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是人與人在交往和相處時形成的行為規範和準則。在不同的社會環境下,道德具有不同的內涵。在現代社會,市場經濟飛速發展,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經理人生活在一個充滿競爭、充滿挑戰的環境中。在從傳統社會走向現代社會的發展過程中,經理人的職業道德與倫理觀念也經曆著一次次的衝擊與變革。
現代社會中競爭與合作占據了市場經濟的主導地位,人們的財富意識和競爭意識日益增強,商戰大潮席卷社會的各個角落。在市場經濟中唱主角的經理人,作為商海中的弄潮兒、商戰中衝鋒陷陣的勇士,必須具有道德意識,必須遵循市場的道德規範。懂賺錢,會賺錢,賺該賺的錢,最終才能賺大錢。
1. 用文化打拚你的事業
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世界文化寶庫的奇葩。幾千年來,以儒家為主,道、釋等各家為輔的中國傳統文化,以其豐厚的底蘊,熏陶、塑造了一代又一代的富商巨賈,並為他們的經營思想打上了深深的文化烙印。
中國傳統文化自古重義輕商,在市場經濟迅速發展、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如何看待中國的傳統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中國的經理人曾經困惑過、迷惘過,甚至一度對祖宗的衣缽自賤自輕。當中國的優秀經理人跨出國門,當世界驚呼海外“新儒學”的複興,當深受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浸淫而迅速崛起一支優秀經理人階層時,驀然回首間,人們發現,中國的傳統文化,恰恰是培訓中國經理人的一劑良方。
日本的經營管理之父澀澤榮一曾講過,他的成功之道就是《論語》加算盤。從我國的《三國演義》、《菜根譚》、《孫子兵法》等著作中,日本商人汲取了豐富的商戰經驗。韓國、新加坡等國的經營管理人才,與儒家思想的熏陶也不無關係。中國的傳統文化,在異國他鄉的企業經營與管理領域,放射出了璀璨的光芒。
經曆了市場的無序和有序,經曆了痛苦的探索與反思,人們得出這樣的結論:中國傳統文化是經理人修煉“內功”的基礎,隻要“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儒”和“商”是可以進行完美結合的。現代的經理人,就是秉承中國傳統文化,具有傳統人文美德與現代化管理意識的人才。現代商人,要想戴上“儒商”的桂冠,就必須從傳統文化中尋找立足點。隻有打牢傳統文化的根基,才能在市場經濟中唱主角,才能在明日的商海中縱橫捭闔、盡顯風流。中國傳統文化必將造就大批具有人文精神的現代經理人。
經理人是公司最重要的經營者和管理者,要想成為真正的大家、強家和贏家,必須塑造自己適應時代發展的文化品格,不斷完善自己的人格,顯示出一種洞悉市場變化、穿透力極強的人格力量。
現代經理人追求的理想人格,是君子的標準與要求,是人的主體心性的自我完善,是個人所要完成的最高道德修養。
綜觀曆史,成功商人的致富秘訣,是秉承以儒學為正統的傳統文化,遵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處世圭臬,既追求聚斂財富,更注重社會責任感。曆史上成功富商大都遵循“取之於民,用之於民”的信條,經世濟民、樂於獻身、愛國愛家的豪商巨富不乏其例。
戰國時期的大商人範蠡,曾三致千金而三散之,取之於民,用之於民,受到人們的普遍尊重,被稱為“陶朱公”。他樹立的愛國商人的曆史形象,堪為後世經商者的楷模。輝煌於明清兩代的晉商徽商中也湧現出了許多愛國商人。近代,民族實業家範旭東先生,抱著“實業救國”的思想,決定創立製堿工業,打破外國對製堿行業壟斷。他曆盡千辛萬苦,終於生產出了“紅三角”優質純堿,並在費城萬國博覽會上榮獲最高榮譽——金質獎章,得到“中國近代工業進步的象征”的評語,為中華民族贏得了榮譽。
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對於造就搏擊商海的現代經理人,有著不可估量的現實意義。要想成為真正高層次的經營者,成為具有個人獨特魅力和人格感染力的人,成為具有一種文化象征意義的優秀經理人,就必須不斷曆練自己的理想人格。那些大發不義之財,通過不正當途徑牟利,甚至非法牟利的奸商,掙點錢便揮金如土、窮奢極欲、甚至辱家喪國的庸商,欺行霸市的霸商,從曆史的角度看,隻能是過眼煙雲,並不能成為商界的主流,時代需要培養濟世情懷的新一代經理人。
新時代的經理人,應奉行“服務於社會,奉獻於社會,取之於社會,還之於社會”的經營信條,把公司的經營作為經世濟民的舞台,在經營活動中展現社會活動家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香港霍英東先生在這方麵無疑是成功的典範。霍英東在公司經營管理上取得巨大成功後,遵循“財富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的古訓,捐款數10億港元成立“霍英東基金會”,用於支持各種利國利民的事業,又多次捐款支持內地的體育事業和教育事業。做人之道與經營之道完美地結合,塑造了新一代富商的光輝形象,實為當代經理人效仿的楷模。
作為當代中國商界之魂的經理人,能否縱橫商海,所向披靡,關鍵一點,就是看他能否根植於傳統文化的沃土之中,以傳統文化之美酒,釀造理想的人格,塑造謙謙君子的商界風範。
2. 呼喚財富倫理
孔子講“君子義以為上”,認為義是君子修身的根本。但是,中國的傳統文化並非根本否定對利益的追求,孔子還說過:“富而可求,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意思是說,如果能富裕起來,就是做下等仆役,他也是願意幹的。義利得兼,當然最好,但在義與利發生衝突時,應該怎麼辦呢?
