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0章 在對抗的關係中占上風(2)(1 / 2)

於是他脫離大軍主力,隻率領輕裝精銳的部隊,晝夜兼程地追擊齊軍,一直追到馬陵。這時夕陽西沉,天已擦黑。馬陵道狹窄難進,路旁堆了不少障礙物。龐涓恨死孫臏,恨不得一步趕上齊軍,就命令魏軍踏著月色,繼續前進。不久,前麵有兵士報告說:“道路全被木頭堵死了。”

龐涓馳馬上前,抬頭一看,道路兩旁的樹木全被砍光,中間隻孤零零地立著一棵大樹。樹的一麵樹皮已被刮去,露出白色的樹幹,上麵隱隱約約顯出幾個大字,因天色昏黑,辨認不清。

龐涓命人點起火把,照亮上麵所寫的字。火光中,幾個大字赫然生輝,令龐涓心驚肉跳:“龐涓死於此樹下。”知道中計的龐涓,撤退的命令還未出口,四方殺聲陡然響起,如飛蝗疾雨的箭矢,直往燈光照亮處傾瀉而來!魏軍大亂,彼此不能相救援。心胸狹窄、意氣驕橫的龐涓,自知大勢已去,不願做同學的俘虜,隻好拔劍自殺。臨死前他憤恨地說:“遂使豎子成名!”齊軍便乘勝發起攻擊,全殲魏軍,俘虜了魏太子申回國。

孫臏,是我國古代偉大的軍事家,舉世公認的兵家之聖。他不但著有《孫臏兵法》流傳後世,而且統兵打仗也享有盛名。孫臏大破魏軍的馬陵之戰,巧妙運用欺騙、誘惑、恐嚇等心理戰術,“勵友軍之心,竭敵軍之氣”,戰勝了驍勇凶悍、不可一世的龐涓,可堪稱是他指揮藝術的得意之作。

從馬陵之戰可以看出,當韓國對魏國的侵略力不能禦而向齊國求援時,孫臏雖力主相戰但並不急於發兵赴戰。其主要原因是,齊國無論在軍力和經濟力方麵都弱於魏國。如果急於發兵相救,無異於“揚湯止沸”。但是,此時韓魏已經交戰,韓國危在旦夕。為了使韓國的將士繼續抵禦魏軍的進攻,以贏得時間,孫臏一麵口頭答應韓國的請求,利用韓國的期望心理和宣傳上的效果,激勵韓軍的戰鬥信心;另一方麵,采取以韓製魏的策略,不斷衰竭敵人的戰鬥意誌,待到魏軍師勞兵疲之際,再遣一支勁旅,因勢利導,“減灶誘敵”之法戰而勝之。

孫臏深知,信心和士氣是勝利的根本保證,是部隊心理素質的核心內容。韓魏交戰,一旦韓軍失去信心,整個攻魏的戰略意圖就難以實現。所以他除了使自己的部隊始終保持高昂的戰鬥士氣外,還積極以宣傳鼓舞的方法,使韓軍力戰待援,樹立必勝的戰鬥信心。

一支部隊,如果缺乏戰勝敵人的信心,勢必過高地估計敵人的力量,過多地考慮自己的生死安危,從而在心理上失去凝聚力。因此,在戰場上巧妙地運用心理方法,不斷恢複、鼓舞部隊的戰鬥信心,就可以凝聚成頑強的抗爭精神、臨危不懼的英勇氣概和堅忍不拔的忍耐力。

在軍事行動中,消耗敵軍的精力,鈍挫敵軍的士氣,是一條重要的心理戰原則。如果短期決戰不能分出勝負,可以用一定的力量不停地向敵人實施襲擾、進攻,不斷消耗敵軍的精力,消磨敵人的意誌,衰竭敵軍的信心,加重對方的心理和精神負擔,而後再相機決戰取勝,這也正是孫臏用兵的一著高棋。此外,為了衰竭敵軍之心,他還針對敵人的驕橫心理以“示形”的心戰方法輔助軍事行動。埋鍋造飯,這本是軍隊在野戰條件下生活的一種保障措施,但這一常見不鮮的現象,竟成了孫臏衰竭敵人的重要手段。

一個高明的指揮者,總是通過謀略來擾亂敵人的視線,從而達到消磨敵人的意誌,動搖對手的信心,加重對方的心理負擔,而後再相機決戰取勝的目的。

讓對方難以分辨真假

《三國演義)中,張鬆欲獻四川地圖與曹操。曹操看不起矮小、貌陋的張鬆,拂袖而去。曹操的主簿楊修是一舌辯之士,斥責張鬆,傲慢地聲稱曹丞相具有雄才,並出示曹操撰寫的兵法書籍《孟德新書》以佐證。誰知張鬆博聞強記,將書接過看了一遍,便熟記於胸,而後大笑道:“此書吾蜀中三尺小童,亦能暗誦,何為‘新書’?此是戰國時無名氏所作,曹丞相盜竊以為己能,隻好瞞足下耳!”楊修駁斥說:“丞相私藏之書,雖已成帙,未傳於世。公言蜀中小兒暗誦如流,何相欺乎?”張鬆立即表示:“公如不信,吾試誦之。”遂將《孟德新書》從頭至尾背誦一遍,並無一字差錯。楊修大驚,得知此事的曹操也納悶:“莫非古人與我暗合?”竟令扯碎其書燒之,並讓楊修領張鬆來見他。

在這場交鋒中,張鬆之所以能夠打掉曹操、楊修的傲慢氣焰而獲勝,就在於成功地運用了一種論辯技法——虛擬示意法。

虛擬示意法,就是將本來沒有的情況當作客觀事實推出,並竭力讓對手相信,從而戰勝之的一種論辯技法。這種方法的實施,包括虛擬和示意兩個步驟,兩者緊密聯係,缺一不可。但比較起來,虛擬較容易些——主導者就是自己,虛到什麼程度,擬出何種樣式,全憑自己;而示意則較困難——目的是要對手相信自己的虛擬,如對手不相信,虛擬則徒勞。可見,虛擬是前提,示意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