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中飛集團實業有限公司是一個擁有7億多元資產的公司。但誰能想到集團的總經理王楠是一名從農場走出來的女性,她為自己提出的口號是,“艱苦奮鬥創大業,致富不忘建家鄉”。就是這樣一個億萬富姐,出門從不住豪華賓館,遇到業務繁忙,經常是一包方便麵打發一頓飯。王楠的穿著也是布衣、布衫和布鞋,耳朵上沒有金耳環,脖子上沒有金項鏈,手上沒有金戒指。
與王楠經曆相仿的另一位從北大荒走出來的經理人,在每次出國考察時,還隨身攜帶著一旅行袋醬菜,他說節儉是美德,節儉可以創造新價值。
事實上,節儉不僅是中國經理人的美德,許多國外的優秀經理人也同樣恪守著勤儉節約的美德。美國的福特公司是全球聞名的汽車製造公司,但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這樣一個著名公司的總裁從來不乘坐名牌的豪華汽車,僅僅是開著本公司的跑車。
無論何時何地,節儉都應該是為人所具備的基本品德,對於經理人,節儉更是不可忽視的。當然,節儉並不等同於吝嗇。尤其是商戰的“將帥”們,在必要時刻一定要舍得投入,不能因貪眼前小利而耽誤了大局。在這一點上,美國人的精明大膽是值得中國的經理人學習、借鑒的。下麵這個小事例或許能說明一些問題:
有一名外國研究生做出了一項舉世矚目的重大發明,美國一家大公司聞訊後馬上派人找到那個研究生,以優惠的待遇為條件,動員他到美國去工作。而與此同時,其他各國也都希望得到這名人才,於是展開了一場人才爭奪戰。這時的美國人發話了,“我們不再與你們比較了,等你們加定後,我們再乘以五倍。”就這樣,這位研究生連同他的科研成果最終歸屬了美國。
節儉而不吝嗇,大方而不浪費,有膽識,有魄力,有遠見,這是一名優秀經理人必須把握好的尺度。作為在商品大潮中叱吒風雲的經理人,麵對著時代的變革,麵對著來自全球的競爭與挑戰,必須要在觀念、文化修養上不斷地豐富自我、完善自我。樹立新的倫理觀、道德觀,以適應全新的社會的需要。對於中國傳統的倫理觀念,應該是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繼承美德,擺脫束縛社會發展的枷鎖。經理人堪稱一代天驕,獨領著這個時代的風騷,也必然要擔負起改造舊倫理,創造新倫理的責任。
人是要有點精神的,缺少道德支柱的經理人是不完備、不健全的人。作為經理人,作為公司經營管理的中堅力量,你揮舞的是兩麵大旗,既生產物質財富,也創造精神文明。不言而喻,經理人的行為對社會倫理道德、社會風氣的正確導向、淨化與扭轉,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要做現代經理人,就應當“鐵肩擔道義”,肩負起塑造新倫理、新道德的重任。
8. 警惕道德風險
“自由經濟真正的敵人是道德相對主義,每一個人的良心才是真正管用的市場警察。”一位西方經濟學家如此評論美國盛行的假賬風波。
近些年來,接二連三的公司造假賬醜聞,讓人們將目光從財務報表上移開,開始認真而務實地討論經理人的道德問題。有些經理人的造假,不是一念之差,而是蓄謀已久,因此,這種風險不再僅僅是經營風險,而是道德風險。
在貪欲的指使下,一些經理人不惜越界、違規操作,這就不僅僅是經營風險問題,而是道德問題、甚至是法律問題。這樣的經理人缺的不是對經營風險的把握能力,而是良好的職業操守。
在法律不及的邊緣,道德是惟一的屏障。西方社會為了減少職業經理人的道德風險,用三個條件來規範和保證:第一是法律。從法律上說,經理就是公司的代理人。保護和實現股東的利益是代理人的職責所在,公司法、證券法等法律法規早就規定好了這一點。第二是內部激勵機製。每個人的行為都是為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代理人在實現自我利益的同時又不損害股東的利益,這需要有很好的內部激勵機製。第三點也是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職業道德。法律和內部激勵有時候會“失靈”或實施的成本過高,這時,職業道德很重要。有時候,很難找到足夠的法律依據來判斷一個代理人的行為是否違反了代理人應該遵循的原則。因此,道德在很多時候是非常重要的製約機製。
所謂道德,從本質上講,是為了長遠的利益而犧牲眼前的利益。一個職業經理人的職業道德,就是把自己的利益與企業的利益統一起來。任何一種激勵機製的設計,核心是這一點,出發點是這一點,歸宿也是這一點。如果離開了這一點,企業製度的改革不可能成功,經理人的職業道德也不可能建立。
為什麼在一波波的財務醜聞中,沒有人會聽到微軟和比爾·蓋茨的名字?因為微軟的高級管理者,比如比爾·蓋茨,他不需要靠股價的高低來決定自己與企業的未來,他不是職業經理人,雖然他在上市公司任職,但他更是企業的大股東,他是老板,不是代理人,他願意與企業共命運,而無須看股市的臉色。這就是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上市公司要讓其高級管理者擁有公司的股票,目的就在於讓職業經理人的利益與投資者的利益一致。那些擁有令人咋舌的財富的經理人鋌而走險,正是基於對代理人和股東利益的不一致而做出的道德冒險。
