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體味決策快感(1 / 3)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對經理人來說,什麼事是不能幹的呢?沒有錢賺的事決不能幹。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從誕生到繁榮,從發展到倒閉是很常見的,企業經營失敗的原因有千萬種,而決策是最關鍵的因素。決策就是把握企業的發展方向,決策能力是經理人的核心能力,決策質量的高低,決定了企業發展的成敗,決定了企業的前途和命運。

1. 決策兩大能力

經理人的才能體現在多個方麵,決策能力則為經理才能最重要的一項。經理人的決策行為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企業生存水平和發展速度,決策失誤造成各種資源的浪費在現實中屢見不鮮。科學地評估經理人的決策風格,完善其決策方式,提高決策能力,已經被提到企業科學管理的日程上來。

經理人的決策能力受多種因素影響,包括經驗、學識、思維方式和個性傾向,從而表現出不同的決策風格。對信息的處理方式以及承受風險的能力,是影響經理人決策的兩個重要因素。

1.感受與處理信息的能力

有些經理人通常隻了解一些與本人事情有關的或自己認為有用的信息,習慣於從確定傳媒渠道和熟悉的朋友那裏獲得信息。這些經理人很自信,很有自己的想法,目標明確,快速作出決定,一旦定下來不易改變,有時難免顯得固執。對於那些不斷收集信息,評估各種方案的決策風格極不耐煩。

另一些經理人則能吸收並應用大量與決策有關的信息,大多數情況下重視從不同傳媒得到信息,有時也喜歡從固定渠道搜集資訊。他們認為好的決策取決於充分的信息,並客觀地評估不同的信息,思路廣闊但目標明確,知道自己的需要也考慮別人的意見,既研究客觀性也注重決策效率,對那些固執己見匆忙決策,或者拖泥帶水優柔寡斷的決策風格不以為然。

不同的決策者對信息的感受性與接受信息的敏感性各不相同,人們往往根據個人的習慣和偏好選擇信息,而忽視一些不合乎常規或者出乎意料的信息,這樣,在信息不充分的情況下匆忙做出決策,會影響決策質量。

對那些模棱兩可、不確定的、相互矛盾的信息如何處理,是考驗經理人決策能力的一個方麵。在決策過程中使信息和問題逐步清晰化需要時間,如果處理不確定性信息的能力不夠,會導致決策延誤,所謂該斷不斷反受其亂,道理就在於此。若對模糊性信息的處理能力較弱,通常表現為對模糊信息感到頭疼,但又找不到可行的辦法。決策既要依靠一些實際數據,有時也會憑直覺,如果一時難以找到有條理的信息,經理人也要具有對雜亂信息的適應能力,盡力去平衡與直接印象不符的事實數據。

2.承受風險的能力

決策是對未知事物的判斷,自然會存在風險。經理人要具有現實的和客觀的風險意識,培養在可能失敗的情況下作出決策的能力,以及失敗後改進計劃的靈活性,要具有樂於承擔決策後果的心態。

有些經理人為了盡量避免後果不可預測的事情,尋求安全感,放棄有風險的嚐試,不知自身能力和運氣中哪一個更可以影響自己的未來,隻能在個人生活內接受失敗,不能公開接受工作上的失敗,行動滯後於別人,認真謹慎,尋求一致和穩定平衡,花時間評估事情而不做決策,有時甚至會誇大失敗的可能,不尋求新方法與新思路,這樣的經理人是難以大有作為的。

成功的經理人要能接受風險,直接麵對失敗和痛苦,把隨機應變和冒險看成事業的一部分,不斷創新,追求成就,目標遠大,不甘平穩,認為自己的能力比運氣更能影響自己的未來。經理人要勇於主動進取,對成敗都能坦然接受,這樣在決策時就能充分應對可能的不測後果。

在做出經營決策時,經理人將麵臨著信息敏感性和風險承受力的挑戰和考驗。成功經理人必須提高信息敏感性和風險承受力這兩方麵的適應能力,促進其相互平衡,完善自身的決策風格,理解他人的決策風格,提高自身決策的質量和集體決策的協調程度,確保企業決策的最優化。

2. 停止夢想,迅速行動

決策成功的秘密在於迅速行動。任何決策提出的構想都不可能非常完善,甚至可能很不完善,但這種並非十全十美的構想必須立即付諸行動才有意義。沒有行動的思想會自生自滅,這句話對於經理人的決策尤為重要。一味地追求完美以減少受譏諷、被攻擊的機會,就可能坐失良機,把占領市場的機會白白地送給自己的競爭對手。T.彼得斯和W.奧斯汀在《誌在成功》一書中介紹了這樣一個例子:20世紀70年代,施樂公司為了把公司搞得十全十美,在羅切斯特建造了一座全部由工商管理碩士使用的29層高樓,這些碩士們在大樓中對每一件可能開發的產品都設計了擁有數百個變量的模型,編寫了一份又一份的市場調查報告。然而,當這些人繼續不著邊際地分析時,當產品研製工作被搞得越來越複雜時,競爭者已把施樂公司的市場搶走了50%以上。決策的構想隻有在不斷的嚐試中才能逐步完善,企業隻有迅速地行動才能有效地抓住各種難得的機遇。

