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文藝(一)(3 / 3)

這三方麵的原因是客觀存在的,雖然朱光潛說:“擴大眼界,加深知解”(朱光潛《藝文雜談》第6頁),是解決這種毛病唯一的方劑,恐怕這也隻能是個永遠奮鬥的目標,因為分岐始終會存在的,原因也總是存在著。

就一般人對文藝來說,需要的主要是能得到消遣。過去曾有段時間曾忽視了一般人對文藝的汽種需求,而過份地強調文藝的教育作用,使文藝近忽變成一種灌輸的政治.甚至看不看某場電影也成為一種政治立場的分界。這實際上是一種政治的過敏,就好比要求一切玩籃球的人都要成為運動健將,一切遊泳的人都要拿到遊泳金牌,一切唱歌的人都要成為歌唱家一樣,世界當然變得冰冰冷冷,毫無生氣了。我認為世上的事情,隻要一專業就失去了原味,隻有業餘才是趣味所在。你閑暇時可以聽聽音樂,這是美妙無比的事,但如果讓你做歌曲的錄製人,整天都在聽音樂,那樂趣當然就不見了.我們興致來了哼一段曲子,心裏真高興,倘若成夭的哼來哼去.而因為生計的原因非哼不可,那當然不會有什麼高興,我們讀到一首好詩,心裏非常激動,是一種感受的歡快,但如果天天要你讀這些詩,去分析它,然後去講解它,你便不會有什麼歡快的感受了。所以,從文藝享受的角度來說,業餘勝過專業.原因是,業餘的將文藝視為一種遊戊.遊戲的目的是讓人快樂,至於受到某方麵的教育,也是在快樂中得到的。遊戲的最大特點是沒有壓迫感,一切隨你喜歡,你累了可以站在一邊看別人玩。上海的“大世界”我去看了幾次,每次都感到最受歡迎的還是那台“威尼斯擂台賽”,他的全部吸引力就在於主持人能與觀眾同樂,中央電視台的“正大宗藝”節目比較有吸引力的原因也在這裏。這是享受文藝的最佳環境。在這裏,每台節目如果說有主題的話,這主題便是賜給大家快樂。我曾經教過幾年語文課,分析作品,總是先提出主題,並非常得意於此,現在才明白,盡管你講一千遍“通過什麼,反映什麼,揭露什麼”,學生還是對文章一無所知.他們不能享受文章,隻能了解到你硬塞給他的主題。有一次我引導學生欣賞《二泉映月》,我將這優美淒婉的曲子放了一遍之後,就大談其主題,說舊社會如何黑暗,人民生活如何痛苦。結果我發現,沒人在聽我講,大家眼巴巴地都望著錄放機,希望能再聽一遍.談文藝的主題是一種教育,是一種生硬而又價值不大的教育,原因是它離開了人們對文藝的主要需求―消遣,即享受。從享受的角度來看文藝,除了上麵提到的沒有壓迫感,沒有任務感之外,還需有一種隔離感,即隔著一層薄紗或一層煙霧來觀賞文藝,這樣;生硬的文藝內容就變得軟化起來,更容易使我們看出其中的真義。

我說了這麼多關於主題的壞話,不是否認作品有主題,也不是主張絕對不談主題,而是強調,從欣賞和享受文藝的角度來說,應當是從文藝本身的美與個性來入手。所謂“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主題的教育是一種認識和記憶的教育,而美與個性的教育則是一種感知和感受的收獲。從我的觀察來看,認識和記憶的東西並不一定就能接受或很少熊接受,而感知和感受的東西往往容易為人所接受。在對文藝美與個性的感知中,人的情緒引起波動,甚至激動,這就是文藝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