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事件給公司經理以深刻的教訓。從那以後,公司建立了以經理為首的全麵質量管理網絡和質量檢驗組織。一支占全體員工總數11.1%的質量管理隊伍負責了控製各工序的產品質量,每個產品從原料到成品要經過五道檢驗關,對不合格的產品,堅決退回返工。嚴格的質量管理為公司帶來了強勁的競爭力,國內外訂單紛紛而至,使得這家本不起眼的小公司產品遠銷海內外。
優良的品質保障是公司生存的根本。尤其是在當今的市場環境中,賣方市場正逐步被買方市場所取代,用戶或消費者就是公司的“上帝”。公司為了吸引並抓住更多的消費者,樹立起自己的品牌產品,需要在提高質量方麵進行長期的努力,有的甚至需要花費幾代人的辛苦和心血。
對於經濟實力有限的中小型公司來講,保證並不斷提高產品的質量,是公司發展的最關鍵因素。中小型公司與大型公司相比較,競爭實力頗有不如,如果再不能以優質的產品質量來吸引消費者,公司就會徹底失去生存的能力,很難再有所發展。
事實上,即使是對於實力雄厚而又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大公司來說,質量觀念也同樣至關重要。
美國福特汽車公司在幾十年的發展過程中不斷壯大擴充,子公司遍布了世界各地。從規模與實力上看,該公司稱得上是名副其實的跨國集團公司。
就在這樣一家古老而規模龐大的公司中,恪守著一個永恒不變的傳統,即視產品的質量為公司的生命。在該公司中,有一個自上而下的質量保障係統,它完全獨立於生產係統,不受生產部門的影響和幹擾,同時掌握特殊的權力。在公司的生產管理過程中,根據技術標準進行質量管理是最基本的原則。因為該公司的經理人深知,產品的技術標準是質量管理的基礎,是必須遵守的規則。
所以,無論是大型的跨國集團公司,還是實力規模有限的中小型公司,產品的質量都是公司生存與發展的重要保障。作為公司的經營決策者,經理人必須要具有踏實、沉穩的作風,本著紮實穩重、保證質量的原則。這樣,才能為公司的崛起與騰飛奠定堅實的基礎。
然而,要保證產品的質量並不是一個人或少數幾個人能夠做到的。所以經理人有責任也有義務將質量管理貫穿於生產經營的每個環節,樹立一種全員質量管理意識。更確切地講,就是要讓公司全體員工都具有強烈的質量意識,樹立起以質量求生存的理念,這也是公司經營管理的更高境界。
6. 兌現承諾從來不容易
市場經濟的發展,使人們的價值觀念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人們注重實際,講求效益,掙脫了過去“重精神、輕物質”的束縛,這是社會的一大進步。
但另一方麵,信義這一中華民族優良的傳統道德觀念,卻在有些人的心中日益剝蝕和淡化。於是,背信棄義、爾虞我詐、欺世盜名便乘虛而入,登堂入室。
在如今市場經濟的競爭中,商家的講信譽、重承諾猶為重要。言而無信、追逐金錢、坑騙顧客的公司可能會得一時之逞,但終究不會長久立足。真正有眼光、有胸懷、有誌氣的經理人,必須要貫徹信譽至上的倫理原則,樹立公司自身良好的道德形象,這才是一個真正經理人的作為。
良好的公司形象,可以使消費者依賴公司,建立穩定的顧客關係,從而保證公司商品銷售無阻、顧客盈門。外向型公司也是如此,在國際商品經濟大循環的競爭中,樹立良好的信譽和公司形象,是公司立於不敗之地的可靠保證。
對於公司來說,信譽又是一項十分寶貴的、無形的資源。消費者對公司熟悉、了解、信任、有了感情,就會產生相互的諒解和支持。與消費者、客戶的交往過程,是彼此加強了解、加深信任、加深感情的過程,它可以變無形的資源為有形的資源。
經理人要時常對本公司的員工提出要求,要重視與顧客溝通,因為兌現公司的承諾是經營成敗的關鍵。員工有沒有給消費者留下好的印象,公司在顧客眼中是否誠實守信,這對於公司未來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從顧客的利益出發,對顧客信守承諾,是經理人進行經營管理的重要目標。以生產日用化工產品及化妝品的花王公司為例,在花王公司員工手冊的第一頁上就這麼寫著:“顧客的信賴,是花王最珍貴的資產。我們相信花王之所以獨特,就在於我們的首要目標既非利潤也非競爭定位,而是要通過實用、創新、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來增加顧客的滿意度。對顧客的承諾,將持續主導公司的一切決策。”
