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與老板共享雙贏(2 / 3)

執行老板指示,不僅態度要堅決,而且要認真負責。所謂認真負責,就是指對老板的指示不能采取敷衍了事的態度,毫無主動性和創造性,而要把對老板負責和對事業負責統一起來,從實際出發,創造性地貫徹老板指示。一般來說,老板的指示是原則性的東西,在執行老板指示時要有創造精神,即善於把老板指示與本部門的客觀實際緊密結合,使之更為具體和完善。這絕不是否定老板指示,違背老板精神另搞一套,而是為了更好地落實老板指示。相反,脫離實際,對老板指示不加思考地簡單照抄照搬了事,最終就會使老板指示精神無法落到實處,甚至造成工作的失敗,從而損害老板的威信。這其實不是對老板命令的真正服從。從老板來說,並不希望自己的部門經理充當“收發室”,一字一句地執行自己的命令。

作為經理人,要用可行的建議去代替不該做的意見,即多從正麵去闡發自己的觀點,多提建設性意見、建議,去代替反麵的批評與否定。

假如你是一名總經理,打算提拔一位年富力強、懂業務、有技術的下屬擔任副總經理,而老板卻準備派一名不懂這方麵業務的人員。在這種情況下,你向老板提議時,應該把話題多用在公司副總經理所應具備的條件和你所提人選已具備的條件上,多說提出的候選人如何的“行”,而不應反駁或抨擊老板所提候選人,少說老板所提候選人如何“不行”。

從心理學角度講,多說“行”少說“不行”符合人們自尊的需要。美國的羅賓森在《下決心的過程》一書中說:“人,有時會很自然地改變自己的看法,但是,如果有人說他錯了,他會很惱火,更加固執己見。人有時會毫無根據地形成自己的想法,但是如果有人不同意他的想法,那反而會使他全心全意地去維護自己的想法。不是那種想法本身多麼珍貴,而是他的自尊心受到了威脅……”羅賓森的話雖然有些絕對,但他所闡述的人人都有自尊心,人人都會自覺不自覺地維護自己的自尊心的思想卻是非常有道理的。

老板做出的各項決定都是經過慎重考慮的,其中包含著他的心血,反映著他的才能和智慧。否定老板的決定,就是否定了老板的才能和智慧,否定了他的勞動成果。另一方麵,老板做出決定,經理人就必須執行,這是一般人所認同的,因為老板的決定體現著他的權威和尊嚴。一旦經理人當麵直接頂撞和反駁,就會挫傷他的尊嚴和權威,引起他的內心不滿和反感,而且這種不滿和反感還往往使工作上的分歧上升為感情上的衝突。這類事情在生活中並不鮮見。

因此,經理人在向老板提建議時,應采取較為迂回曲折的辦法,避免和老板產生正麵衝突,這樣既可保住老板的麵子,又可達到自己進言的目的。

社會心理學認為,有效的社會行為有賴於人們對個別社會事件和社會刺激的準確認識,也依賴於包括對自己在內的各種社會角色的準確認識,角色地位與主體行為必須與之相符,才能夠與其他社會角色的關係處於常態,保持和諧。古往今來,下級處理與上級的關係有一條“通則”,即“以上為重,以上為尊”。市場經濟的變革,使這條“通則”發生過種種變化,特別是市場的日益完善給現代經理人創造了越來越多成功與暴富的機遇,有許多經理人靠著自己的聰明與智慧,一夜之間由經理人變成了老板,使得經理人與老板的地位發生了質的變化。但是,不管經理人與老板的地位如何改變,以上級為重的處事原則沒有變,下級要尊重上級的思想也沒有變。

輕上傲上是一種思想誤區,是把人格平等原則和領導——服從關係對立起來了,是把才能作為向上級炫耀自誇的本錢企求重用,因而是不適宜的。有些經理人雖然有一定的才華,但卻不能正確對待老板的管理與使用,牢騷滿腹,以致影響了自己的前程。

