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要害處隻收不放(1 / 1)

東漢開國皇帝劉秀是用人方麵的突出代表。

劉秀當上東漢開國皇帝後,有一段時間很是憂鬱。群臣見皇帝不開心,一時議論紛紛,不明所以。一日,劉秀的寵妃見他有憂,怯生生地進言說:“陛下愁眉不展,妾深為焦慮,妾能為陛下分憂嗎?”

劉秀苦笑一聲,悵悵道:“朕憂心國事,你何能分憂?俗話說,治天下當用治天下士,朕是憂心朝中功臣武將雖多,但治天下的文士太少了,這種狀況不改變,怎麼行呢?”

寵妃於是就建議說:“天下不乏文人大儒,陛下隻要下詔查問、尋訪,終有所獲的。”

劉秀深以為然,於是派人多方訪求,重禮征聘。不久,卓茂、伏湛等名儒就相繼入朝,劉秀這才高興起來。

劉秀讓他們放心任事,心裏卻也思慮如何說服功臣朝臣,他決心既定,便對朝中的功臣們說:“你們為國家的建立立下大功,朕無論何時都會記掛在心。不過,治理國家和打天下不同了,朕任用一些儒士參與治國,這也是形勢使然啊,望你們不要誤會。”

◇特殊員工的特殊管理◇

在企業中,創業性員工和知識性員工往往比較特殊,他們或功勳卓著,或能力極強,但同時,他們的行為方式也往往會特立獨行。如何對該類員工進行管控,是管理者必須認真考慮的問題。

盡管如此,一些功臣還是對劉秀任用儒士不滿,他們有的上書給劉秀,開宗明義便表達了自己的反對之意,奏章中說:“臣等舍生忘死追隨陛下征戰,雖不為求名求利,卻也不忍見陛下被腐儒愚弄。儒士貪生怕死,隻會耍嘴皮子,陛下若是聽信了他們的花言巧語,又有何助呢?儒士向來缺少忠心,萬一他們弄權生事,就是大患。臣等一片忠心,雖讀書不多,但忠心可靠,陛下不可輕易放棄啊。”

劉秀見功臣言辭激烈,於是更加重視起來,他把功臣召集到一處,耐心對他們說:“此乃國家大事,朕自有明斷,非他人可以改變。朕是不會人言亦言的。你們勞苦功高,但也要明白‘功成身退’的道理,如一味地恃功自傲,不知滿足,不僅於國不利,對你們也全無好處。何況人生在世,若能富貴無憂,當是大樂了,為什麼總要貪戀權勢呢?望你們三思。”

劉秀當皇帝的第二年,就開始逐漸對功臣封侯。封侯地位尊崇,但劉秀很少授予他們實權。有實權的,劉秀也漸漸壓製他們的權力,進而奪去他們的權力。

大將軍鄧禹被封為梁侯,他又擔任了掌握朝政的大司徒一職。劉秀有一次對鄧禹說:“自古功臣多無善終的,朕不想這樣。你智勇雙全,當最知朕的苦心啊。”

鄧禹深受觸動,卻一時未做任何表示。他私下對家人說:“皇上對功臣是不放心啊,難得皇上能敞開心扉,皇上還是真心愛護我們的。”

鄧禹的家人讓鄧禹交出權力,鄧禹卻搖頭說:“皇上對我直言,當還有深意,皇上或是讓我說服別人,免得讓皇上為難。”

鄧禹於是對不滿的功臣一一勸解,讓他們理解劉秀的苦衷。當功臣們情緒平複下來之後,鄧禹再次覲見劉秀說:“臣為眾將之首,官位最顯,臣自請陛下免去臣的大司徒之職,這樣,他人就不會坐等觀望了。”

劉秀嘉勉了鄧禹,立刻讓伏湛代替鄧禹做了大司徒。其他功臣於是再無怨言,紛紛辭去官位。他們告退後,劉秀讓他們養尊處優,極盡優待,避免了功臣幹預朝政的事發生。

對管理者而言,真正難管的往往是功臣,對待這類員工,管理者一定要在管理上放縱得當。在某些方麵,該放的就要放;而在另一些方麵,該收的也一定要收。收放結合,才能把控人才。在要害處隻收不放,這是放縱的首要前提,尤其在關鍵位置上一定要嚴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