晉商講,“君子愛財,生財有道”,“仁中取利真君子,義內求財大丈夫”。
徽商也講,“財自道生,利緣義取”,“生財有大道,以義為利,不以利為利”。
對於經理人來講,講究先義後利、見利思義,不但是對經理人道德及文化品格的要求,也是一種經營策略。日本吉田公司的成功之道就是“見利思義”思想運用的明證。吉田忠雄初創公司時隻有3名員工,而現在已發展為活躍在世界舞台,年銷售量達25億美元的國際知名公司。吉田根據見利思義的中國傳統文化思想,提出了“利潤三分法”。
吉田說:“我一貫主張辦公司必須賺錢,多多益善。但是利潤不可獨吞。我們將利潤分成三部分:三分之一是把質量較好的產品以低廉的價格交給消費大眾,三分之一交給銷售我們產品的經銷商及代理商,三分之一用在自己的工廠。”吉田靠這個著名的“利潤三分法”,實現了他的“善的循環”,取得了公司經營的巨大成功。
美國的柯達公司,在全世界首家推出了大眾化的自動相機,當時銷售勢頭很好。但柯達突然宣布,自動照相機的專利該公司決不獨占。一時間,各大公司爭相生產這種相機,自動照相機迅速普及開來。柯達為何這樣做呢?其中大有奧妙:自動照相機大家都可以製造,但裏麵裝的膠卷卻大多為柯達膠卷。柯達名利雙收,一箭雙雕,這正是先義後利思想的活學活用。
由此可見,占義為先,利潤也會緊跟著滾滾而來。當代的經理人,應該遵循古訓,正確處理取義與獲利的辯證關係。
俗話說,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商場如戰場,一個成功經理人所要具備的素質與才能,不亞於戰場上一名成功的指揮員。作為公司的領軍人物和主要經營決策者的經理人,首先要做的即是將聚德與求利結合起來。
獲利大小,是衡量公司實力與經理人成功與否的首要標準。經理人的肩上承載著整個公司的前途與未來,若說不重利,那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現實的。正所謂“在商言商”,求利獲益在當前已毋庸諱言,當今時代,擁有財富甚至是巨富也不再是羞於啟齒的事情,“越窮越光榮”的年代已一去不複返。
今天的中國,正處在市場經濟飛速發展的階段,改革的大潮一浪高過一浪,今日商戰中的經理人,隻有以仁德為本,利義並舉,才能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這也是這個時代經理人所具有的特色。
經理人的經營道德首先是要針對自己的下屬職員。在一個公司中,經理人相當於龍頭的位置,起著把握方向的決定性作用;而公司內部各個崗位的員工,則好像是經理人的羽翼、四肢。公司的發展壯大,把握方向固然重要,但四肢協調,共同努力,才能很好地前進。經理們要做的不僅是為公司掌握好方向,更要將整個公司融為一體,統一全體員工的思想,使大家擁有一個共同目標——以公司為家,以發展公司為己任。
如何調動員工的積極性,有人會說用物質獎勵最有效,但更多成功的經理人卻認為憑仁德、憑真情要比金錢更管用。
一個中外合資的大酒店在剛開張時,由於競爭激烈,效益不理想,上上下下都為打不開局麵而著急。這時的中方經理沒有知難而退,而是以身作則,將全部精力都投入到酒店的工作中,他的言行給下屬員工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位女服務員清楚地記得,由於生意不景氣,連著幾天沒有小費收入,到下班時,經理塞給她100元錢,作為近來工作認真的獎勵,錢不多,權當作回家的車費和夜宵錢。當這位服務員得知這是經理從自己的收入中擠出的錢時,感動得幾乎落淚。從此,酒店的全體職員齊心協力,憑著正規的服務、熱情周到的禮儀吸引了眾多的客人,在激烈的競爭中站穩了腳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