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品牌策劃導航圖(2 / 3)

標識是一個以視覺為中心的品牌識別係統,它比一個口號或一個單詞更容易學習或記憶,所以,可以利用創造性的標識來獲得品牌認知。當公司覺得有必要表現出產品本身某些標識的共性時,以視覺性為中心的品牌識別係統就應運而生了。

產品標識是公司和產品的標誌,就像一個人的麵孔,具有很強的個性特征和識別功能。隨著廣告製作技術的提高和管理觀念的更新,各公司的標識都力爭能出奇鬥豔。但由於局限於紅黃藍三原色的色彩構成台,使得很多公司標識有雷同之處,難以區分得一目了然。美國心理學家研究,每人每天要接觸2000多個品牌,能記住的也隻有8個,這就要求公司以自己獨特的台標設計出奇製勝、先聲奪人。

3.有效的公關讚助活動

公關讚助活動的目的之一就是為了產生或維護品牌認知,讚助者的品牌會隨著讚助項目的推廣而提高知曉度,公司借助一定的公益活動來提高自己的品牌形象,能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003年9月1日,北京奧運市場開發計劃正式啟動,當日,可口可樂、通用電器、柯達、鬆下、三星等9家世界著名企業就與國際奧委會簽署了2005年至2008年的奧運會讚助協議。國際奧委會主席羅格說:“對中國眾多的品牌和企業而言,奧運會將搭建一個千載難逢的世界性舞台;對世界一流的公司而言,奧運會將展示它多姿多彩的市場魅力。”

對中國的品牌企業來說,通過投資讚助2008年北京奧運會,中國企業將有機會與世界企業同場競技,展現自己的風采,同時還可以向大企業學習先進的營銷策略,提高自身素質。

4. 打造精品指南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過程中樹立起良好的媒體形象是一個很好的競爭策略,而從一定意義上講,品牌就是公司的形象。品牌標誌著一種穿越時空的品味和文化,對於塑造公司的良好形象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公司的總體形象實際上就是社會公眾對公司的係統評價,影響這種評價的因素包括從業人員素質、公司產品的質量和信譽、公司行為的社會責任感等。所有這些因素在消費者心目中的固定化和標識化,就形成了社會大眾對品牌認知的重要基礎。一個公司隻要有了自己的品牌,就有了傳播效能,就有了競爭能力,就有了良好的形象,也就有了經濟效益。

著名市場營銷專家菲利普·科特勒認為,品牌是一種名稱、術語、標記、符號或圖案,或是它們的相互組合,用以識別某個銷售者或某群銷售者的產品或服務,並使之與競爭對手的產品和服務相區別。

從市場營銷學角度看,品牌對於商品來講具有突出的作用和強大的功能:品牌附帶有商品或服務的個性以及消費者的認同感,象征生產經營者的信譽,是被用來與其他商品或服務區別的名稱、標誌、包裝等符號的組合;品牌具有識別功能,它可以減少消費者在選購商品時所花費的時間和精力;品牌還具有促銷的功能,首先品牌是產品品質的標誌,品牌有利於引起消費者的注意,實現擴大產品銷售的目的,其次會促使生產者關心品牌的聲譽,加強質量管理,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使品牌經營走上良性循環的軌道。

品牌是需要策劃的,品牌策劃的目的是建立顧客的品牌忠誠,即發自內心的顧客忠誠度是品牌的精髓。品牌忠誠度是消費者對品牌感情的度量,反映了一個消費者從一個品牌轉向另一個品牌的可能程度。成功的品牌具有競爭對手難以抄襲的品牌形象,而這種形象正是贏得顧客忠誠度的前提。對於公司經理人來講,樹立起一個成功的公司品牌,將品牌做成精品,也是為了培養並建立起消費者對公司的忠誠度,進而將產品銷售額鎖定在較高的水平,同時使公司產品和形象能夠在消費者中產生深遠且廣泛的影響,即打造精品品牌。

精品品牌是公司贏得市場競爭的利器,是提高公司經營效益的關鍵,也是公司在全球化市場中競爭的本錢和法寶。品牌本身就是巨大的無形財富,譽滿全球的“萬寶路”香煙,是顯示西部牛仔陽剛之美的品牌,本身就價值300多億美元。品牌就是資產,它本身具有價值,並且這種價值還可以增值。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後廣告招標的高價位競賣成功,就是對這一原理的很好證明。

