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說,近些年來中國不斷造就品牌,同時又在不斷毀滅品牌,其原因,一方麵是與中國的生產經營者與消費者雙方都不成熟這一時代特點相聯係的,具有一定的曆史必然性;另一方麵,則歸結於中國企業曆史發展短暫及市場經驗的不足。綜觀國際知名品牌:可口可樂、IBM、麥當勞、寶潔、萬寶路、SONY、奔馳汽車等,哪一個不是經過幾十年乃至上百年的曆史,曆經市場競爭的殘酷磨礪而發展到現在的呢?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品牌是由曆史和理性造就的,而二者與市場經濟發展息息相關,企業不可能超越曆史去創造一個理性的品牌。說到底,中國企業品牌的稚嫩與短暫是與中國市場經濟還不發達聯係在一起的,這也是所謂民族品牌走向國際化難以逾越的屏障。實際上,當我們將品牌人為地區分為“民族”與“國際”的時候,已經在觀念和行為上暴露出我們對品牌的認識還相當幼稚與膚淺。
同仁堂這個曆經滄桑,長達300多年的老店,之所以能夠長久昌盛不衰,則是以厚重的文化內涵作為其堅實的基礎。
同仁堂堪稱我國中藥行業的老字號,300多年來,它曆經磨難、飽經滄桑,卻始終是“金字招牌”長盛不衰,精品良藥蜚聲海內外。回顧同仁堂的成功發展,人們不難發現其中一個關鍵因素就是:同仁堂將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和美德熔鑄在企業的生產經營之中,化為員工的言行,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同仁堂品牌文化。
尤其是在改革開放以後,麵對激烈的競爭和某些地方假藥橫行於市的情況,同仁堂的經營決策者更深刻地認識到:一定要更加自覺地堅持、弘揚同仁堂的職業道德,讓名店、名藥在競爭中展現自我優勢,任何人都不能見利忘義,幹砸牌子的事。
於是,在日複一日的經營過程中,同仁堂自始至終堅持著曆史上優良的經營傳統,保留了10多種深受群眾歡迎的便民服務項目,如坐堂問藥,代客煎藥,加工飲片及成藥,代客寄藥送藥等。這樣做雖然增加了經營成本,卻方便了患者,同時也有力地推動了經營效益的提高。
同仁堂的牌子早已是馳名中外,但那種義利兼容的文化內涵始終如一,一代傳一代,而且是深深地溶進了每一位同仁堂人的血脈之中。
品牌成長土壤的貧瘠,義利衝突的傳統文化症結,急功近利的“霸王”心態,個人英雄主義的自我張揚等因素,成為製約中國品牌成長的無形黑洞。品牌如同市場一樣,是按照其客觀規律運作的。中國眾多的品牌都希望一夜之間便家喻戶曉,人人皆知。企業在普遍急功近利的社會心態的驅使下,以“名”而求利,背離了或根本就不懂得市場經濟機製中品牌建立的基本規律,即以滿足客戶需求為先導的營銷法則,品牌推廣大都是轟轟烈烈開始,銷聲匿跡收場,虎頭蛇尾。究其原因,除了缺乏市場運作經驗之外,品牌管理理論的貧瘠與沒有實實在在的文化內涵是其重要原因。
7. 請誰做品牌代言人
消費者評判一家公司是聽其言,觀其行的,公司做的每件事、講的每句話都影響到其形象和聲譽。為了創建實力強大、具有相應形象的公司品牌,必須對公司的行為進行控製和修正,使消費者對它始終產生良性認識,這也是建立良好顧客關係的需要。對公司行為的不利認識會導致不良關係的產生。品牌維護的職責之一就是管理公司(品牌)行為,這一工作不但十分重要,而且涉及範圍很廣。
為了使自己公司的形象更加青春靚麗,許多企業都在請歌星、影星做自己的品牌代言人,此舉並無大錯,也的確迎合了一部分人的口味和嗜好。然而,要形成強大的公司品牌形象,使公司成為公眾注意力的焦點,企業必須圍繞品牌個性建立一個完整的品牌文化。換句話說,優秀的品牌文化是你的最好代言人。
