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治三年(公元1558年)二月,準備了一年的信玄繼續向北信濃進軍。話說武田軍的軍旗上總寫著“風林火山”四個大字,意思是“疾如風、徐如林、侵略如火、不動如山。”(這四字真言本出自《孫子兵法》)當時即便大雪封路,也阻止不了武田軍們開路的勇猛士氣,以疾如風的速度殺到了葛尾城,這是一次成功的“閃電戰”。上杉謙信傻眼了!同年四月,上杉謙信終於將手下的一萬人馬帶到了前線,但足足晚了兩個月!
兩軍決戰就這麼開始了!
來吧,單挑!
上杉謙信不愧是戰術大師,雖然行軍晚了兩個月,卻依然淡定地運籌帷幄之中。他不著急動手,而是先仔細觀察地形和軍情,這一觀察就是一個月。他發現雖然武田聲勢浩大,但是部隊過於分散,其重地高阪城孤立無援,可以當做一個突破口。五月十二日,上杉軍先是圍住高阪,切斷水源後開始火攻,一時間城內死傷無數。第二天,向高阪的兩個犄角進發,切斷他們的聯係。武田被打了個措手不及,兵力沒法集中,隻能眼睜睜地看著被上杉各個擊破。士氣大振的上杉回頭又拿下了飯山城,五天攻取四城,收獲顯著,頓時占據了上風。但武田信玄的總體實力畢竟優於對方,又頗具實戰經驗,馬上集結兩萬人馬,抄到上杉君的側後,完全切斷了上杉的後援。這時的上杉隻有一萬人馬,隻能先向後撤退,重新打通補給線,雙方重又進入守勢階段。
這樣的守勢僵持了整整三年,永祿四年(1561年)八月,上杉謙信一反常態,率領將近兩萬人的部隊突然向川中島開赴,而對手武田軍同樣也是兩萬人,也不知向來謹慎的謙信這次哪兒來的自信,啟動的竟是主動攻擊模式,在戰前還拿起小鼓唱唱歌,喝喝茶,完全不像是打仗,倒像是去郊遊。
麵對這種架勢,武田信玄心裏有點兒慌了。他知道上杉謙信是個智將,這麼打過來肯定是有準備,有攻略,但又猜不著,於是開大會討論。虎將們紛紛表示咱人多力量大,不怕他,兵來將擋,水來土掩!但信玄知道空有勇武是沒用的,這時信玄的軍師山本勘助向信玄出了一計,他說:“兵分兩路,先派遣一支別動隊迂回行軍,在上杉軍的背後發動奇襲,迫使上杉軍往川中島逃走,而主力部隊則在川中島迎頭痛擊上杉軍,使兩軍前後夾擊,方能有效地消滅謙信軍。”這個計策後來被稱為“啄木鳥戰法”。
上杉謙信在川中島南部的妻女山駐紮為營,離武田軍的海津城隻有三公裏,可以說是深入敵方內腹,這一大膽舉措不禁令人咋舌,如果這時武田在海津城出兵包圍妻女山,上杉將麵臨全軍覆沒的危險。但人稱智將的“越後之龍”不可能用常識思考戰略,當然也不會按常理出牌。他將計就計,以背水一戰的態勢誘導武田軍包圍其大本營,接著來個突襲,反包圍武田信玄的大軍。
九月十日深夜,當得知武田別動隊準備開始攻擊妻女山,其他主力部隊也已在川中島埋伏之後,上杉謙信率領一萬二千大軍提前拔營下山,渡過千曲川向八幡原進發,並派一千兵力留守拖延別動隊。巧的是,那天早上的川中島泛起了陣陣濃霧,當不遠處馬蹄聲響起,武田軍卻難以辨別究竟是自己人還是敵軍,等到跟前才乍然發覺:媽呀!是上杉軍主力!上杉謙信的迅速主動攻擊打得武田信玄驚愕不已,措手不及,狼狽不堪……失去了原本主攻的優勢,陷入苦戰,“啄木鳥作戰計劃”宣告失敗。更絕的是發明這個戰法的山本勘助也戰死了!
而另一頭的妻女山戰場,武田別動隊在上杉一千兵力的頑強抵抗下,費時費力終於有所突破,奔赴主戰場支援,馬場信房發動奇襲猛擊上杉軍側翼,使原本一麵倒的戰況產生了逆轉,上杉軍頓時陷入劣勢,隻能往善光寺撤退。這一時間,兩大梟雄間著名的“一騎討”應運而生,也就是“越後之龍”和“甲斐之虎”唯一的一次單挑!謙信突破武田軍陣直取信玄,連斬三刀,信玄奮力拚擋,但第三刀下來還是被砍傷了肩膀,戰神謙信則全身而退。
這次合戰長達二十多天,死傷不計其數,武田信玄的胞弟武田信繁等諸多名將均勇猛戰死,上杉謙信的有生力量也耗損慘重,雙方事實上依然沒有決出勝負,隻是打了個平手。但是在戰後,卻都宣稱自己獲得了勝利。第五次合戰則是“雷聲大,雨點小”,最終不了了之。
武田信玄和上杉謙信是終身的宿敵,也是日本大名中頗具實力的兩個代表,但他們之間經常內耗,直到兩個人都相繼死去也無法將自己的地盤擴展出去,更不要說統一日本了,這是他們兩人共同的悲劇,但他們在會戰中所傳達的勇武精神卻影響了後代千千萬萬的日本人。此外,兩人之間的“龍虎鬥”卻在客觀上為織田信長提供了發展空間,決定了日後天下的走勢,曆史有的時候就是這麼充滿戲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