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圓你創業成功之夢(3 / 3)

經銷商選擇了一家可以長期合作的企業,也就等於獲得了一種穩定而長遠的利益,不少經銷商在開發市場的過程中發現經銷名牌產品常常猶如神助,更容易取得成功。

這個“神”就是以企業價值觀為核心的企業文化,就是以企業文化為保障的無形資產。它雖然不能隨意買賣,但其價值又確實存在。用得好,它就能幫助你將無形的財富轉化為有形的財富,並且不因你使用而減少,相反還會增值。名牌產品所承載的巨大的無形資產,就像一隻看不見的手,在幫助經銷商推銷產品。

我國飼料行業的快速發展就是一個典型的例證。伴隨著一批龍頭企業的崛起,一大批優秀的飼料經銷商也脫穎而出。在希望集團的飼料經銷商中,擁有幾十萬元家產的比比皆是,百萬富翁屢見不鮮,千萬富翁也並非個別。仔細分析這些經銷商成功的原因就不難發現,他們絕大多數是從獲得一個廠家一定區域內的經銷權開始邁上成功之路的。

實踐一再證明,經理人創業的成功需要在其周圍聚集一批優秀的經銷商,而每一個經銷商成功的首要因素也必定是因為他選擇了一個可以長期合作的企業。成功的創業經理人與優秀的經銷商互為前提,互相依存,是一個不可分割的利益共同體,經理人創業的成功也是經銷商的成功。

10. 實現暴富的夢想

2000年11月8日,美國《福布斯》雜誌公布了“中國大陸50名首富名單”,四川希望集團創始人劉永行以10億美元的身價居第二位。黑龍江東方集團創始人張宏偉以1999年集團淨資產計個人財富3.5億美元,排名第7位。與西方的大富豪們相比,中國富豪們的財富可能不值一提,但對中國的創業者來說,還是具有極強的吸引力。許多經理人把成為中國首富作為自己人生的追求目標,這個目的本無可厚非,但創業之路艱難,既要把握好每一個可能致富的機會,又要去做腳踏實地的工作。

市場經濟的魔力,使中國市場培育億萬富翁的速度讓人耳目一新。這裏是2001年的一組數字:1月18日,天通股份上市,潘廣通父子擁有財富約14億元;3月19日,康美藥業上市,馬氏家族擁有財富約20億元;5月18日,用友軟件上市,王文京擁有財富約44億元;6月8日,太太藥業上市,朱氏家族擁有財富約80億元;6月12日,廣東榕泰上市,楊氏家族擁有財富約37億元。

中國富豪對巨額財富的擁有,看起來好像是市場魔術師的傑作。可是,他們的發跡,沒有可繼承的大筆遺產,沒有買彩票得到的意外橫財,更沒有天上掉下來的金元寶。人們羨慕他們現時的富有,卻往往忽略他們創業的艱難。而他們正是因為經曆了比常人更多的艱難,才有了今天的富有。

東方集團的董事長張宏偉創業時,是和50名漢子組建起了黑龍江省呼蘭縣揚林鄉建築工程隊。當時,他們除了50雙手、渾身的力氣、自帶的簡陋工具和少許夥食費,其他的什麼也沒有。工程隊接下的第一個工程是哈爾濱動力區醬菜廠廠房,當年,固定資產為零。

希望集團的董事長劉永好創業時,是和三位兄長辭去公職,以賣掉手表、自行車湊足的1000元資金起家,從養豬、養雞到養鵪鶉,開始了他們滾雪球式的資本積累之路。

用友軟件董事長王文京創業時,是從國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財務管理司辭職下海,借了5萬元錢和一位朋友開了個用友財務軟件服務社。當時,兩人隻有一台電腦,擠在一間不足9平方米的小房間裏開始了艱難的跋涉。