以信守承諾超越顧客的期待,是贏得顧客、建立忠誠度最有用的辦法。驚喜的客戶往往會再度上門,而且為公司做免費宣傳。有的公司甚至發現,如果產品出現問題後能得到迅速又有禮貌的解決,顧客的滿意度會比從來沒碰上問題的顧客更高。
經理人是公司形象和公司精神的代表,他們的言行不僅代表著自己,更是代表著整個公司,影響著全體員工。在公司的經營管理中,經理人講信譽、重承諾,這不隻是對消費者負責,也是對公司的未來發展負責。
7. 敢於第一個吃螃蟹
2000年11月8日,美國著名財經雜誌《福布斯》公布了“中國大陸50名首富名單”,四川希望集團創始人劉永行以10億美元的身價居第二位。多年來,希望集團在中國民營企業五百強中排名第一,是中國最大的飼料工業企業之一,遍布全國的企業達100多家,擁有上市公司一家,即新希望農業股份有限公司。
劉永好家族的事業之所以如日中天,與他們在我國經濟體製改革的大潮中總是敢為人先緊密相關。1982年,我國經濟改革還處在探索與起步階段,劉永好便和三位兄長抱著“科教興農”的願望,辭去公職,以賣掉手表、自行車湊足的1000元資金起家,從養豬、養雞到養鵪鶉,滾雪球般積累下1000萬元資產。隨後,在1986年全部投入高檔飼料開發,並率先研製出希望牌1號乳豬全價顆粒飼料。由此希望集團聲名鵲起,迅速發展壯大。
經過10多年的發展之後,他們又及時選擇了走現代企業的必由之路,將希望集團“一分為五”,來一次徹底的脫胎換骨,打破家族式企業模式。經過1992年和1995年的兩次重大調整,家族決定希望集團的存量資產由五兄妹共有,劉永好出任總裁,其增量部分則由劉永好組建了新希望集團。
希望集團的家族模式被打破後,劉永好隨即大刀闊斧地實施變革,以構建完全意義上的現代企業。在用人製度上,他堅持不用親屬,麵向社會和全國公開招聘優秀人才,重視營造企業文化氛圍和人才培養。他剝離了1/10的資產組建上市公司,於1998年在深圳發行上市,市值由原來的1.59億元發展到了2000年中期的8.3億元。在產業結構上,他堅持把傳統飼料做好、做大、做深的原則,在全國建立了40多家飼料廠。新希望集團還投資9000萬元人民幣在越南胡誌明市建立了新希望胡誌明工廠,深受越南市場歡迎和當地客戶的好評。
在金融領域,希望集團同樣敢為人先。作為民生銀行成立的發起人之一和最大股東,希望集團進軍金融業的決策由來已久。早在東南亞金融危機開始時,劉永好及公司高層管理人士就從東南亞金融危機中得到啟示:企業的快速發展壯大離不開金融的強力支撐,有金融背景的公司才能夠更好地抵禦市場風險。劉永好認為,在國內眾多的商業銀行中,民生銀行“穩健經營、穩中求進”的經營理念與希望集團的一貫經營思想相吻合。民生銀行作為非國有的商業銀行,它可以不承擔政策性和指令性的貸款,貸款風險比其他國有商業銀行要小。而且民生銀行在不到五年的時間裏,各項收益指標都呈逐步增長趨勢。由於看好民生銀行的發展前景,希望集團在持有民生銀行發起人股份的基礎上,抓住機會,不斷增持民生銀行股份。盡管民生銀行聲明,股東對銀行不存在控製關係,所有權與經營權嚴格分離,但劉永好家族實際上在某種程度上控製了民生銀行。
雖然劉永好在經營上處處敢為人先,創造了一個奇跡,但在生活上卻相當低調和簡樸。據媒體透露,劉永好每天的消費非常簡單,吃穿都很隨便,隻要得體就行。但他非常喜歡學習,愛看企業管理方麵的書,也喜歡到別的企業去學習和取經。事業上敢為人先與生活上甘為人後,在劉永好身上形成了鮮明對比。
8. 細嚼慢咽吞市場
人人都需要成功,但成功不能急於求成。經理人成功的前提,是將自己公司的產品推向市場,並得到消費者的認可,市場這塊蛋糕要一口一口地吃。將產品推向市場有多種多樣的渠道,采用什麼樣的形式將產品推向市場,不同的企業、不同的產品有不同的做法。
