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膽引進,放手使用(1 / 1)

1981年底,微軟公司已經控製了PC機的操作係統,並決定進軍應用軟件這個領域。比爾·蓋茨雄心勃勃,認定微軟公司不僅能開發軟件,還要成為一個具有零售營銷能力的公司。問題是微軟公司在軟件設計方麵,人才濟濟,不乏高手;但在市場營銷方麵,卻缺少卓越性人才。沒有這方麵的人才,微軟別說進入市場,連市場的門都找不到。

但蓋茨還是邁出了非凡的一步——挖人。經過四處打聽,八方網羅,最後蓋茨鎖定了“肥皂大王”尼多格拉公司的一個大人物——營銷副總裁羅蘭德·漢森。

“漢森是個營銷專家,可對軟件方麵完全是個門外漢呀。”蓋茨的幕僚有點不放心。但蓋茨毫不擔心,他看中的是漢森在市場營銷方麵的豐富的知識和經驗。蓋茨將漢森挖過來後,很快將他委以營銷方麵的副總裁這一重任,專門負責微軟公司廣告、公關、產品服務以及產品的宣傳與推銷。

漢森上任後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給微軟公司這群隻知軟件、不懂市場的精英們上了一堂統一商標的課。在漢森的堅持之下,微軟公司決定,從今以後,所有的微軟產品都要以“微軟”為商標。於是,微軟公司的不同類型產品,都打出“微軟”的品牌。為時不久,這個品牌在美國、歐洲,乃至全世界,都成為家喻戶曉的名牌。

◇更新觀念,大膽用人◇

任何事情都要靠人去做,靠人去抓。用一個能人,事成;用一個庸人,事敗。事情的成敗好壞,全在於人。人與事的關係,猶如綱與目的關係:綱舉目張。所以,要想辦成事,必須打破常規,大膽用人才。

21世紀是人才競爭的世紀,誰能夠擁有高質量的人才,誰就能在競爭中處於有利的地位,這已經成為當代人的共識。想方設法地運用各種方式和手段提拔人才、引進人才、使用人才、調動人才的積極性,已成為現代國家的重要戰略。

曹操的五個用人之道

一、名至實歸,更重實際;

二、德才兼備,唯才是舉;

三、重用清官,不避小貪;

四、招降納叛,盡釋前嫌;

五、抓大放小,不拘小節。

隨著市場的日益擴大,尤其是海外市場的開發,微軟公司的經營規模日益增大,公司第一任總裁吉姆斯·湯恩年近半百,已江郎才盡,跟不上微軟的快節奏。好在湯恩主動提出辭掉總裁的職務。蓋茨費盡心思,又找到了坦迪電腦公司的副總裁謝利。他直截了當地向他提出:“到微軟來吧。”

“我能幹什麼?”

“當總裁。”

謝利一來,就對微軟的人事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他把鮑默爾提升為負責市場業務的副總裁,更換了事務用品供應商,削減了20%日常費用……謝利掌管下的微軟在許多地方開始“硬”起來。不過,謝利在微軟的好戲還在後頭。

1983年,為了搶在可視公司之前開發出具有圖形界麵功能的軟件,占領應用軟件市場,微軟開始了“視窗”項目,並宣布在1984年底交貨。

誰知,1984年過了大半年了,“視窗”軟件仍然沒有開發出來,以致新聞界把“泡泡軟件”的頭銜“贈給”了“視窗”。正在進退維穀的時候,謝利經過一番仔細調查,找到了病根:除了技術上的難度以外,開發“視窗”的組織和管理十分混亂。

謝利又一次大刀闊斧地整頓:更換“視窗”的產品經理,把程序設計高手康森調入研究小組,負責圖形界麵的具體設計;蓋茨自己的職責,也被定位於集中精力考慮“視窗”的開發。此舉立見奇效,各項工作有條不紊,進展神速。1984年年底,微軟向市場推出“視窗”1.0版,隨後是“視窗”3.0版。

比爾·蓋茨放膽引進人才,放手使用人才,使漢森和謝利帶領微軟走向正規化公司發展的道路,為微軟公司做出了功不可沒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