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時刻,日本“神”一般的天皇再次以光輝形象出來呼籲百姓要保持冷靜,順便強化一定能夠渡過難關的信念。本來應該卸任的首相也因為地震沒有下台,以不怎麼受人待見的形象準備抓住契機揚眉吐氣一把。島國的子民們更是懂得禍兮福所倚的道理,正如《日本沉沒》中所說的那樣:“每經曆一次戰爭和地震的災難,日本的麵貌就會煥然一新,從而大踏步地前進一步!”戰爭的炮火、經濟的低迷、地震的襲擊隻能一次又一次地證明日本神話般的崛起!
菊與櫻
2011年3月間的這場大地震毀了家園不說,還大大掃了日本人賞櫻花的興致。說起櫻花,本來大多數中國人都毫不懷疑地認定日本的國花就是它!直到一本叫做《菊花與刀》的書出現,徹底混亂了中國人的邏輯,日本人到底是崇尚菊花還是熱愛櫻花?
其實這也沒什麼好爭的,因為日本壓根就沒有什麼法定的國花!隻不過菊花得到了日本皇室的認可,然後就被做成各種各樣的皇家徽記,所以在皇室器具及日本國徽上總能找到這個由16瓣勻稱花瓣組成的金黃色菊花圖案。而櫻花則是日本平民大眾心目中的驕傲。就好比中國古代帝王的衣服上繡了條金燦燦的飛龍,你一介草民敢依葫蘆畫瓢繡一個嗎?皇室作為“神”的後代自然要“搞特殊”才方顯與眾不同。
當然,這也不是說櫻花在日本的地位比菊花低,恰恰相反,櫻花似乎更討日本國民喜歡,也更能折射出日本民族的精神內涵,她的人氣不知道要比菊花高出多少倍。
櫻花的花季是3月至5月間,由南往北依次盛開,全日本最早可以觀賞到櫻花的是衝繩島,最姍姍來遲的則是北海道的櫻之花,由於櫻花隻開那麼短短的七天,所以一些櫻花“控”們甚至不惜投入大把大把的鈔票循著新幹線列車從南到北一路追趕盛開的櫻花,參加日本各地的“櫻花祭”。
這“櫻花祭”可不是殺豬宰羊、燒香拜佛的祭祀,當然也不像黛玉葬花那樣哭哭啼啼,它純粹隻是一場聲勢浩大、熱鬧非凡的賞花活動。這個時候你愛怎麼穿就怎麼穿,越花花綠綠的越喜慶,然後成群結隊去賞櫻,少則數人,多則幾十人,“搶”一塊好地皮,鋪上各式毛毯劃“地”為界,再擺上自家帶來的美酒佳肴,邊吃邊賞花,一向追求高效率的忙忙碌碌的日本人也隻有在這個時候最放鬆,最舒坦。
據說日本人的這一習俗和其固有的さ神信仰有關,櫻花在日語中叫“さくら”(讀作SA-KU-RA),而傳說中日本便有一個叫做“さ神”(讀作“薩神”)的山神,日本人“進化”為農耕民族後,薩神又“兼”起了田神一職,負責掌管穀物,每當插秧的時候它就會下山到民間溜達一圈,巡視一下,等結束後又返回山裏。“くら,座”(讀作“KU-RA座”)在日語古語中是指“有神靈坐鎮的高處”,大概是薩神年紀大了,跑來跑去也麻煩,便選了這處櫻花美景安家落戶了。所以,櫻花是否開得順利就意味著這一年是否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為了哄神靈開心,每到花開時節,日本人就聚集在櫻花樹下吃飯喝酒,陪薩神共賞美景。
類似這樣的賞花活動其實早在日本奈良時代就開始了,隻是當時沒什麼創意,就知道跟在中國屁股後麵賞梅花。等到了平安初年,唐朝衰敗,也沒什麼心思賞梅了,皇室乃至公卿貴族、文人墨客便一致推薦那就改賞菊花吧,所以中國九九重陽節在日本又稱菊花節,皇太子會在這天把公卿官僚都叫到一起去拜謁天皇,然後君臣共賞金菊,共飲菊酒。天皇一高興又會在同年10月設殘菊宴,再次邀請大夥兒來玩,算是為菊花踐行,日本皇族族徽上的菊花也就是從那時開始鐫刻上去並一直流傳到今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