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v+�{於“為”中求好;好即在活動之中。至於活動之成功與失敗,則非盡由人力。孔子一生活動不息,欲行其道;而同時又雲:“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論語·憲問》)蓋吾人做一事,若欲必其成功,則必須各方麵(天然界與人為界)情形皆於此事有利,或至少亦不為重大的妨礙;諸種因緣湊合,然後此事,可幾於成。一事之成功,必待多數方麵之合作;而此多數方麵之合作,又非吾人之力所可致。故吾人做一事,其結果若何,至不可必;若吾人全於結果中求好,則吾人有待於外,而吾人之生活,即不能獨立自足矣。故依儒家說,吾人宜隻於活動中求好,至活動之成功與失敗,則可聽諸命運。所以《中庸》雲:
君子居易以俟命。
孟子雲:
哭死而哀,非為生者也;經德不回,非以於祿也;言語必信,非以正行也:君子行法以俟命而已矣。(《盡心》下)
惟其如此,故“不知命不可以為君子也”(《論語·堯曰》)。
吾人若不抱一功利主義之見解,活動而“不謀其利,不計其功”,則吾人將常不失敗;蓋吾人將失敗成功,一例視之,縱失敗亦能不感失望而受失敗之苦痛也。因此吾人可免對於將來之憂慮,對於過去之追悔,及現在之憤恨,而吾人因之可得一種合理的幸福。故孔子雲:
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論語·子罕》)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論語·述而》)
飯蔬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論語·子罕》)
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論語·憲問》)
《易》雲“樂天知命故不憂”(《係辭》),亦此義也。
(選自《人生哲學》,1926年9月商務印書館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