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3 / 3)

看多了關於武則天的正史和現代考證文章,我不由得感覺武則天她其實也是一個凡人,她出身的時候並沒有帝王的光環落到她的頭上,她最後能步入帝國的皇權頂峰,一方麵是因為時代的因素,另一方麵也是她個人的隱忍、機緣和奮鬥造成的。

眾所周知,唐代是中國曆史上最開明強盛的時代,而唐代之所以強盛,是因為唐代從君王到百姓都存在多民族的思想和血統的融合和吸收,對於異族的思想能夠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正因如此,才有如此的大唐盛世出現。而中國古代兩千年,大概能夠雄霸一方睥睨萬國的朝代隻有漢、唐和明。而最民主開明的應該是唐代,對女性壓迫最少的也是唐代。

唐代的君主,太宗李世民的祖母、母親、妻子都是胡人,或者說鮮卑人,而李世民的父係祖先根據李唐皇帝自稱,是隴西李氏,但是根據現代的考證,也很有可能是鮮卑人,或者漢化的突厥人(漢公主和親的後代),也就是說不是純正的從周代流傳下來的漢人血統。在晉代之後,一個時期曾經五胡亂華,在這個時期,各種血統融合了,優勢基因結合,思想也很開明,胡人沒有什麼四書五經,因此也不像漢人這樣壓迫婦女,所以婦女的地位隻是略比男子低一點,而不是如漢族這樣被男人踩在腳底下,因此,武則天在唐朝初期,可以很方便的登上帝王寶座,這是時代造成的。

而武則天之後,太平公主、韋後、安樂公主、上官婉兒都想當女皇,都沒有當上,一方麵是因為有了武則天這個先例,所以後來的李隆基和朝臣對女人執政防範甚嚴,而韋後這些人根本沒有武則天的艱辛曆練,太平公主則既沒“苦其心誌”,又隻能依靠娘家而非夫家,因此也就隻有失敗告終。

而武則天早期,之所以想進宮見天子,隻怕是因為在家裏備受壓抑,所以有此想法,其實是不成熟不知道天高地厚的少女想法,並非史學家吹捧的那麼厲害,後來她經曆了在太宗後宮十二年的磨礪,性子已經變的極其成熟了,這個時候,她不過是想要個救命稻草,能讓她不要在太宗死後成為“活的明器婢子”就好。

後來二次進宮,順風順水,肚子爭氣,一連生了六個孩子,老公李治還幫她搞定了絆腳石長孫無忌和王皇後,這時候她才產生對於權力的欲望。

所以,她不是天生的帝王坯子,而是一步步走像那個無上的權力寶座的。

而她的二任老公李治,雖然仁弱,但是在政治上不是白癡,而是高手,別忘了,他可是他父親和眾多有學識有經驗的老師給培養出來的,這種條件下熬出來的人,隻要不是像晉惠帝司馬衷這樣的弱智,就都會有兩刷子的。

對武則天的這些了解,使我十分想撥開千年迷霧,在眾多史學家的或誹謗詆毀,或謳歌讚美中,看清武則天當年的那些真相。就像“鏡子”一樣,再現盛唐當年風貌,來一次唐初的曆史觀光遊。

如果我的文字能把當年那個時代的情景場景如電視一般顯現在讀者眼前,能讓讀者對武則天從幼年到老年的心理過程有所了解和共鳴,能讓讀者看到一個走下神壇亦凡人的女人,我願足矣!

基於這個理念,凡文中涉及內容是有史可查史載可靠的,一律按照正史,不做虛構;如果是曆史上有爭論的,則采用最有證據最可信的曆史;如果是曆史上完全沒有的東西,則根據當時唐代的風貌和千年來不變的人心,做必要的推理翔實和虛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