5. 成功實施品牌個性化

個性是某個人或某個事物的性格、特征或與眾不同的特點。每個人在性別、體型、智力、技巧和魅力方麵都是不同的。每個產品也是一樣,根據它所屬品類,也具有一係列不同特性。擁有個性是建立品牌最重要的方法,像瑪麗蓮·夢露以她的美貌、麥當娜以她的性感、愛因斯坦以他的智慧而聞名於世一樣,佳潔士牙膏以防止蛀牙為人知曉。瑪麗蓮·夢露可能也有高智商,但這不重要,給人們留下最深印象的還是她的人見人愛的美貌。佳潔士也是如此,它的特點就是防止蛀牙。比如說,每種牙膏,在防止蛀牙、口味、潔白牙齒和保持口氣清新方麵都是不同於其他牙膏的,都可以利用其中之一來建立起獨特的品牌。雖然“防止蛀牙”的特性在美國是屬於佳潔士所有,但在中國卻沒有一個品牌去搶占,這就是可以獲得的機會。高露潔很聰明,它1992年就開始在中國建立“防止蛀牙”的特性,現在,它成功了。在後來的許多年中,寶潔公司雖然在佳潔士的品牌上用了大得多的預算試圖搶回這個特性,卻沒能成功。

品牌個性化戰略要求品牌識別必須能有效引發消費者的共鳴,如銳步鞋“關愛與己無關的第三世界製鞋工人”、佳樂牛奶“真情流動”、雅芳“自信的女人”、海爾“真誠、人性化”等等。一個品牌具有了能引發消費者共鳴的識別,即使花較少的廣告傳播費用也能使消費者認同和喜歡上這個品牌。如奧妮的“植物洗發”巧妙借勢,無需多費口舌和廣告費,消費者一聽心裏就產生認同,覺得奧妮比化學製成的洗發水更有利於頭發的長遠健康。

個性化的極度缺乏是國內一些品牌的硬傷,有些同類型產品各種品牌驚人的一致。比如白酒,動不動就從“源遠流長、吉利、喜慶”和“陽剛、豪爽”等十分雷同的角度挖掘品牌內涵與價值,原本具有很好發展勢頭的白酒企業紛紛倒下。“秦池”標王引發白酒“廣告泡沫”和“營銷體弱”症,昔日山東白酒大省終究難成白酒強省之勢;西服品牌都去宣揚“成功、高貴的男人”,連二三百元的西服也不例外,其實二三百元的西服宣傳自己是成功的象征,除了讓消費者覺得可笑和生硬外,沒有任何正麵意義。不具有高度差異性的核心價值等於放棄了忠誠客戶,將命運交給下遊經銷商,是令廣大品牌精疲力竭的價格戰、渠道戰的根源。在生活多姿多彩的當今社會,消費需求越來越趨向個性化,沒有一個品牌可以成為“萬金油”,對所有的消費者都產生吸引力,一個品牌的核心價值如果能觸動一個細分消費群就已很了不起。缺乏個性的品牌核心價值是沒有銷售力量的,不能給品牌帶來增值,或者說不能創造銷售奇跡。

海爾成功運用了品牌的個性化戰略,使“海爾”商標在短短十幾年間成為“中國家電第一名牌”,海爾集團以家電為龍頭,在製藥、金融、地產、商貿等領域進行拓展,並取得了巨大成功。在集團的發展過程中,他們始終注重產品品牌的個性化。海爾的家電產品在電冰箱的基礎上,已發展出電冰櫃、空調器、微波爐、洗衣機、展示櫃、小家電等7大類產品,65個係列,3000多個品種,並在其他領域拓展。這麼龐大的產品家族,沒有完整、係統的品牌個性化戰略,無疑會導致市場的混亂。海爾的做法是首先將集團品牌劃分為企業牌(產品總商標)、產品牌(產品類別名稱)、行銷牌(產品銷售識別名)三個層次。從家電的長線產品及企業發展現狀諸多因素考慮,將各類家電產品統一以“海爾”總商標統籌,最大限度地發揮了“海爾”名牌的連帶影響力,大大降低了廣告宣傳中的傳播成本。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任何一種新商標的宣傳、推廣都是一次十分艱巨和全新的策劃工作,海爾集團將新產品和原有的“青空牌”空調器、“得貝牌”冷櫃歸入已經得到市場高度認可的“海爾”商標名下,廣告策劃在“海爾”連貫一致的可視形象下,著重展示產品的獨特個性,大大降低了傳播成本,廣告費用相對降低,企業形象卻不斷提升。如今“海爾集團”已遠遠超越了創業之初“青島電冰箱總廠”(電冰箱)的形象而上升到國際化家電大集團的新層次。

