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係統和配套的原則
製度要全麵、係統和配套,基本章程,各種條例、規章、辦法要構成一個內在一致、相互配套的體係。同時,要保證製度的一貫性,不能前後矛盾、漏洞百出,避免發生相互重複、要求不一的情況,同時要避免疏漏,要形成一個完善、封閉的係統。
5.從實際出發的原則
從實際出發是製定製度必須遵守的重要原則。製定製度要從組織的實際出發,根據組織的構成內容、工作對象、管理協調的需要,充分反映各項組織活動的規律性,體現組織的特點,保證製度具有可行性和實用性,切忌追求時髦,流於形式。
6.重視員工的工作習慣的原則
懶惰是人的一大天性,沒有人會主動更改自己熟悉的工作方式,所以在製定製度時,一定要認真分析現有的工作流程和工作習慣。在達到目標的原則上,要盡可能地繼承原有的流程和習慣,這樣才能有效地保證日後製度的執行。
7.以需要為依據的原則
製度的製定要以需要為依據,即製度的製定要從需要出發,而不是為製度而製度。需要是一項製度製定與否的唯一標準,製定不必要的製度,反而會擾亂組織的正常活動。如有些非正式行為規範或習慣能很好發揮作用,就沒有必要製定類似內容的行為規範,以免傷害員工的自尊心和工作熱情。
8.具有先進性的原則
製度是一個組織的“骨架”,先進的製度有利於組織的正常運營,因此,製定製度一定要從調查研究入手,總結本組織的經驗,同時吸收其他組織的先進經驗,引進現代管理技術和方法,保證製度的先進性。
9.采取措施、改造習慣的原則
新製度的執行過程就是改變成員工作習慣的過程。管理者應該很清楚地認識到該製度的執行會帶來哪些工作習慣的改變,這種改變成員是否可以接受,接受的程度是多少。根據具體情況,管理者必須采取一些輔助措施來加強對員工工作習慣的改變,比如在新製度執行時,進行製度培訓,或進行頻繁地抽查和監督等。
10.具有操作性的原則
製度必須具有可操作性,否則就失去了製定製度的意義。要想使製度易於操作,最好在製度中明確操作方法。另外,要寫明製度的原則,這樣便於對特殊情況進行處理(最好能規定出解釋權的歸屬部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