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轉型實力派(1 / 2)

看我“七十二變”

“變”,是明治時代日本最顯著的記號,從政治到生活、從社會到藝術,不同領域翻天覆地的蛻變堪與齊天大聖的七十二變一較高下。從某種程度而言,其本質上的升華或許又比孫悟空表象上的模仿更勝一籌。

當時,西方列強的入侵帶給了日本太多的震撼,他們發覺自己昔日所尊崇的儒學在西方先進的科技文化麵前竟是一片浮雲。於是,“脫亞入歐”的口號響徹群島,日本進行西化改造勢在必行。消滅封建割據、廢除武士特權、改革教育製度、建立新式軍隊……其範圍之廣,變化之大,影響之深令人歎為觀止。難怪至今日幣最大麵值的萬元大鈔上印著的既不是開國之父也非曆史名君,而是西化口號的始作俑者福澤諭吉,在日本國民心目中,他才是真正指引日本走向富國強民之康莊大道的偉人!

日本的西化是徹底而激進的,有些改造用今天的眼光去看竟充滿了詼諧的味道。比如大家所熟悉的日本人經典形象都是中間方方正正一小撮胡子,這就是學習西方文明的“成果”。這種胡子叫“衛生胡”,是為了避免像馬克思那樣的大胡子啃麵包喝牛奶時吃到滿嘴滿臉,既麻煩又不衛生,但完全剃掉又沒有那魄力,畢竟“身體發膚受之父母”嘛,於是就產生了怪異的衛生胡,現今此胡早已被潮流所遺棄,唯有軍國主義思想根深蒂固者還有保留,妄圖帝國能卷土重來。此外,當時明治政府的官僚還發現外國軍隊都配有軍樂隊,雖然不清楚這些軍樂隊有什麼用處,卻依然固執地認為隻有建立了樂隊才算是符合真正的西化,於是1871年政府果斷成立起日本軍樂隊表現其徹底西化的決心。

日本國民生活中如此簡單模仿“西洋風”的現象可以說隨處可見,比如脫掉傳統的日本服裝改穿西服,又或者開始吃西餐,甚至日本文字大量出現去“漢字化”現象,這些都說明了日本正在努力使自己看起來更像是一個歐洲國家。但是一個民族如果僅僅學習國外知識的皮毛是永遠不可能成功的,何況有些行為看起來簡直就是生搬硬套。

而曆史的流逝告訴我們,日本畢竟在明治維新後一躍成為強國,表麵上看這似乎是全盤西化帶來的好處,在中國很多維新派和革命派也借日本明治維新來鼓吹全盤西化,但事實上,19世紀末的日本在接受西方文化後產生了一種濃厚的焦慮情緒,他們認為再這麼盲目地歐化下去日本傳統文化就死翹翹啦,所以在保持傳統的延續方麵進行改革創新才是當務之急。其實對這種思想的蔓延,中國人並不感到陌生,洋務、維新之士也提出過類似的擔憂,他們擔心全盤的西化會對本國傳統文化造成毀滅性的創傷,從而帶有一種改造傳統文化以適應時代的心態,“中體西用”的說法也就適時而生了。遺憾的是,洋務運動、維新變法都沒能夠真正把西方文明的精髓吸收過來以重塑中華民族的思想體係,所欣賞者隻不過是西人表麵的“淫巧奇技”罷了。

與此同時,日本提出了“和魂洋才”的口號,“和魂”就是日本大和民族的精神。一直以來有不少人把“中體西用”與“和魂洋才”混為一談,殊不知日本所提倡的“洋才”已超越了西方技藝的花哨表象,而是將其最重要的近現代化發展精神、社會政治製度等意識形態的先進之處擇優融入到日本的傳統精神當中,從而形成了更加完善的大和精神,在其指導下,日本進行了行之有效的近現代化改革,以旋風般的大逆轉之勢徹底地把死守“大中華思想”的中國遠遠拋在了後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