圍繞上述三個層次品牌的劃分,海爾將產品定位在高質量、名牌產品的高層次上,並相應展開各層次的廣告活動。如電視廣告在總的形象篇下,相繼完成“服務篇”、“技術篇”等具體詮釋,深化、豐富集團形象“真誠到永遠”的內涵,避免空洞。由於每一產品類別中有眾多的產品,海爾將每類產品歸納出共性點,如冰箱、冰櫃中的“深冷速凍”,波輪式、滾筒式洗衣機的“洗淨度”等具體的、基本的指標,使消費者對該類產品有一總體認知。在此基礎上,海爾將主要產品型號根據其主要功能製作出產品“功能廣告”片,對“共性”的認識做個性的說明,供不同需求的消費者選擇。這三個層次統一起來,配合周密的營銷推廣媒介策略,互相補充,層次分明,主題突出,產生了良好的效果。

在這三個層次的整體推廣中,海爾始終從產品個性化的角度把握風格,形成“大統一、小變化”的整體個性,如在表現手法上,從無序到以“真誠到永遠”為主題的溫情“熱”表述,再到穩重、大氣、簡潔、直接的“冷”表述,這種“冷”、“熱”風格是企業發展到一定程度的自然流露。公關、廣告、促銷等活動要具有親和力的“熱”,而企業產品的諸多優勢,直接簡明的表達需要“冷”,“冷”、“熱”交加,就足以打動消費者。

品牌戰略的一個重要原則就是品牌的差異化和個性化,隻有高度差異化與個性化的信息,才具有吸引公眾的眼球、獲得萬眾矚目的能力,以很低的成本提升銷量和品牌資產。如果新進入市場的一個洗發水品牌拾人牙慧,跟著寶潔的品牌去說“去頭屑”、“頭發健康亮澤”,除了被寶潔先聲奪人的優勢和雄厚的財力為依托的廣告罩住和淹沒掉外,不會有更好的下場,但是奧妮一出手就是“植物一派”、飄柔則是“去屑不傷發”,通過高度的差異化的定位以很低成本就引起消費者的關注,品牌知名度迅速提升,銷量隨之上升,並與競爭對手明顯地區分開來。

6. 借文化之牌生財

中國改革開放20多年的風雨曆程產生了像海爾、康佳、紅塔山、美的、TCL、李寧運動服等一批閃亮的知名品牌。然而,除了這些知名品牌,又有誰知道中國有多少企業曾經擎起品牌這麵大旗,東拚西殺,南征北戰之後卻銷聲匿跡了呢?

中國眾多輝煌一時繼而隕落的“知名品牌”,也如它們的產生一樣迅速,長的數年,短則幾個月,就被市場競爭的浪潮淘汰得無影無蹤。這種“曇花一現”的品牌仿佛成為中國企業品牌發展的宿命。為什麼中國的品牌走不遠?扼腕痛惜之餘,必須從文化的角度來思考其失落背後的深層原因。

品牌,是商品經濟的產物;品牌,生長在消費者心中。隻有在商品極度豐富、消費者有充分選擇餘地的市場條件下,才可能產生對同類商品中某一品牌的偏好、喜愛和忠誠。西方國家的諸多國際品牌無一不是在成熟與理性的市場環境中逐漸成長起來的,即使像微軟、雅虎這樣在短短幾年內便聲名顯赫的IT品牌也離不開發達的市場經濟土壤而孤立存在。中國搞了幾十年的計劃經濟,基本上是以短缺經濟為特征的,市場上銷售什麼,消費者就購買什麼,基本上沒有選擇餘地,從而一直形成賣方市場格局,那時國人的品牌意識是相當淡薄的。改革開放以後,中國逐漸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商品日漸豐富,同類商品之間的競爭逐漸加劇,這就為人們關注和創建品牌生成了必要的市場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