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人究竟有沒有不戴麵具的地方呢?有,就在你的、我的,我們每個人幸福的家庭裏。戴麵具的全部原因在於方便與社會上各式各樣的人相交,骨子裏是人的生存的一種必需的對他人的迎合乃至討好。在當今社會,社會財富的分配是以按勞或按資兩個方麵為主要分配形式的。在家庭裏消除了這些理性的東西,家庭成員們互愛互助,融洽愉快,各盡所能,按需分配.同是一個毫無生存競爭能力的孤兒,失去了父母丟到社會上就隻會成為一個可憐兮兮的孤兒,盡管有孤兒院之類收養他們的地方,與在父母跟前相比隻能說是天上地下;而喪失了勞動力又無經濟來源的老人最好的場所隻能在敬老院之類收養他們的地方,與有兒女跟在身邊相比同樣隻能是天上地下。家庭,是一個不講利害,不講強弱,隻弊遺少進崔赴理選;未成年者能夠在家長的愛撫下成長,老人與喪失勞動力的人能在子女家人的孝敬中頤享天年,夫妻在對方及家人的恩愛裏得到甜憩。
家裏沒有麵具,也不需要麵具,隻需要各自做好自己的角色就行。麵具裏麵有假,是為了迎合與討好;角色隻有分工的不同,原因是各自的能力有不同,是為了更融洽這個家,角色從頭到尾都是真的。麵具是為了喬裝表現,角色是為了分工盡力。
如果說我們還有真誠,這真誠是家庭培養出來的,如果說我們還有真心,這真心是在家庭孵化出來的,如果說我們還有真情,這真情是家庭孕育出來的。我們評價一個人,常愛議論這個人有沒有“家教”,這家教便是真誠,真心與真情。從識字起我就喜愛讀書,忽然有一天我讀書的時候對書裏描寫的家庭開始發生濃厚的興趣;從剛開始懂事我就喜愛讀生活這本大書,忽然有一天我也對能接觸到的每個家庭發生濃厚的興趣。我 於發現,隻有那些互愛互助、融洽愉快的家庭才會培養出寬宏大量、充滿愛心、真誠待人的健全人來,而那些冰冷爭鬥不休的家庭培養的人多半心胸狹窄, 自私、虛偽。我這麼說,一定有不少人要群起而攻之,但是淺聲明:我隻是就自己的觀察而言,或許是局部的事實(我也希望如此)。我的觀察還發現:.兒女一般都不會因為父母教他們成什麼樣的人,或者是希望他們成為什麼樣的人就成為什麼樣的人,而是父母在怎麼做人他們便這麼做人。夫妻之間也是這樣:並不是你要對方對你好就對你好,而是你對對方好他就對你好。
因為家庭天生就是一個沒有利害爭鬥、沒有等級壓迫的場所,因而家庭自然也就形成一種你好我好、真誠舊處、真情相待、真心相許的風氣。因此,我們享受家庭,就是要盡情地享受家庭這種真誠,這顆真心,這份真情,並在這純真中敞開自己的心扉,升華自己的人格,運用到整個社會的社交中去。
人與其他動物有許多區別.其中一個便是人的感情要有所寄托。我們獨處,並不就一定孤獨,而隻有當我們的感情無所寄托的時侯,才會感到一種銘刻心骨的孤獨。(這個問題後麵要專章討論,這裏就不展開)在社會上,人與人的交流,麵具的原因以及種種倫理道德的製約,使得感情總有相當程度的壓抑。尤其在我們這樣文明幾千年的禮儀之邦,社交中感情壓抑的程度就更大。我們愛一個人不敢直言說愛,當然更不能大膽地去表示這愛;我們恨一個人也不敢直言說恨,當然更不敢大膽地表示這恨;我們認為自己可以,不收說可以,隻能說不行。我們中國有一位著名學者到美國去作學術報告,他開始就說了這三句話:我對這個問題研究得很不夠,準備得也很不充分,不能算什麼學術報告。隻不過……不等他的話說完,下麵的學生走了一半.在美國人看來,既然你對這個問題研究得很不夠,又準備得很不充分, 自己也認為不能算什麼學術報告,那麼,我們聽下去有什麼用?
在家裏情況就不同,一個在外麵再謙虛的男子,也會對妻子誇誇其談,談自己的能力、抱負、打算等等在外麵隻能講一講套話的東西,因為家庭是感情的夭然倉庫.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家庭就是喜愛和關心,這差不多是感情的全部內容。在家裏,也隻有在家裏,我們才可以將這種關切和喜愛的心情一傾無遺,那麼專、那麼純、那麼深沉.我們講愛的忠貞,實際就是這種感情的相互寄托.家庭的這種特殊的功能.給了家庭成員的一種特殊的力量。如同我前麵提到那位與我一同遠離異鄉去做工的老前輩.其實,類似的情況又何止千萬。“文化大革命”中,有多少倔強的男子,剛強的女人,他們能忍受一切磨難,但往往是家庭毀滅之時便是他們了結此身之日.人們常談自殺是由於希望幻滅,希望的基礎便是這種家庭特有的感情的寄托。在生活中,常有這樣的事情:一位懦弱的女人為了撫養自己的孩子,或是照顧自己的丈夫,或是贍養自己的老人而克服種種困難,堅強地生活下去;一位遭到嚴厲打擊的男子為了老婆、孩子或父母勇敢地去搏擊人生。
家,確實是一個甜甜蜜蜜的家,給我們公心的培養、真心的錘煉、愛心的陶冶.我們珍惜這公心、真心、愛心,我們付出這公心、真心、愛心.我們在甜甜蜜蜜的家庭裏,盡情地享受著這份公心,這份真心,這份愛心,並把她們帶到整個社會上去,使社會人與人的交往變得更為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