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2章 多做點捧場的事情(2)(1 / 2)

“道”就是經過自己表白讓領導知道或感受到你所付出的努力。工作中隻幹不會“道”的人實在是太多了。領導所能目睹的你的工作最多限於“八小時以內”,在下屬與領導分開辦公的地方,領導對下屬的工作了解就更少了。有些人隻顧埋頭工作,工作完成後一交了事,與領導交流很少,缺乏溝通。有很多情況你不說出來,沒有人會知道,而且領導一般都很繁忙,有這樣那樣的事包圍著他。你加了幾個班、費了多大勁、流了多少汗水、耽擱了自己多少事等等,如果自己不主動說,領導一般都不會知道。而同事是很少會在領導麵前提你的情況,你所付出的汗水也就默默無聞地白白流掉了。這與老牛耕地情況不一樣,老牛的一舉一動,每一個步伐都能直接展現在扶犁者的眼前,哪頭牛偷懶馬上就會挨鞭子,哪頭牛努力,扶犁者也很清楚。聰明的下屬要既會做又會說,這樣你的能力和付出才會被你的領導所知曉,他才會給你機會,讓你展示實力。

服從第一

“恭敬不如從命”,這一中國古老的至理名言。對領導,服從是第一位的。下級服從領導,是上下級開展工作,保持正常工作關係的前提,是融洽相處的一種默契,也是領導觀察和評價自己下屬的一個尺度。當然,服從也有善於服從,善於表現的問題。細心的人都可能會發現這樣一個事實:在單位裏,同樣都是服從領導、尊重領導,但每個人在領導心目中的位置卻大不相同,為什麼會這樣呢?這一問題的關鍵是能否掌握服從的藝術。有的人肯動腦子,會表現,主動出擊,經常能讓領導滿意地感受到他的命令已經圓滿地執行,並且收獲很大。相反,有的人卻僅僅把領導的安排當成應付公事,被動應付,不重視信息反饋,甚至“斬而不多奏”,結果往往事倍功半。

善於服從、善於表現要掌握一個火候,機會來臨時,一定要緊緊把握。當領導交給的任務確實有難度,其他同事畏手畏腳時,你要有勇氣出來承擔,顯示你的膽略、勇氣及能力。敬業與服從,應該大力提倡。善於敬業、服從,巧於敬業、服從更為重要,因為在豐收的田野上,農夫有理由讓人們記住他揮灑的汗水和不停的辛勞。這不是虛榮,是實實在在的人生需要,也是你邁向成功的平台。

維護好領導的權威

人都愛麵子,這是人的天性使然。所以從古至今就有“人活一張臉,樹活一層皮”的說法。而在中國官場上,領導者則尤愛麵子,很在乎下屬對自己的態度,自己在下屬麵前是不是很有麵子,很有權威。他們往往以此作為考驗下屬對自己尊重不尊重、會不會辦事的一個重要“指標”。

從曆史上看,因為不識時務、不看領導的臉色行事而觸了黴頭的人並不在少數,也有一些忠心耿耿的人因不會變通、不會迎合衝撞了領導而備受冷落。現實中一些人有意無意地傷領導的麵子、損害領導的權威,這樣做的結果是刺傷了領導的自尊心,因而經常遭到穿小鞋、受冷落的報複。即使很英明、寬容、隨和的領導也很希望下屬維護他的麵子和權威,而對刺激他的人看不順眼。

唐太宗李世民是以善於“納諫”著稱的賢君,但也常常對魏征當麵指責他的過錯感到生氣。一次,唐太宗宴請群臣時酒後吐真言,對長孫無忌說:“魏征以前在李建成手下共事,盡心盡力,當時確實可惡。我不計前嫌地提拔任用他,直到今日,可以說無愧於古人。但是,魏征勸諫我,不讚成我的意見時,我說話他就默然不應。他這樣做未免太沒禮貌了吧?”長孫無忌勸道:“臣子認為事不可行,才進行勸諫;如果隻是隨口附和,恐怕給陛下造成其事可行的印象。”太宗不以為然地說:“他可以當時隨聲附和一下,然後再找機會陳說勸諫,這樣做,君臣雙方不就都有麵子了嗎?”唐太宗的這番話流露出他對尊嚴、麵子和虛榮的關注,反映了領導的共同心理。

麵子和權威之所以如此重要,根本原因在於它們與領導的能力、水平、權威性密切掛鉤。一位牌技不高的科長在同下屬打撲克時,常因輸得一敗塗地而對玩牌的人破口大罵,很明顯地暴露出對下屬“手下不留情”的不滿,漸漸地,下屬們不再同他一起打撲克,怕刺傷科長的自尊心。像這位科長一樣小心眼的領導比比皆是,可謂防不勝防。平時娛樂時,一些人不喜歡和領導在一起,這方麵的因素無疑是主要原因。得罪領導與得罪同事不一樣,輕者會被領導批評或者大罵一番;遇上素質不高、心胸狹窄的人可能會打擊報複,暗地裏給你穿小鞋,甚至會一輩子鉗製一個人的發展。揚雄在《法言·修身》中談到“四輕”的危害時講“言輕則招憂,行輕則招辜”,從與領導相處的角度講,不慎言篤行,一旦衝撞了領導,就會影響你的進步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