有的經理人把占有市場份額的多少作為經營是否成功的標誌,在占領市場的過程,過度使用賒銷的方法,結果大量貨款收不回來,形成了公司的巨額呆賬、壞賬。
在希望集團看來,由於飼料行業利潤微薄,不論采用哪種做法,都要堅決杜絕賒銷行為。
希望集團創業初期,為了將產品盡快銷售出去,公司曾經使用賒銷的方法做過一個試驗。總經理分別選擇3個不同類型的用戶,各賒銷給他們價值3萬元的飼料,雖然飼養效果挺好,但最後他們卻都不同程度地以各種理由拖欠貨款。為回收貨款,公司所付出的費用比應得的利潤還要多。
其實,賒銷是一種飲鴆止渴的行為,也是一種缺乏自信心的短期行為。要實現企業的最大利益,必須首先通過自己的產品為用戶創造更多的價值,在幫助用戶獲得利益的過程中,企業必然會得到發展,也就是賺錢應該成為一種自然的結果。
是不是過度信賴賒銷這種手段,也是測試經理人能力與水平的一塊“試金石”,有利於考查經理人的實際水平。依靠賒銷,有多少產品都可以輕易地銷售出去,但是公司得到的隻是賬麵利潤,難以增加實際的現金收入。如果以這樣的業績來衡量一個總經理或銷售部經理,就會使好大喜功、急功近利的人得到重用,這樣就會在企業中形成一股浮躁之氣,不利於企業持續健康地發展。不準搞賒銷,會促使經理人從基礎工作入手,減少短期行為。企業的真正實力來源於紮實的基礎管理工作,基礎工作做好了,即使市場暫時沒有打開也不要緊,這隻是一個時間問題。
不搞賒銷可以確保企業的銷售質量,使企業的發展建立在穩定可靠的基礎之上。銷量的上升如果不是建立在確保銷售質量的基礎之上,則銷量越大企業的危險也就越大。依靠賒銷所增加的虛假銷量背後有可能隱藏著大量的呆賬、壞賬,公司經理將不得不為解決這些問題而疲於奔命。
賺錢是經理人要考慮的第一要務,但是在經營理念上不可操之過急,必須穩紮穩打,經曆一個由播種、開花、結果到瓜熟蒂落的過程。
9. 暴利走向終結
都說現代人活得累,做經理人更累。曾位居華人巨富榜前列的蔡萬霖說:“你想迎接一生的坎坷嗎?去當總經理吧。”
進入新世紀,一個全新的競爭時代已經來臨,長江後浪推前浪,來去匆匆的經理人在焦急地思索:如何能快速致富,甚至一夜暴富?這是經理人感到困惑最多的事情。他們迫切需要找到突破重圍的靈丹妙藥。隻有走出困惑,才能達到更高的境界,否則盡管外麵的世界很精彩,一時受困的總經理也是無計可施,隻好枉自空歎。
現在的大款們都是如何得到發財的機遇,如何捕捉到事業良機實現夢想的?有誰曾想過近年來的中國大地到底產生了多少暴富的商人、大款以及成功人士?沒有人知道,但是有一個趣味性的資料。據1994年的統計資料,中國的30位億萬超級富翁有一大半是從農民家庭走出來的,約有20位連中學教育都沒有完成。僅僅時隔一年,1995年國家某雜誌推出的當年商界10大風雲人物的最低學曆就達到了大專。這個數字告訴我們,當代巨富知識水平在變化,這顯示出當前經理人階層的一個大趨勢——有學問、有知識才能賺大錢。而知識與學問要靠持續不斷地學習和積累,急是急不得的。
不妨回頭看看中國大陸的巨富發財致富的曆史。在特殊的曆史背景下,他們抓住社會進程中突然出現的機會,也就是抓住了發財機遇。在改革開放初期,國家調撥物資控製很嚴,許多緊俏物資到手後一轉手就能獲得一大筆利潤。很多經理人不需要懂得多少知識,隻要設法通過各種途徑,打開各種渠道,就可以把這些巨額差價的一部分裝入自己腰包。前些年社會上談“皮包公司”而色變,正是部分買空賣空的所謂“經理”在行騙,他們靠虛假集資、牟取暴利等非正常手段使自己的腰包鼓了起來。
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尤其是國家設立了經濟特區,實行許多優惠政策而且發展機會比較多,南下的人獲得發財機會相對北方而言比較多。甚至有人把改革的前沿描繪成遍地是金子的地方。這樣被吸引過去的一部分人是白手起家,兢兢業業地苦幹,從打工仔變成堂堂總經理,自己給自己當老板。他們發揮了自己的聰明才智,先為別的總經理服務,再當自己命運的主宰者。不可否認,這批學曆比較高的青年人成為部門經理甚至總經理,實現了人生夢想,給有誌者以莫大的鼓舞。