要克服輕上傲上,首先就要堅持從屬原則。經理人服從於老板是市場經濟環境下的各自不同的角色決定的。在任何情況下,從屬原則不能變更。在經理人與老板的關係中,老板為重、為主,經理人為輕、為從。經理人的才能有時可能超過老板,但並不能改變其從屬地位,不能當作輕上傲上的本錢。老板有某些缺點甚至錯誤,也不是可以輕看低瞧的理由。自覺地尊重老板、服從老板,在非原則問題上順從老板,是經理人的本分,也是經理人處事的技巧。

克服輕上傲上,要堅持“以誠為本”的原則。經理人與老板相處應該“以誠為本”,胸懷坦蕩,忠心耿耿,用一句通俗的話說,叫做與老板“保持一致”,也就是內心想的和外在的表現要一致。

隻有經理人從內心尊重自己的老板,才能與老板建立起良好的工作關係,整個團隊也才能正常、高效地運轉。蔑視老板,我行我素;對抗老板,輕上傲上,不僅會損害公司的利益,而且對經理人自己也沒有絲毫的好處。

4. 服從,就是為了賺錢

相對於經理人來說,老板的工作更具有全局性,他所處理的事情也要比經理人多些。這兩方麵決定了老板主要是“掌舵”的,是抓大事的,沒有很多時間去關心“小事情”。一些較小的事情,老板主要是依靠經理人去完成的,因此在這些領域裏,經理人有著一定的自主權和獨立性,可以自己說了算,而不必看老板的臉色行事。

在經理人所掌管的“一畝三分地”裏,情況也不盡相同,而且隨時都在發生著變化。老板身居“高位”,不可能做到對具體的經營情況都能了如指掌,他所做出的決定、決策以及下達的命令,也不可能都符合公司具體部門的實際情況,如果事事按老板的指示去辦,難免犯“教條主義”的錯誤。

因此,經理人在服從老板的命令、執行老板的決定時,不要過於“機械”,而要堅持這樣一條原則,那就是:做好工作是最大的服從。在這一原則的指導下,其他方麵可以適當靈活一些。

有一位資深的經理人曾說,對於老板的指示,你盡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做,隻要你認為這種方式行之有效就行。一般說來,老板隻是下達一下命令,至於經理人怎樣去做,他並不十分關心。他所真正關心的是經理人做到了什麼程度,是否達到了他所期望的效果。也就是說,老板更關心事情的結果而不是過程。這位資深經理人告誡說,經理人,尤其是年輕的、有思想的經理人,不要老在老板的“指揮棒”下轉來轉去,要敢於創新,敢於成功,隻要你是在按照老板指出的大方向前進就行了。

確實是這樣,老板關心的是結果,隻要結果好,那就一切都好。在他眼裏,隻要你把事情做好了,公司的經營業績上去了,那你就是一個好經理人,一個聽話能幹的經理人。

如果一個經理人對老板事事言聽計從,而惟獨公司的事情沒有搞好,經營業績一塌糊塗,甚至出現嚴重虧損,給老板臉上“抹黑”,拉老板的“後腿”,那他就不是真正地服從老板。真正地服從老板,就是要服從“大局”,這個“大局”就是要能使公司事業發展,能使老板賺錢。

5. 給老板留足麵子

中國人是最講究麵子的,這種偏好源自古老的傳統文化,又紮根於倫理型的社會人際關係的網絡之中,根深蒂固,無人能免。

老板也要“麵子”,即使這種“麵子”哲學是與市場經濟環境相悖的,但在中國這種文化氛圍和社會環境中,我們都會不可避免地套用中國人獨特的思維習慣和模式,得出相似結論。

在老板眼裏,如果自己的經理人在公共場合使自己下不了台,丟了麵子,那麼這個下屬肯定是對自己抱有敵意或成見,甚至是有組織、有預謀地公開發難。無論你是否喜歡他,如果在公開場合不給老板留麵子,老板要麼給予以牙還牙的回擊,通過行使權力來找回麵子,要麼就懷恨在心,準備秋後算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