玉確實勇略超群,有大將之才,在率兵征戰過程中,又屢立奇功,加上朱元璋對他又另眼看待,藍玉的頭腦發昏發漲了,他自恃有功,開始驕橫放肆,目無法紀,甚至忘乎所以,竟然不請示朱元璋,擅自在軍中提拔將校,又蓄養莊奴、假子數千人,仗勢胡作非為。他強占東昌民田,禦史去查問,藍玉居然捶打驅逐禦史。北征班師回朝,夜至喜峰關,叩關門,關吏沒有立即來開,藍玉大怒,縱兵毀關而人。朱元璋得知後,很是生氣。有人揭發藍玉私通元主妃,元主妃羞愧自盡而死。朱元璋曾十分嚴厲地譴責過他,可是他卻毫無悔改之意。本來,朱元璋想封他為梁國公,但是卻因為屢屢違紀,隻好改封為涼國公,並將他的錯鐫刻於鐵券上,以示警告,但他還是不知悔改,藍玉入朝見朱元璋時,賜坐或賜宴,總是語言傲慢,尤其是他多次在朱元璋麵前顯示他在軍中的威風。有一次出征前,藍玉與部下十幾人去向太祖辭行,朱元璋打算隻留藍玉一人議事,讓諸將先走,朱元璋連續三次示意諸將退下,諸將卻毫無反應,這時隻見藍玉舉袖輕輕一揮,諸將立即告退,這一舉動更增加了朱元璋對藍玉的不滿情緒。

藍玉西征回來後,朱元璋已經冊立了皇太孫為自己的接班人,這是國家之大事,此時總要給功臣們加官進爵。朱元璋給大將軍藍玉加官太子太傅。後藍玉得知宋國公馮勝、潁國公傅友德也加官太子太傅時,心裏很不高興,不願甘居二人之下,怨恨地說:“叫我做太師,如今又叫別人做太師。”憤憤不平之氣溢於言表。

朱元璋對功臣的剪除是做了精心準備的,一旦條件成熟就要大開殺戒。

1391年(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第三次大封皇子為王。這一年,皇十六子朱旃,皇十七子朱權,皇十八子朱鞭,皇十九子朱穗,皇二十子朱鬆,皇二十一子朱模,皇二十二子朱楹,皇二十三子朱檉,皇二十四子朱棟,皇二十五子朱木彝都封了王。就在藍玉案發前一個月,他把四個兒子肅王朱木彝、遼王朱植、慶王朱桐、寧王朱權派往封國。可謂皇子已遍布大明王朝的各個角落。屏藩朝廷的目的基本達到。尤其是北部邊疆,朱元璋就布置了九個塞王,太祖還給他們配備了足夠的精兵,如寧王朱權鎮守大寧,擁有護衛精兵八萬,戰車六千,而所屬朵顏三衛騎兵,驍勇善戰。當這些部署都停當之後,朱元璋認為從功臣宿將種收奪兵權的條件基本成熟。

1392年四月,年僅三十八歲的太子朱標病故,這使六十五歲的朱元璋悲痛欲絕,沉重的打擊使朱元璋一下子老了許多,眼看著培養了幾十年的接班人就這麼離去了,那麼朱氏王朝將由誰來接班?誰來捍衛呢?朱元璋在悲痛之後要立即解決這個問題,最後又立了年方十六歲的皇太孫朱允蚊為自己的接班人。皇太孫太年輕,又沒有經驗,這怎麼能夠駕馭文臣武將呢?朱元璋太擔心了,為了朱氏一統天下永不變姓,他隻好下決心再次“拔刺”。晚年的朱元璋更加心狠手辣,剪除功臣武將,回收兵權,已勢在必行。問題隻是在尋找一個合適的機會。

藍玉案的發生,也多少摻雜著統治階級內部鬥爭的因素。孰知藍玉是常遇春的內弟,常遇春的女兒,又是太子朱標的妃子,藍玉是地地道道的太子妃的親娘舅,因此太子與藍玉關係特近。早在藍玉平定納哈出還朝時,就曾對太子講過這麼一段話:“我看燕王在封國北平,安撫百姓,甚得民心,不少人說他有君王氣度,我怕這話傳到皇上那裏,會影響皇上對殿下的感情。我還聽擅長看風水的人說,燕國有天子氣,望殿下心裏有數。”藍玉又說:“殿下問我,我才說出肺腑之言,還望保守秘密。”後來,這件事給燕王知道了,他簡直恨不得殺了藍玉。太子病逝之後,一次燕王入朝,朱元璋問他民間情況,燕王借機說:“諸公侯多放肆無法度,不除掉他們,將來會出現尾大不掉的隱患。”幾個月後,藍玉之案便發生了。