實際上現在總經理的淘汰率是很高的,據統計,在20世紀90年代的10年間,已經有大約三分之一的總經理告別了昔日的寶座,離開了一度輝煌的競爭大舞台。近幾年,這個數字還在繼續增加。有人說,經理人越來越難當,錢越來越難掙,這是不爭的事實。夢想暴富的經理人,不妨把自己的希望調低,從踏踏實實的事情做起,為致富造機遇,更靠一點一滴的積累。
10. 無情未必真豪傑
在人們的意識中,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經理人作為商人,總是隻重利益而輕感情,經常是一副冷冰冰的麵孔。其實,一個成功的經理人,首先應是一個成功的人。若是眼中隻有金錢而不講任何情義,那麼這個經理人充其量隻能成為一個富有的人,但不能成為一個受人尊敬、愛戴的人。情義無價,在有些時候,用真情可以換取金錢買不到的東西。
國內一家很有名氣的電腦公司,由於經營管理不佳瀕臨倒閉,破釜沉舟之時,董事會決定向社會公開招聘總經理,臨危受命的新任總經理並沒有所謂的“新官上任三把火”,而是用自己的脈脈真情打動每一名員工。上任之初,總經理將員工召集在一起,沒有指責嘲笑,而是召開了一個茶話會,在邊吃邊聊的溫和氣氛中,弄清楚了公司經營不善的真實原因。聚會結束時,總經理對員工們說:“你們看看,這麼髒亂差的環境裏怎麼能生產出顧客喜愛的電腦呢?”於是,大家一齊動手整治環境,使公司的麵貌煥然一新。事情雖小,公司員工極為感動,在新任總經理的卓越領導下,公司的經營狀況迅速好轉。
這位總經理的成功,是憑借自己對公司員工的真情奉獻。在形容一個強者時,我們常愛使用“鐵血無情”一詞。而事實上,無情未必真豪傑,尤其是在今天這種競爭日益激烈的社會環境下,經理人更要多一點點真心,多一點點溫情,為公司、為員工,也為經理人自己。
在前幾年,社會上廣為流傳著一句話,即“理解萬歲”。的確,理解與信任,是人與人之間和睦相處的關鍵。在公司內部,在經理人與普通員工之間,理解與信任更必不可少,這是公司取得成功的關鍵,也是經理人的經營之道,做人之道。
真誠的信任與理解,是經理人獲取人心的一大法寶。一個公司的生存與發展,需要一種凝聚力,而這種凝聚力不是來自外界的壓力,而是出自公司全體員工的內心。凝聚力的產生最終取決於經理人的經營哲學與經營方式。同是一件事,采取不同的處理方法就可能產生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因此,無論何時何地,經理人都應該不忘提醒自己,用真心、用溫情去對每一名公司的員工。對做出貢獻的員工應該關心、獎勵;對有了差錯的員工,則更要真誠地鼓勵、促進。這應該成為經理人一個重要的經營理念。
上海某合資公司的一名會計,由於工作的失誤造成了較大的損失。這名會計為此十分緊張,甚至做好了被開除的準備。第二天,財務部經理將他叫到辦公室,通知他調任同等重要的工作崗位。他當時非常驚訝地問:“為什麼沒把我開除、降職?”財務部經理的回答卻很出人意料:“若是把你開除了,我的巨額學費豈不是白花了?”
就是這句既帶有批評,又帶有鼓勵,且不失幾分幽默的話,給這名會計以巨大的動力和重新做好工作的希望。終於,他憑著驚人的智慧與毅力,為公司做出了卓著的貢獻。
做人有人道,經商有商道。市場經濟講競爭,更講合作,經理人要處理好義與利之間的關係,把握住恰當的分寸。無利,公司不能生存;無義,公司則無法發展。將商道、人道融於一體,方為經理人經營智慧的最高境界。
11. 從理念中尋覓商機
不同品質的企業理念引導出不同品質的經營結果。19世紀,英國有兩家著名的馬車公司。一家說“我們是大英帝國第一流的馬車服務公司”,另一家說“我們是最好的交通工具提供者”。第一家立足於馬車服務,便目光短淺地視新生事物——汽車為鋼鐵怪物,使盡渾身解數想要壓製和排斥汽車。第二家意識到汽車完全會取代馬車成為更便利的交通工具,商機不可棄,他們積極投入汽車行業。100年後,他們的品牌“羅爾斯·羅伊斯”聲名赫赫,而第一家馬車公司呢?早已被曆史風塵湮沒了最後的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