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圖視此世界,如一瀑流,終日變化,無有停止,而概念世界,則永久如一,無有變動。依亞裏士多德所說,則此世界:誠如一瀑流,但非無目的之瀑流。天然是動;動即是潛藏的(potential)物之實現(亞裏士多德《物理學》第三章第一節)。如雞卵乃一潛藏的雞,其生長變化,即所以變為現實的(actual)的雞,換言之,即所以實現雞之形式,雞之概念也。所以一切物之生長變化,皆有目的。其目的即在實現其概念,其概念即其好,其力因,其式因,其終因也。每一概念,即是一好,可比於“欲望之對象及思想之對象;能動物而不為所動”。“終因是:(一)為其故而有活動者,(二)為活動所以為目的者。……終因為被愛而引起活動,即以其所動,引動一切”(亞裏士多德《後物理學》一○七二)。此即謂概念如欲望之對象,可欲可愛故即為好;因其可愛,故能引起活動;活動即所以得可愛的好也。一切活動,皆是愛力。此亞裏士多德所說之愛也。“凡愛好者,皆欲得之”(柏拉圖《一夕話》Symposium二○四)。此柏拉圖之言;亞裏士多德之意見,蓋亦相同。但依柏拉圖,諸概念及絕對的好,皆不在此世界;隻曾經哲學的修養而複返於理想世界者,可見絕對的好及諸物之形式而有之。依亞裏士多德,則此世界即是理想世界。此世界之不斷的變化,正是愛之表現。以此愛力,而潛藏(potentiality)與現實(actuality),潛藏的好與實際的好,乃相連貫。物之終因是“理,而理亦諸物之起點;人為的物及天然的物皆然”(亞裏士多德DePartibusAnimalium六三九)。故“理”為一切物之終始。概念非隻在理想世界之中;此世界諸物,亦非僅其摹本。概念正是諸物之形式,亦即其生長變化之目的。故依柏拉圖所說,則理想的與實際的分開;依亞裏士多德所說,則理想的即實際的,或實際的即理想的。因概念即在此世界之故,即與概念相對之“物質”,亦複是好。亞裏士多德雲:
若物質即是潛藏的諸物,如吾人所說,例如實際的火之物質即是潛藏的火,如此則不好亦正是潛藏的好。(《後物理學》一九○二)
所以在亞裏士多德之哲學中,更無與“智慧”相反者。“諸物之次序,是天然中之可能的最好的”(亞裏士多德《倫理學》第一章十節)。
(選自《人生哲學》,1926年9月商務印書館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