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沒有2012!(3 / 3)

要是這菊花一直這麼賞下去也就罷了,沒準還真能成為公認的國花,可日本人後來又改主意了,他們覺得似乎櫻花更適合作為日本國風文化的代表,到了平安末期詠櫻花的詩歌足足比詠梅的多了五倍。而日本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賞櫻大會也是由天皇發起的。9世紀,嵯峨天皇在宮中主持賞櫻宴,自此賞櫻活動開始在權貴間流行起來,就像現代高爾夫一樣,成為隻有有錢人才玩得起的休閑活動,像慶長三年(1598年)3月5日,豐臣秀吉在京都醍醐寺舉行的“醍醐の花見”賞櫻大會就以奢侈華麗名載史冊,“猴子”的把戲總是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到了江戶時代,賞櫻才褪去它的“華服”,普通老百姓們也終於可以賞櫻了,並由此逐漸形成一種傳統的民間風俗。1912年,日本政府正式將每年的3月15日至4月15日定為“櫻花節”。

這菊花節就一天,而櫻花節竟有整整一個月,可見櫻花在日本國民心中有多麼崇高的地位,可為什麼日本人獨獨鍾情於櫻花呢?是漫山淡紅盡染的絢麗,還是櫻花七日凋零的壯烈?都不是。日本地窄人稀,他們從小就沒有養成被數量打動的習慣;每天忙得要死,也沒空管花是開七天還是半年,而真正揪住他們心的竟是落櫻之美。

櫻花的凋謝與別的花都不同,它不扭扭捏捏地掛在樹梢晃啊晃的就是不願落地,也不是今天掉一朵明天落兩顆的,而是選擇在極短的時間裏滿樹繁花一齊散盡,白天看還是滿滿一大片呢,睡一覺起來就變光禿禿了,真正令人驚歎、憐惜不已。更重要的是,它凋落的隻是花瓣,花蕊和花柄卻仍然留在枝上,落花時節的櫻花樹下如同鋪上一層花瓣的地毯,而樹上卻找不到一片淡紅的花瓣,就像死守城池全部陣亡的武士集團一樣,這種轉瞬即逝的美正是日本人所憧憬的生活,它恰到好處地反映了日本人重視終結的人生觀,引起了他們強烈的共鳴。

日本有一民諺:“花數櫻花,人數武士”,他們認為人生短暫,活著就要像櫻花一樣燦爛。即使是死,也要果斷離去,別婆婆媽媽的,而這和日本人所尊崇的武士精神簡直是如出一轍,活得清高、死得痛快,櫻花與武士似乎總在兩相印證。相傳,以前櫻花隻有白色的,有一個英勇的武士在達到人生輝煌頂點後十分自豪,於是毅然選擇了在自己鍾情的櫻花樹下剖腹自殺,櫻花樹下血流成河,落英盡染,從此,櫻花開出了紅色的花朵。

對於習慣追求現世享受的中國人而言,日本武士的這種行為無疑帶給我們太多的震撼與不解,與身前的輝煌相比,死時的尊嚴似乎才是日本人心目中真正的“純爺們”,他們更敬佩那些精忠不阿、氣節高尚的失敗,更感服那種刻骨銘心、可歌可泣的死別,櫻花之所以牽動了整個日本民族的心魂,其魅力也許就在於此。

也正因為這份魅力,鍾情於櫻花的日本人把它看做與富士山並列的兩大國家象征之一,同時也是春的使者、花的神靈和愛的象征。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日本有位名叫“木花開耶姬”的仙女在某年11月某日出遊,從衝繩出發,途徑九州、伊豆、關西、關東等地,一路賞玩,終於在第二年5月到達北海道。沿途,她還不忘留下點“到此一遊”的痕跡,將一種象征愛情與希望的花朵撒遍每個角落。托這位仙女的福,至今,人們在3月至5月間就能在南起衝繩,北至北海道的各地欣賞到一片繁花似錦。每到這個時候,氣象台也會預報所謂的“櫻前線”,詳細報道從南到北各地櫻花盛開的情況。為了紀念這位仙女,日本人將這種花命名為“櫻の花”,日本也因此成為“櫻花の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