什麼是品牌文化呢?近年來,公司經理人都在努力采用現代工作方式,改變管理風格。許多公司經理請了內部或外部的專家對複雜的培訓和組織發展計劃進行調整,以適合和影響自己的公司文化,並希望能提高今後的效率和效果。有人說公司文化就是“我們這兒做事的方式”,但這隻是公司文化最原始的形態。從本質上看,公司文化是彌漫在公司之中,並賦予其獨特的風格和感覺的雇員態度、信仰、價值觀、習慣和行為的複雜綜合體。對員工而言,它可能提供一個令人振奮、令人興奮、令人激動的工作場所,也可能使上班成為日複一日的沉悶經曆。它既可以賦予人們權力,也可以把人們當成奴隸。文化無孔不入,因此它不可避免地對公司的內部和外部都產生影響。顧客在同員工接觸時,能夠從員工的態度和表情中感覺到公司文化。可以在員工的談吐和服務水平中看到公司文化。因此,公司文化能夠極大地影響公司的形象,這種影響可以是正麵的,也可能是負麵的。
一家公司如果要樹立並保持良好的公司形象,它就必須創建一種合適的文化。如果公司要創建和保持公司品牌,那麼公司文化必須與品牌本質相適應。事實上,品牌建設是很常用的改善和強化公司文化的方法。
8. 品牌策劃9個錦囊
創立企業品牌的方法很多,以下9種策略對經理人增強品牌創立與管理能力非常有用:
1.自創品牌戰略
我國許多知名品牌都是隨著企業的壯大而成長的。中國皮鞋行業著名品牌“森達”,領帶行業“金利來”品牌,都是品牌跟隨企業成長、自創品牌成功的典型事例。
如何自創品牌?經理人要注意把握自創品牌的三種“巧力”。一是“借”,向中國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借”,如“紅豆”、“娃哈哈”、“瀏陽河”等;二是“搶”,以敏銳的眼光發現可能成為未來有價值品牌的東西,抓緊搶注,如“哈裏·波特”、“米盧”、“泰坦尼克”等;三是“口傳”,中國企業要充分發揮口碑的力量,在一個地區打響品牌。當然,中國企業自創品牌,需要具有前瞻眼光、文化內涵和國際化意識,注意品牌附加值的創造和積累,克服品牌命名時的先天不足。
2.貼牌打工戰略
接受國際或國內知名品牌的委托,為他們製造合同規定的產品,並打上委托方的品牌,也就是“貼牌打工”。說白了,就是要甘於為大品牌打工,願意為他人作嫁衣,通過大批量生產積累相應的“打工資本”。在國際市場上把這種運作方式稱為OEM,是一項十分流行而又行之有效的生產組織形式。我國最早開展“貼牌打工”戰略的是服裝業、製鞋業,現在已經擴展到IT業,成為一股席卷中國的熱潮。
在企業初創階段,貼牌打工戰略非常行之有效。一是可使閑置生產能力得到充分利用,設備折舊得以實現,單位產品生產成本下降,員工收入有所保障;二是可以了解、熟悉和掌握先進技術,加快設備更新速度,推進企業技術進步,提高企業的技術含量;三是可以促進員工業務技能的提高,利於技術專家、技術員工的培養;四是能夠讓企業接受最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促進企業整體運行素質的提高;五是可以有效防範市場風險,克服盲目生產導致庫存積壓的現象;六是可以為今後自創品牌集聚資本、市場、技術等眾多有形和無形的優勢。以家電業為例,據國外一家權威谘詢公司研究預測,到2005年前後,中國綜合家電品牌將不會超過5個。也就是說將會有更多的家電企業不得不走上“OEM打工”的道路。
3.自創與貼牌結合策略
自創品牌與貼牌打工雖是兩種不同的戰略,但企業可以根據自身實際,使貼牌和創牌結合起來,實行貼牌與創牌並行戰略。實踐證明,做品牌與做OEM並不矛盾,通過OEM,企業可以變“競爭”為“競和”,既可以向外方學習經驗、技術和管理,為鍛造自己的品牌爭取時間,以支持企業的長期利益,還可以快速實現品牌的低成本擴張,從而達到雙贏的目的。但是,當前國內企業采取這一戰略的大多是大型企業。中國企業由於自身條件的限製,要想將“貼牌”和“創牌”並行,絕非易事,必須慎之又慎。