帝賢集團董事長王淑賢的創業之路,似乎更富有傳奇色彩。他小學五年級時,轟轟烈烈的“文革”開始了。王淑賢從此失去了上學的機會。他戲稱自己是“本科畢業”,不過是“小學本科”。當時由於他人小,生產隊裏不讓掙工分。王淑賢閑不住,便想到了做生意。一塊錢買了20斤大蔥,賣出後,他賺了4毛錢。首次的成功,使他激動不已。接下來,他跟別人一起往東北長途販運豬、羊、糧食和油料等。1973年,20出頭的王淑賢,成了當地赫赫有名的“萬元戶”,當時擁有一萬元,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已經是天文數字了。

像億萬富翁們創業之初的這種故事,在中國經理人群體中應有盡有。但其難能可貴之處在於,他們能夠抓住機會,在關鍵時刻,實現資本原始積累的“驚人一跳”,跨入富翁的行列。

當今時代的經理人,有了比他們更優越的外部條件和環境,需要的是在創業的道路上一步一個腳印地辛勤耕耘。

經理人創業生涯的基石是真誠、實在,成功實際上是這一過程的積累。最有福氣的人往往是那些真誠的人、實在的人、勤快的人。他們不會被煩雜的人際關係弄得心神遊移,不會被浮光掠影的成就擾得六神無主。他們保持純真善良的心性,無論是晨光升起還是暮日西沉,滾滾紅塵中永遠都可以看到衣著光鮮笑臉燦爛的職業經理人,以堅定平和的心態麵對通向目標的每一天。因為真誠,所以博得別人的信賴和支持。你怎麼對別人,別人就怎麼對待你。因為實在,所以才有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在聚沙成塔的過程中不斷地感受痛苦,使人成熟。因為勤快,鍛煉了心智和體能,機會和緣分就隨之伴生,而且又特別容易獲得別人的好感。

事業的成功需要用心靈去擁抱,用心耕耘才能有收獲回報,聰明的人首先必然是有心人。無論在什麼崗位,哪怕是毫不起眼的工作,都應該用心去做到最好。哪怕在別人眼中是一份枯燥的工作,也善於從中尋找樂趣,做到日新月異,從改變中找到出路。有心的人才會去尋找客戶對自己的期望,並把這種要求變成自己的行動。用心的人才會不斷努力,設法將自己的才幹逐步提升,扮演一個別人難以替代的角色,一個任何公司都感覺離不了的人。

暴富之夢固然令人向往,但卻不能靠投機取巧而實現,經理人做事要不怕吃虧,要實幹,自我價值的砝碼就是不斷付出。其實,投機取巧成得了一時,成不了一世,的確沒有唾手可得的利益。實幹是態度問題,巧幹是方法問題,兩者相得益彰。有這樣一位經理人,出身農民家庭,最大的特點就是勤奮實幹,舍得吃苦。隨之的結果就是自身能力和水平的迅速提高,在公司裏開始顯得比同時來的本科生、研究生都重要。他的成長過程呈現了事物的規律,做得越多,見得越多,本事越大;鍛煉越多,吃虧越多,能力越強。10多年過去了,他在自己的創業生涯中一步一個腳印,30多歲就當上了公司的副總經理。

抱怨是成功的大敵,要想生活對你微笑,你首先得對生活微笑。要不怕挫折,學會不抱怨。這個世界並不同情弱者,人們對沮喪氣餒的眼光隻是短暫的一瞥,迸發的流光不允許任何的猶豫和彷徨。不良的心理隻會像粥狀動脈血管阻滯血流一樣,成為前進道路上的阻擋。

當然,不怕挫折意味著善於堅持,許多事情的成功往往在於堅持最後一下的努力之中。得到100分,那是因為有99分的基礎。

11. 小招數扭轉大乾坤

俗話說,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經理人即使渾身是鐵,又能打幾根釘?要實現自己的創業之夢,必須有足夠的人才儲備。雖然這一招看起來並不起眼,甚至有人會說,“這算什麼招數?”但並非每個經理人都能做得到。

