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觀與戒懼(2 / 2)

這是古聖先賢積許多經驗所得的真理。孔子說:“臨事而懼,好謀而成。”懼是戒慎恐懼。臨事而戒慎恐懼,則必謹慎小心,以求應付裕如,此即所謂“好謀而成”。老子說:“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因為學到幾乎成功的時候,人往往自滿自驕,因自滿自驕,他即不戒慎恐懼。不戒慎恐懼,可以使他功敗垂成,前功盡棄。所以說,“行百裏者半九十”。行百裏者,最後十裏最難走。一則是,他於此時,已將筋疲力盡;一則是他於此時容易自驕自滿。如西洋寓言中所說,龜兔競走,兔於將到目的地的時候,自以為大功將成,睡了一覺,以致龜將它趕過。

中國古書中,充滿了“安不忘危,存不忘亡”的遺訓,說盡了“居安思危”,“持盈保泰”的方法。有人說:中國民族之所以能持久存在,即是由於能知道這個真理。因為在這一方麵,中國哲人,確是講得特別多、特別詳。我們如能記住這些遺訓,即使我們抗戰、建國統統大功告成,亦還要“安不忘危”。何況現在距安尚差得很遠,如現在而即忘危,那真是其愚不可及。

有些對於時局樂觀的人,往往似乎以為勝利已定,我們不必努力,即可以回北平、南京。又有些人是敗北主義者,自暴自棄,以為無論如何努力,勝利總是無望。樂觀的人,隻知樂觀,而不知恐懼。隻知樂觀而不知恐懼,則必不能戒慎。敗北主義者隻知恐懼而沒有自信心,則其恐懼隻是純粹的害怕,以致言論行動,都是“長他人的誌氣,滅自己的威風”,於不知不覺中,成了敵人的“第六縱隊”。其實是,時局真相是:如果我們戒慎、恐懼,兢兢業業,努力以求勝利,勝利是可以得到的。戒慎恐懼是我們對於前途樂觀的一個條件。惟大家都戒慎恐懼,前途才可以樂觀。並不是對於前途樂觀,即不必戒慎恐懼。亦不是因為我們恐懼,前途即不可樂觀。

現在世界大局,譬如一盤圍棋。中國的棋子,占了一大塊地方,但與外邊氣不甚通,自己的活眼,亦尚未十分做成。這一塊是必須外邊活而始能活的。不過雖是如此,我們這一塊,在未被吃以前,對於外邊,亦能發生作用。對方是先吃我們這一塊,還是先在外邊下子呢?這全看他是不是能於幾步之中就把我們這一塊吃去。如果能如此,他樂得先吃我們這一塊,以免我們這一塊對於外邊發生作用。如不能如此,他必須先在外邊下子,以免耽誤時機,我們這一塊既是靠外邊的活而始能活,不妨到以後打劫時再來解決。情形如此,我們現所須戒慎恐懼以致力者,是使對方至少於幾步之內不能吃我們這一塊。能做到這一點,前途是很可以樂觀的。因為他如不能吃我們這一塊,我們這一塊即可對於外邊發生作用,以得最後的勝利。

(選自《三鬆堂全集·第五卷》中《南渡集》,1970年1月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南渡集》於1946年結集,是馮友蘭自九一八事變以來所做短篇論文的選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