4.品牌共享戰略
品牌共享就是若幹家企業共同使用同一品牌,組成一個品牌聯合體。通過品牌共享,中國企業可以突破企業規模小、資金力量薄弱、產品類型單一的限製,集零為整,為品牌宣傳和擴大知名度創造條件。“共享”是品牌共享戰略的基點和核心,這種共享,不僅有品牌價值的共享,還有銷售渠道、客戶資源的共享等,除此之外,共享品牌還有無償性、平等性、互利性、共創性、多樣性等特點。
但實施品牌共享戰略的企業不是隨意的、無條件的,它必須基於其所生產產品的某種相關性。比如,以嬰兒係列產品為中心,生產嬰兒尿布、嬰兒服飾、嬰兒護理品、嬰兒玩具等產品的中國企業形成品牌聯合體共用一個品牌。當然,品牌共享戰略也具有一定的負麵影響。譬如品牌聯合體內單個企業的產品延伸和業務擴展會受到限製,品牌下某一產品的質量因素會對其他產品形成“株連”等。因此,實施品牌共享戰略,必須製定詳細的運作規則,否則會隨著品牌的發展出現難以控製的局麵。
5.分散品牌戰略
同一企業、同一產品、同一定位,甚至同一市場,采用不同品牌在市場上銷售,這種策略就是品牌分散化策略。品牌分散化策略何以取得成功?因為它充分發揮了中國企業靈活變通與低成本的優勢,化解了企業初創時的風險。一是區域營銷優勢得以充分發揮。中國企業由於眾多因素製約,難以構築全國性市場地位,但在某一特定區域,較易建立自己的品牌優勢,形成一定的銷售市場;二是易於口碑傳播。小區域行銷能使品牌口碑廣為流傳,擴大市場影響,還減少了宣傳費用,提升了成本領先優勢;三是分散化品牌戰略往往采取品牌使用權轉讓方式經營,巨大的利潤空間能夠吸引一流的經銷商加盟,共同打造成區域性名牌;四是在品牌設計上,能夠努力使產品與消費者之間的距離最短。
6.單一品牌戰略
2003年7月,隨著日本鬆下電器全球第一款Panasonic品牌冰箱在上海亮相,鬆下電器(中國)有限公司的新任董事長伊勢富一宣布,鬆下的全球單一品牌戰略全麵啟動。這意味著中國消費者已經熟悉和使用了近20年的帶有National商標的鬆下產品即將退出市場,而被Panasonic品牌全麵替代。伊勢富一表示,同為鬆下電器旗下品牌的National和Panasonic經常會混淆用戶的品牌概念,弄不清它們跟鬆下的關係,分散了鬆下的品牌資源,不利於增強鬆下電器的整體競爭力。因此,鬆下決定使用Panasonic作為全球海外市場統一的品牌商標,新上市的鬆下電器所有家用產品都使用統一的Panasonic品牌。品牌單一戰略是鬆下在全球的海外市場采取的統一部署。由於Panasonic的品牌認知度比National高,因此鬆下決定將Panasonic作為全球統一品牌,以提高鬆下電器的整體競爭力。
7.虛擬品牌戰略
以世界馳名的耐克公司為例,在許多生產廠家為自己產品的銷路到處奔波的時候,它本身卻沒有一家生產工廠。生產廠家都是以許可證方式在耐克公司的授權下生產“耐克”牌產品。“耐克”公司的所有財產就是“耐克”品牌商標以及市場銷售能力和設計開發能力。耐克公司就是憑借著品牌這一無形資產稱霸於全球運動鞋市場的。
所謂虛擬品牌戰略,就是自己擁有一個品牌和品牌整合的概念,圍繞其核心即品牌概念,通過一個完整的思路去駕馭每一個環節,帶動更多的社會資源來參與。可以這麼說,在中國加入WTO後的今天,將會有更多的中國企業實行虛擬品牌戰略,將有限資金集中到品牌經營和產品設計上,以求迅速提升品牌的市場影響力和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