什麼樣的人才是一個優秀的經理人?必須立意高遠。隻有立意高遠的人才能成為一流的經理人,隻有立意高遠的公司才能成為一流的企業。隻有那些從立業之初就定下高遠目標的公司,才能曆經挫折終成高瞻遠矚的大企業。一個立意高遠的人,才能擺脫庸俗的貪欲陷阱,成為一個偉大的企業家或經理人。
在20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時期,摩托羅拉還是一家掙紮求生存的公司,同業者習慣的做法是向經銷商提供虛假的財務情況,誇大產品的好處。摩托羅拉公司創始人、當時的總經理承受著不采取同行做法的壓力,他的應對方式是不理會。他說:“告訴他們真相,第一是因為這是應該做的正確事情,第二是因為他們遲早都會發現真相。”摩托羅拉總經理的做法顯然與眾不同,這就是摩托羅拉基業長青而造假公司毀於一旦的根本原因。一個優秀經理的成長與他最初的起點無關,而與他的道德水準息息相關。
9. 戒除“霸王”心態
中國經理人道德的缺陷投射到企業的經營活動中,自然會形成矯情蠻橫的、盲目攀比的“霸王”心態,這對企業的經營和經理人的成長有百害而無一利。
20世紀80年代,日本家電進入中國市場時,為迎合中國消費者的心態,日本的經營者進行精心策劃,推出了美其名的“畫王彩電”,在此之前,日本洗滌用品“花王”就曾給中國人留下很深刻的印象,這是中國市場上最初出現的“王者”之風。這種產品推廣策略是基於中國傳統文化中“王者為天下第一”的臣民意識,借“王”之名,喻其產品獨特、高檔,傲視同類產品,以滿足購買者仰慕“王者”、以“王”為榮的心理需求,可謂產品生產與經營者的用心良苦。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中國的企業經營者也群起仿效,商品名稱也都稱王稱霸起來,好像不稱王稱霸就不足以超越競爭對手,顯示自己商品的“獨一”和“至尊”。“視霸”、“彩霸”、“浴霸”、“鞋王”、“歌王”、“酒皇”,從家電產品到煙、酒、服裝,中國產品一時間全都“稱王稱霸”起來。“霸王漫天飛,皇親滿街走”成為國內影視廣告和大街小巷招牌隨處可見的現象。姑且不論“王”、“霸”二字在中國文化裏意義相差甚遠,“王道”含褒意而“霸道”含貶意。就算現代人顧不上摳字眼,“王”、“霸”一視同仁,總之都是“厲害”、“頂級”的意思,也說明了中國企業希望自己的產品能“一統天下”、“傲視群雄”的霸主心態。產品的獨霸天下,集中反映了企業經營者尤其是經理階層彌漫著的心態浮躁的霸氣。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消費者和企業以及企業與企業之間,都應相互平等、互利互惠。消費者在買方市場完全按照自己的意願選擇商品,不需要一個封建式的“霸主”機製來左右自己的行為。任何產品首先要滿足消費者的欲望和要求,企業不過是消費者滿足自己需要的工具或手段。有了高質量的產品,有了擁戴這一品牌的忠誠消費者,才有昌盛興旺的企業和成功的企業經理人。霸王產品企圖利用其名稱吸引消費者慕名而擇,不僅會導致品牌的抄襲與盲目跟風現象泛濫,淹沒自身產品的個性,同時也將企業發展引向舍本而求末的誤區,最終會葬送企業的前途。
最為重要的是,一些企業在製造王牌、霸牌產品的同時,經理人也逐漸形成一種“霸王作風”。不僅表現為在同行業中一味追求爭龍頭,做老大,稱第一,還進而表現為無視消費者這個“上帝”的意誌,我行我素,惟我獨尊——既然我的企業、我的產品已經是“王”、“皇”、“霸”的級別,就表明我的產品已經達到極頂,到了老虎屁股摸不得的地步。消費者如果有意見,那就是你的錯。長此以往,不根據消費者的意願改進和提高產品的功能與質量,跟著“霸王”的感覺走,一意孤行,最終會失去消費者,也自然會喪失經理人自我發展的機會。
與祈盼“王者至尊”具有相同心理特征的另一個表現,就是許多企業經營者追求品牌“長生不老”。事實上,這些良好的願望古今中外概莫除外。從“永遠的可口可樂”、“潤發百年”到“永遠的秦池”,哪一個企業經營者不希望自己的產品能世世代代流傳下去!但往往事與願違,無情的市場競爭使得不計其數的品牌競相夭折,紛紛退出商品競爭的舞台。20多年來,中國產品的壽命周期短,不能走遠,究其原因,除了中國市場經濟發展曆史短、經驗不足等原因外,中國企業經營者的心態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現在,中國真正上百年的企業寥寥無幾,大多數企業隻有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曆史,與德國相比,該國500家最優秀的中小企業平均年齡為64歲,四分之一的企業已有上百年的曆史。企業的壽命是承載經營者存在與發展的基礎。太注重廣告宣傳的“永遠”和“不老”,而忽視了現實中企業兢兢業業、踏踏實實的經營運作,不但企業不能流芳百世,甚至留給經理人的可能是揮之不去的歎息和遺憾。
中國的經理人如同中國的企業一樣,在其成長的道路上最初大都追求知名度,結果是成名之後,往往因後續的努力不夠而陷入迷惘。受傳統文化“有名則有利”之影響,中國的許多知名經理人過於看重自我宣傳和造勢,而忽視了自身的道德建設,一般都存在因成名太早而先天不足的弱點,以至於要維持自己的名聲,不得不花很多的時間和精力,造成對企業經營管理的精力投入嚴重不足,忽視了做紮紮實實的工作,最後形成“不得長生,但卻速死”的局麵。翻遍中國經理人英雄譜,你方唱罷我登場,結果卻是各領風騷三五年,有些人甚至是“曇花一現”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