所謂人才儲備是根據公司發展戰略,通過有預見性的人才招聘、培訓和崗位培養鍛煉,使得人才數量和結構能夠滿足公司發展的要求。人才儲備包括前瞻性的人才招聘和內部培養兩個方麵,是為經理人創業服務的,服從和服務於公司的長遠發展戰略和目標。

經理人怎樣才能儲備足夠的人才呢?人才儲備以企業戰略為指導,並構成企業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人才儲備應建立在公司發展戰略的基礎上。戰略主要涉及組織的遠期發展方向和範圍。理想情況下,它應與公司資源與變化的環境相適應,與市場、消費者以及客戶情況相匹配,以達到經理人的預期目標。在對未來發展預期的基礎上,就可以確定與這一特定戰略相對應的人力資源需求,包括人員數量、結構,人員所擁有的知識、能力和水平等。

例如,某公司經理認為,由於公司產品具有良好的市場前景和競爭力,計劃5年內營業額由1億元增加到3億元,年均增長25%。為了實現這一目標,需要投資新建兩條生產線,並且由於公司的主要競爭對手在營銷網絡上具有一定優勢,公司需要重點完善銷售網絡。因此,公司應增加技術人員、生產管理人員、市場營銷人員和生產員工以滿足生產擴大的需要,這就是人才儲備的基本考慮。人才儲備必須料事在先,臨渴掘井是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人才市場上哪有那麼多最合適、最優秀的人才等著你去招聘呢?

人才儲備貫穿於公司發展的全過程,但常常容易被經理人所忽視,特別是在一些規模小、成長快的企業,經理人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高速成長的表象上。當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時,人才儲備的重要性就凸顯出來。

在經理人創業的初始階段,一個自發、混亂、隨意的公司要轉型為一個更加有計劃、有組織、有紀律的實體,需要在包括產品開發、生產、銷售、財務、人力資源管理乃至後勤服務等方麵進行人才擴張。人才儲備不足,不可避免地把公司從增長快車道上拉下來。而且,轉變過程中這種人才擴張如果是應急補缺性的,將依舊不能從戰略上解決人力資源問題。因此需要將人才儲備提到戰略角度考慮,以減輕企業因增長導致的組織轉型痛苦。

人才儲備是有成本的,這些成本包括人員工資支出的增加,冗員增加造成人浮於事和工作效率下降,人員缺乏發展機會造成人才流失等等。對快速發展的企業來說,過量的人員儲備會使工資支出大幅度增加,從而效益難以提高。人才儲備不足同樣會產生額外的成本,應付人員短缺的招聘、培訓活動需要花費較長時間,新員工的技能培訓需要較長的過程,因此骨幹人才的獲得在時間上的滯後性會造成很大的機會成本,經理人必須要在兩種成本之間進行權衡。

經理人切記,無論怎樣權衡成本,儲備一定數量的骨幹人才,卻是創業成功和公司今後發展所必須的。骨幹人才是指擁有較高的專業技術和技能或有豐富的本行業從業經驗和高超的管理技能的員工,其能力通常需要經過長期的學習、培訓和工作鍛煉才能獲得。當企業因業務發展出現職位空缺時,骨幹人才便可以頂上去,不至於出現發展瓶頸或人力資源捉襟見肘,從而保證企業發展的連續性。

12. 選準突破點

真鍋咖啡創始人真鍋國雄是一位和藹並且很有活力的老先生。他出身於北海道富商之家,從求學時代就浸淫於咖啡之道。1970年真鍋國雄在東京一所大學前麵開起第一家店,取名KOHIKAN,就是日語裏“咖啡館”的意思。這家店沒有辜負真鍋國雄的厚望,一個月平均營業額達300萬日元。信心大增的真鍋國雄接著連開3家店,並且從1973年開始“加盟連鎖事業”,KOHIKAN的旗號更是從東京打到日本各地。1988年真鍋設立了佐倉工場,專門加工各種咖啡豆,此後10年,日本本土咖啡館總數從17萬家驟減至10萬家,而真鍋咖啡館卻逆勢而上,發展為500多家。