所謂決策要盡快付諸行動,就是要把握市場機遇,該出手時就出手,不能總是將決策思想停留在分析與論證階段,從而貽誤戰機。但是,迅速付諸行動絕不等於盲幹和傻幹,也不是倉促上陣。在付諸實踐後,還要隨著決策思想的逐步實施,對原來的思想進行修正,對決策思路和產品性能進行不斷創新,以適應市場的變化。

香港文具市場中的中檔鉛筆市場原來一直為日本的克麗牌鉛筆所占領。自20世紀60年代後,內地的中華牌鉛筆異軍突起,由於其價廉物美,深受香港大中學生和公務人員的喜愛,在香港的銷售額不斷上升,到70年代中期就占領了香港市場的87%,克麗牌鉛筆逐漸被擠出市場。但到了80年代初期,克麗牌鉛筆重新以其新品種新款式卷土重來,其筆杆的圖案和小包裝設計符合潮流,圖案色彩鮮豔,加工花紋精美,並且種類繁多,外形各異,香港的鉛筆市場幾乎又成了日本鉛筆的天下,而中華牌鉛筆自然是競爭敗北,在市場上幾乎悄無聲息了。

很明顯,中華牌鉛筆最初的決策是正確的,占領香港市場的策略也是成功的,導致後來競爭敗北的主要原因,是沒有根據市場的變化對決策思路和產品進行創新。因此,產品在競爭中要想擁有優勢的實力,不能靠“一次決策定終身”,必須不斷進行產品創新決策,開拓新的市場,創新企業決策致勝的源頭活水。

美國決策學學者馬文曾說過這樣的話:“提高決策技巧的第一步,就是不要再做他人能做的決策。”這句話雖然說得有些過頭,但確實表達了在千變萬化的複雜社會環境中創新對決策的重要意義。

市場需求有現實需求與潛在需求之分。現實需求是眼前的需求,即消費者能意識到的市場上已有的東西,如要喝水就會想到杯子,要寫字就想到鋼筆、紙張等。所謂潛在需求,就是市場上還沒有生產出來的東西,甚至是客觀上消費者有需要,但是自己尚未意識到的東西。經理人進行決策不能隻看到現實需求,還要努力開發潛在需求,努力為企業創造新的市場。美國貝爾電話公司總經理弗爾說:“決策創新不是維護今天,而是要摧毀今天,使今天成為過去,創造一個新的明天。”

3. 科學決策魅力四射

企業經營決策既考驗經理人的知識素養和技術水平,也是一個係統工程,必須建立決策機構,以科學決策為依據。從市場競爭對經理人決策的要求看,科學決策機構一般應由相互聯係的四個部分組成,即信息機構、谘詢機構、決策中心、反饋機構。這些機構隻有互相配合、協調一致,才能保證經理人決策的及時性、正確性與科學性。

(1)信息機構。信息是決策的依據,經理人科學決策需要信息準、全、快,但僅靠經理人自己是無法達到這個要求的,需要依靠專門的信息機構在複雜多變的情況下,為經理人決策及時提供大量有價值的信息。當前,各類信息谘詢公司已相當普遍,許多企業相繼建立了自己的信息和情報機關,並且開始使用先進的計算機網絡、數據庫等信息處理工具,為經理人決策提供重要信息。但同世界上先進的企業信息機構相比,我國的企業無論是在信息機構的設置方麵,還是在處理信息的效率方麵,都還有不小差距。

(2)谘詢機構。是為經理人決策提供有科學根據的計劃、方案和意見的智囊機構。現代市場條件下的企業決策是多目標決策,涉及政治、經濟、心理、生態與環境諸多方麵,需要依靠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思維科學的全麵知識,其深度與廣度不是經理人自己所能完全掌握的,但由多學科專家組成的谘詢機構則能適應這種需要。這樣,“謀”與“斷”分化成兩部分,“謀”的功能主要由谘詢機構來承擔,經理人的中心任務主要是“斷”。這樣,既提高了“謀”的水平,同時也提高了“斷”的水平。如美國的蘭德公司30多年來寫出調查研究報告10000多篇,論文2500多篇,對美國企業的一些重大決策產生了重要的影響。近幾年來,為了適應經理人決策發展的需要,我國各種谘詢機構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在企業決策活動中起著重要作用。

(3)決策中心。即企業經理人組成的決策體係,是企業決策的核心,負責最後的決斷。決策中心根據信息機構提供的有關信息,對谘詢機構提交的各種預選方案進行分析比較,弄清各種方案的優劣及各種方案所要求的條件,做出正確的抉擇,並布置下級部門貫徹執行。在一個企業內就同一問題隻能有一個決策中心,不能搞多中心,如果令出多門,勢必造成企業內部的摩擦和混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