藍玉和靖寧侯葉升是親家,1392年,葉升被牽連為胡黨,被朱元璋誅殺。

藍玉對這件事非常不滿,並萌發了造反之心。同年,太祖派欽差去四川召他回京,藍玉對欽差講:“必是我親家靖寧侯在胡黨事內有我的名字,叫你來提取我的。”又說:“實不瞞你,我如今回家看動靜,若是果有這話,好歹下手幹一場。你回去休要泄露出去,若事成時,大家都安享富貴。”

西征回來之後,藍玉拜見朱元璋後,發覺自己的處境不妙,於是,便對親信講:“先前胡黨事發,壞了多少官人,我想不如先下手為好。”於是積極聯絡,籌劃謀反,並且說:“我奏了幾件事,都不從,隻怕早晚也容不了我,不如趁早下手幹一場。”

藍玉認為朱元璋這時身體多病,皇太子朱標已在四月病死,新立的皇太孫年輕,天下軍馬都在自己手裏,正是發難的好時機,於是密召親信,暗中串連景川侯曹震、鶴慶侯張冀、舳鼢侯朱壽、東莞伯何榮以及自己的老部下,將他們叫到自己府第密謀。讓諸將分頭收集兵馬、武器,並初步定於1393年二月十五日起事,因為這一天朱元璋要外出勸農。正月二十八日,藍玉召來擔任起事主力的府軍前衛百戶李成,對他下達起事的命令:

“我想二月十五日皇上出正陽門外勸農時,是下手的好機會,我計算你有五千人馬,我和景川侯身邊還有二三百條貼身好漢,早晚還有幾個頭目來,又有二三百能廝殺的人,這些人馬足夠用了,你們要好生用心,不要走漏了風聲,就定在這天動手”。正在藍玉的謀反計劃緊鑼密鼓進行時,卻被錦衣衛特務察覺,錦衣衛指揮蔣獻向朱元璋朱元璋告發,朱元璋下令立即逮捕藍玉,並命皇太孫與吏部尚書詹徽審訊,藍玉不服,吏部尚書詹徽本是藍玉同黨,他卻斥責藍玉說:“速講實話,不可專想株連他人!”藍玉氣憤已極,立即大喊,詹徽就是我的同黨,就這樣,詹徽也下了大獄。

1393年二月初八,藍玉被捕,並投入大獄,初十即被處死,並滅其族。受藍玉案牽連被殺的有一批淮西老將及其子弟。朱元璋還將罪犯上供輯成《逆臣錄》頒布天下。因藍玉案被殺的功臣宿將有:開國公常升、景川侯曹震、鶴慶侯張溫、懷遠侯曹興、西涼侯濮與(濮英之子)、東平侯韓勳(韓政之子)、全寧侯孫恪(孫興祖之子)、沈陽侯察罕(納哈出之子)、徽先伯桑敬(桑世傑之子)、東莞伯何榮、都督黃輅、湯泉、衛俊、王誠、聶緯、王鉻、許亮、謝熊、汪信、蕭用、楊春、張政、祝哲、陶文、茆鼎等,文臣中有吏部尚書詹徽、戶部侍郎傅友文等,由藍玉之案牽連被殺的多達一萬五千餘人。到此時,跟隨朱元璋出生入死的功臣勳將,基本上被殺的幹幹淨淨了。

評析:

朱元璋把大將功臣都殺的幹淨,雖然說是為了朱家皇朝的未來考慮——因為太子年幼,朱元璋擔心那些大將功臣會妨礙太子以後掌政——然而,這麼多大將功臣都被殺戮了,更沒有人能保護江山了。果然,朱元璋死後僅一年,燕王朱棣便起兵北平,打出旗號“誅奸臣,清君側”,劍指南京。朱棣並不是多麼有領兵的能力,隻是大將功臣都成了冤魂,無人再能阻擋其步伐,於是便從侄兒建文帝手中奪取了皇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