1992年,真鍋通過代理商進入台灣,店麵超過70家。1998年1月8日,真鍋中國本部正式落戶上海,同時第一家上海真鍋咖啡館開門迎賓。

中國人一向以喝茶為主,茶飲料在中國已有幾千年的曆史,真鍋咖啡為什麼能在上海火起來?真鍋咖啡在上海創業的突破點選在了華亭路,其第一家店即開在了華亭路口。華亭路當時隻是一條不起眼的小馬路,但在此之前卻是上海有名的服飾市場,每天人頭攢動,人氣衝天,幾百米長兩三米寬的小巷子,周末的客流量能達到10萬人以上。來華亭路“淘”衣裳的人有老外、白領、學生和慕名而來的外地人,但他們幾乎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追求時尚,講究品位。真鍋咖啡館位於華亭路口,此處是他們去服裝市場的必經之地,真鍋倡導的咖啡文化跟逛服裝市場的人們的時尚觀念一拍即合,理所當然地成了逛街、購物後的一個好去處,在這些人的光顧之下,真鍋不想火起來都難。真鍋的最高銷售紀錄就是由這些華亭路的逛街客創造的。這麼多趕時尚的人(以年輕人為多),不僅給上海第一家真鍋咖啡館帶來了滾滾客流,也把真鍋倡導的咖啡時尚像風吹蒲公英一樣帶到了上海四麵八方。以後當真鍋的連鎖店再一家接著一家開出來的時候,適合蒲公英種子生長的土壤已經初具雛形了。

真鍋咖啡為什麼能在上海創業成功?關鍵是選準了在上海的突破點,這就是把咖啡文化與服裝時尚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從而使真鍋咖啡像星火燎原一樣,迅速火遍上海灘。

13. 網絡創業的天然法則

就像天下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一樣,不同的經理人有不同的創業思維和高招。進入21世紀,網絡正日益吸引人們的眼球,網絡時代怎樣創業呢?時代動網創始人陳天橋說:“我們用的是蟄伏策略。因特網剛剛起來的時候,大家都在拚命做廣告,我們蟄伏著,不做廣告,把錢用在網站建設上。等到大家都對因特網不看好的時候,我們再做廣告,效果就很震驚,眼球都吸引過來了。別人都站著的時候,你站著不顯高;別人都蹲下了,你再站起來就顯高了。”做網站就是要做出自己的個性來,時代動網的市場推廣的確有“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氣勢。

陳天橋總結說,網絡創業者的成功有三大秘訣:

(1)創建公司必須首先考慮,哪一種行業搬到網絡上去會比離線經營更理想。為此,必須要找一個問題,然後解決它。這就是發明價值數十億美元的創業構想的起點。

(2)創業家一旦有了很好的點子,必須提防有競爭對手依靠新公司望塵莫及的雄厚實力,推出類似的服務。

(3)網絡創業成功要遵守“三快”守則:搶得先機、動作迅速和目標迅速集中。

有人評價說時代動網的“蟄伏”策略,反映了陳天橋身上的那種操盤手的特質。因為很多證券操盤手往往就是在別人都放棄或者休息的時候抓住機會下手,能達到“奇襲”的效果。

雖然,“鼠標+水泥”是目前因特網基本公認的比較容易成功的路數,但從企業的實際經營情況來看,因特網時代的創業沒有固定的模式。麥肯錫給因特網創業者的建議是,網站必須相當用心尋找合適的人才。時代動網就是如此,對合適人才的渴求就是其顯著特征。創立時代動網的時候,公司總共隻有50來個人,受當時因特網企業年輕化思潮的影響,員工的年齡普遍偏低。隨著公司的成長,“青年隊”的短處顯現出來:對市場、管理的把握不能到位。因此時代動網又招聘了十幾位高層管理者,以對弱勢把關。在這批後進來的優勢管理者中,包括因特網行業的銷售經理以及其他行業的銷售經理等富有市場和管理經驗的職業經理人。時代動網吸引他們過來的,除了看得見的薪酬待遇,就是看不見的發展機會,這完全靠他們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