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經營的成敗通常是和經理人的個人能力聯係在一起的。成功的企業往往是由成功的經理人締造的,而由企業創造或生產的產品自然就會被打上經理人個人的烙印。反過來,成功的品牌也就成為經理人英雄業績的佐證。企業品牌個人化之後的最大危險就是它很容易將個人意誌附著在品牌上,如果這個優秀經理人失誤或者不在其位了,往往影響一個品牌的後續發展,甚至會導致其衰落,進而影響整個企業的生存。由此可見,經理人的道德建設和自身素質,對一個企業來講是多麼重要。
10. 誰動了你的道德奶酪
義利衝突的傳統文化症結,使得中國職業經理人無意識地自輕自賤,在擔負社會責任方麵顯得被動和不那麼理直氣壯。
分析中國那些盛極一時,又急速消失的大紅大紫的經理人,他們之所以最終被市場和消費者無情拋棄,是因為其中相當一部分都有一個共同的致命弱點:在他們身上有明顯的道德缺陷,即缺乏基本的誠信精神。
經理人之所以被信賴,是因為其受製於商業道德約束和規範限定。經理人在經營過程中要時時刻刻恪守自己的承諾,無論何時何地,以何等代價,這是世界級成功經理人必須遵守的不二法則。因為市場經營活動實質上是一種商業承諾,經理人追求成功的過程就是孜孜不倦實踐其諾言的過程,市場競爭的法則成為品牌道德的約束。從這個意義上來講,經理人的奮鬥是一個自我約束的過程,應該實實在在地去做,才能為自己建立一個堅實的為實現自己的目標而奮鬥的基礎。然而,中國的職業經理人,在市場經濟的今天,卻仍然難以抗拒短期內迅速獲取高額利潤的強烈誘惑,往往以犧牲道德承諾為代價去換取眼前的利益。可以說,這是與中國經理人缺乏主體意識、自尊意識和社會責任感的傳統文化影響分不開的。中國的傳統文化對中國經理人來說,猶如一個巨大的黑洞,具有吞噬經理人主體意識和道德意識的強大引力。中國的經理人要想順應市場經濟之潮流,遵循市場經濟之原則,合理、規範地運作自己的企業,就必須從造成經理人自輕自賤、缺乏責任心和商業道德缺陷的傳統文化氛圍中掙脫出來,理直氣壯地確認和建立自己在商品社會中的合理地位,自覺地承擔起市場經濟時代社會賦予他們的那份必須要承擔的社會責任,方能構建起完善的經營道德。
中國經理人道德的缺陷源於傳統文化中商業道德意識的淡漠。幾千年來中國一直是個農業國家,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占據主導地位。以農業立國的國家,采取重農輕商、重農抑商的政治策略,幾乎成為必然的選擇。道德意識停留在社會意識形態的視野中,買賣公平、童叟無欺這種樸素的商業準則也僅僅是局限於狹隘的、簡單的商品交換中。由於缺乏基於工業社會所形成的契約關係和商業道德意識,使得很多從計劃經濟進入市場經濟的中國經理人無法在短時間內完成商業道德意識的轉化和建立,縱然計劃經濟社會道德意識還存在,但契約與商業意識的空白,使得中國真正意義上的職業經理人從誕生之日起,就將承諾自覺不自覺地停留在政治意識形態宣傳的思維框架中,所謂的誠信也蛻變成了獲取利潤的一個道具。
中國有句諺語:“送人玫瑰,曆久手香”。意思是說,送人玫瑰的手,會長久留有玫瑰的餘香。悟透了這個道理,對於經理的為人、處事、創業以及經商,都是非常有幫助意義的。
這裏所謂的玫瑰之手,在公司經營上即是“誠信”二字。
誠信這一待人處世的道德規範,反映在公司經營上,便是誠信立商。經營者自古就把誠信當作自己的生命。“經商信為本,誠召天下客”,“以誠待客百年好,虛虛假假哄一時”。成功的商家,皆深諳此經營之道。
以玫瑰之手經商,曆久猶有餘香,才能吸引顧客,他人也敢於繼續同你打交道。否則,“曾著賣糖君子哄,至今不信口甜人。”客戶上了一次當,是不會再做第二次冤大頭的。現代經理人,要以誠信為本,以求發展。
陳嘉庚先生在經營實業之初,實業規模不大。其父欠巨債20萬元,按新加坡法律,父債子不還,但陳嘉庚先生以信為重,和債權人協商,分批償還了父債。此舉使他在東南亞獲得了崇高的信譽,為以後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台灣省塑膠大王王永慶,在商界以嚴守承諾、信譽第一著稱。王永慶在經營中,嚴守商業信譽,每當信譽與財富發生矛盾時,他都會毫不猶豫地把金錢放到信譽之後。1974年,台塑增資股收盤價隻有202元,他依照約定的244元價碼,每股退回了42元,一共退回了4000萬元,開創股市空前紀錄。1978年,美英三家銀行向台塑提供1500萬美元的低息貸款,按正常手續必須有台灣金融界的擔保,但貸方認為王永慶已成為國際市場“信用”的王牌象征,免去了金融業擔保,隻要王永慶個人擔保就行了,開創了中國人以自家信用擔保的先例。
不言而喻,塑造成功的經理人,必須秉承誠信立商的基本準則。深圳超順集團總裁吳謝岡十分強調誠信原則,認為“誠”是百業之本,是公司的立世之本。在企業經營管理中,他大力推行誠信立商,企業生機勃勃。北京兆龍飯店,以“愛、誠、和、信”為經營之本,也取得了巨大成功。
