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決維護製度的公正性(1 / 1)

管理者隻有堅決維護製度的公正性,製度才能真正落實到位,企業才能逐漸樹立起製度意識,即使在沒有監督的情況下也能順利運行。當然,冰冷的製度並不排斥人情。這樣,會使員工更具積極性。

狄仁傑擔任的大理丞,相當於最高法院的法官,掌管著國家刑法大權。他在此任上的事跡被後人編撰成精彩的傳奇故事,這也是“神探狄仁傑”稱號的由來。雖然這些故事許多都是編造的,但狄仁傑在任期間不徇私枉法,堅決維護法律公正的精神卻絲毫不假。

狄仁傑在擔任大理丞時絕不徇私枉法,為維護法律尊嚴,甚至不惜犯上直諫。

一次,左威衛大將軍權善才、右監門中郎將範懷義兩人誤砍了昭陵(唐太宗墓地)的柏樹,按照當時的法律論罪,最多是將兩人免官,但唐高宗卻下旨將他們處死。

身為大理丞的狄仁傑據理力爭,認為權善才、範懷義罪不當誅。高宗一聽,火冒三丈:“他們兩人砍了昭陵裏的柏樹,讓朕落了個不孝的罪名,必須殺了他們!”朝廷大臣見皇帝在氣頭上,紛紛暗示狄仁傑不要再繼續頂撞。

狄仁傑卻毫不讓步,坦然對高宗說:“皇上,有人說,自古以來頂撞君主的人都沒有好下場,但臣並不以為然。在夏桀、商紂時代或許如此,而在堯、舜時期則不然。臣慶幸自己生在堯、舜一樣的時代,不怕皇上聽不進去我的良言相勸。”

“漢朝時期,有一盜賊竊取了高祖廟裏的玉環,文帝大怒,將盜賊交付廷尉張釋之懲治。張釋之按盜宗廟服禦判處當誅,上奏文帝。文帝怒不可遏,斥責道:‘人無道以至於此,竟敢盜取先帝明器!我交付廷尉,欲判他滅族之罪,而你卻拘守成法,這有違我尊崇宗廟的原意。’張釋之免冠磕頭說:‘法令該如此判處,今以盜宗廟器而滅族,假使萬一有個無知愚民挖取長陵上的一鍁土,皇上將如何懲治呢?’文帝終於認識到廷尉的判處是恰當的。”

◇必須維護製度的權威性◇

“法不嚴則不力,治不嚴則無獲”。有了製度不執行,違反製度不追究,造成的後果比沒有製度更嚴重。隻有讓違規者為自己的違規行為“埋單”,才能維護製度的權威性。

維護製度權威性的手段:

一是嚴肅追究幹擾破壞製度的行為。

二是嚴肅追究不執行製度的行為。

三是加大對違規行為的懲罰力度,杜絕違規現象。

令無威則不行,當製度失去了它的權威性,也就失去了對員工的約束力。

“今依照大唐法律,權善才、範懷義並沒有犯下死罪,陛下卻下旨要將二人處死,法令如此反複無常,以後還怎麼治理國家呢?你現在為了昭陵上一棵柏樹而處死兩位大臣,後世之人將如何評價陛下呢?”在狄仁傑曉之以理的勸諫下,高宗最終免了兩人的死罪。

681年,司農卿韋弘機在洛陽修建了華麗的宮殿,唐高宗想移住洛陽。狄仁傑上奏彈劾韋弘機,指出他的錯誤在於使皇帝生活腐化,會將皇帝引入歧途。高宗遂免了韋弘機的官職。

左司郎中王立本是朝廷的一位秘書,他倚仗皇帝的寵愛,在朝廷橫行霸道,大臣們都不敢得罪他。隻有狄仁傑上奏彈劾王立本的罪行,但唐高宗卻下旨寬恕了王立本。狄仁傑再次上奏說:“朝廷雖然缺乏人才,但也不缺少像王立本這樣的人,陛下為什麼為了寬大他而違反國家的法律呢?如果陛下一定要寬恕王立本,那麼就先把臣流放到荒野之地,以警告朝廷的忠貞之士。”高宗最後將王立本依法治罪,滿朝文武都佩服狄仁傑的膽量和勇氣,對他肅然起敬。

不難看出,高宗時期的狄仁傑是以一個諍臣的麵目出現在曆史上的。他的犯顏直諫猶如太宗時期的魏征,他的鐵麵無私與剛正不阿幾乎讓高宗下不了台,也對高宗的統治助益良多。當然,他並非一味剛直,在處理民政時也會給予適當的寬厚。

有一次,狄仁傑奉命巡視岐州,在路上遇到數百逃亡的士兵搶劫老百姓的財物,人們非常恐慌,四處逃散。地方官府拘捕了一部分士兵,並嚴刑拷打,有的甚至被折磨致死。狄仁傑看到這種情況,對地方官員說:“這種辦法不對,若是把他們逼得走投無路,就要發生災禍。因此,最好的做法就是對他們進行寬大處理。”

於是,岐州官府張貼了布告,聲稱搶劫財物的士兵隻要投案自首,官府可以寬大處理,已被抓獲的士兵隻要說明了情況,當場釋放。很快,這些士兵都主動前來官府自首,一次大的災禍得以避免。這件事傳到朝廷,高宗非常高興,連聲稱讚狄仁傑辦事得體、為政寬厚。

這件小事已經初步顯現出狄仁傑對迂與直的合理把握,為此後他在武周政權中立足並頑強生存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