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不是宣傳機關,它不在宣傳哪一種政治上的主義以及作用。方才說過大學是專家集團,當然對於任何政治理論都講,但不是宣傳哪一種主義,隻要它能成為一種學問,一種知識,就可以研究它。
上麵已經說過,大學既是教育機關,又是研究機關。但是它所教育出來的人是什麼樣呢?簡單說來,它所訓練出來的人也有特殊機能。但隻有特殊機能還是不夠;所謂“特殊機能”就是“器”,如茶杯可盛水,凳子可坐;人如隻有機能他就是一個“器”。職業學校的畢業生就是器,或者說他是大器,但無論如何大總是一個器。孔子說“君子不器”,現在可以說人不隻是一個器。此處所謂“人”是合乎理想的人,不隻是一個肉體的人。它不同於器,器是一種工具,別人可以利用它達到某種目的。一個人不是工具,除了有專門才能貢獻人類外,他還是一個“人”;“人”是什麼?如何成為一個“人”?所謂“人”,就是對於世界社會有他自己的認識、看法,對已往及現在所有有價值的東西——文學、美術、音樂等都能欣賞,具備這些條件者就是一個“人”。所以大學教育除了給人一專知識外,還養成一個清楚的腦子、熱烈的心,這樣他對社會才可以了解、判斷,對已往現在所有的有價值的東西才可以欣賞。有了清楚的腦、熱烈的心以後,他對於人生、社會的看法如何,那是他自己的事,他不能隻在接受已有的結論。一個學校如果這樣做,那就成了宣傳,訓練出來的人也就成了器。這是職業生和大學生不同的地方。
大學既是專家集團、自行繼續的團體,所以一個真正的大學都有它自己的特點、特性。比如我們說清華精神,這就是自行繼續的專家的團體的特性。至於它的特性是什麼,我們用不著說,因為不是討論清華精神的。由於一個大學所特有的特性,由哪一個大學畢業的學生,在他的臉上就印上了一個商標、一個徽章,一看就知道他是哪一個學校的畢業生,這樣的學生才是一個真正的大學生。教育部的人特別不了解這一點,認為大學是屬於高等教育司的一科,彼此沒有分別,不管什麼事就立一個規章令所有的大學照辦。比如一個學校應有的組織,有什麼職員,全是一樣。所有的大學硬要用一個模型造出來,這就是不了解大學是一個自行繼續的專家的團體,有其傳統習慣,日久而形成一種精神特點。
(選自《三鬆堂全集·第十四卷》中《教育文集》,1970年1月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