中國經理人切記:“誠是經營之本,信是經營之魂”。
11. 構築起精神山脈
美國通用電氣公司(GE)曾為世界上許多大公司培養出了一大批優秀的經理人。據統計,在世界500強中有173位總經理出自GE,因此人們把它稱CEO的搖籃。但是,通用電氣的發展絕非一帆風順,GE品牌也絕非始終響徹雲天,它是通過一百多年無數人的奮鬥、誠信乃至於犧牲換來的。
1988年,負責冰箱銷售工作的部門主管(後升至公司總經理)發現有大批顧客對冰箱的壓縮機不滿意,而且這些問題出現在保修期之內。於是,他向公司總裁韋爾奇提出,應該收回330萬台冰箱壓縮機,這個決定關係到6億美元。提出這個問題之後,韋爾奇先生沒有責怪他,而是詳細地了解了相關的數據、信息。問了許多問題之後,韋爾奇最後說:“你是對的,就按你所說的做。”
收回330萬台冰箱壓縮機,公司雖然遭受了巨大的損失,但卻贏得了市場和用戶的廣泛好評。不為物質利益的損失所動,毫不動搖地堅持公司誠信的品格,把信譽始終擺在第一位,誠信高於一切,這就是GE的經營戰略。正是在生產經營中貫徹了以誠信為核心的經營戰略,GE公司才成長為世界著名的大公司,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長盛不衰。
一個企業的經營成功代表一係列內涵,體現出公司的宗旨,是企業信用的標誌。消費者和社會大眾一旦對公司形象在頭腦產生再留下深刻影響,就會對該公司產品持有一種鍾情的態度。可口可樂、麥當勞、雀巢、索尼、柯達、飛利浦等,多少年來,之所以能夠得到消費者和社會的信任、讚譽,這是精心培養和維護誠信的結果。名牌之所以能夠成為名牌,不在於它的包裝和廣告宣傳的力量,而在於它誠實的品質、精致的設計、高超的質量、優質的服務、獨特的文化品位以及豐厚的曆史積澱。誠實守信的企業品質作為一種無形資產或新的資本形態,特別有助於發揮所謂的名牌效應。名牌效應,本質上就是信用精神在企業和產品中的凝結,名牌產品不但其使用價值(質量、花色、款式、性能等等)可靠,並且成為一種文化品位的標識。名牌產品的生產經營往往長盛不衰,獲利豐厚。從這個意義上講,一個企業的信譽,實際上就是它不騙人的一種承諾,即一種責任。作為企業的無形資產,信譽、信用和知名度是企業的一筆財富。
GE公司將道德建設和信用建設視為一體,這對我國經理人如何加強道德建設是很有借鑒作用的。一個時期以來,道德的建設成為企業經營戰略發展中的一項重要內容,不少經營者不惜投入大量人力和財力,確實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海爾在打造國際品牌的同時,有一句非常著名的口號“真誠到永遠”。這句話的含義是非常深刻的。海爾不僅把優質的產品貢獻給廣大消費者,而且“真誠”始終伴隨你走到世界每一個角落。海爾的高明之處,就是將產品奉獻給廣大用戶的同時,自覺不自覺地在消費者中塑造起了重信用的企業形象。海爾堅持其“真誠”的核心價值,提供給消費者一種差異化的附加值,不僅通過極其煽情的影視廣告來感染消費者,更是實實在在地在企業價值活動的每一環節都體現和演繹真誠。在科技上,海爾屢創新高,讓消費者享受高科技文明的成果;在產品的功能設計上,在“用戶需要的不是複雜的技術而是使用上的便利”這一原則的指導下不斷推出人性化的產品,健康空調、抗菌冰箱、小小王子冷櫃、可電視遙控的空調、搓板洗衣機等等無一不對消費者在使用電器中的細小之處體貼入微。現在,海爾開始以“零距離”貼近消費者,直接麵對用戶量身定做產品,提倡“用戶提出需求,我們按需供給”,消費者可以“點菜式”地提出功能與外觀上的要求。在服務上,海爾的“國際星級一條龍”服務,不僅在產品設計、製造購買、上門設計、上門安裝、回訪、維修等各個環節有嚴格的製度、規範與質量標準,還細致到上門服務時先套上一副腳套,以免弄髒消費者家中的地板,安裝空調時先把沙發、家具用布蒙上,服務完畢再用抹布把電器擦得幹幹淨淨;自帶礦泉水不喝用戶一口水、不抽用戶一支煙,臨走要把地打掃得幹幹淨淨,並請用戶在服務卡上對服務進行打分。海爾服務中的每一細微之處都是“真誠”這一核心價值的無言而生動的體現。
GE、海爾的做法告訴人們: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經理人要使企業在市場中有所作為,建立誠實經營的信用體係是必不可少的。
12. 誠信是黃金法則
誠實,守信,聲譽,這些美好的品質,在戰場上是武器,在商場上是黃金!
一家石油公司有意聘請下台後的美國前總統艾森豪威爾擔任總裁,不少財團立即向該公司表示,如果你們請到艾森豪威爾,我們立刻巨資注入!這就是信譽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