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做鷹還是做鴿(1 / 1)

一般認為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弱肉強食這是大自然的法則,而鷹鴿博弈反映的是一種生存博弈中的進化或者演進中的均衡問題。鷹鴿博弈行為是動物界和人類社會中普遍存在的經典博弈現象。

鷹鴿博弈研究的是同一物種、種群內部競爭與衝突的策略和均衡問題。鷹鴿博弈描述了兩種動物為爭奪某一食物而爭鬥的情形,每隻動物都能選擇兩種博弈策略之一,即鷹策略或者鴿策略。鷹策略和鴿策略分別代表攻擊型策略與和平型策略。鷹搏鬥起來總是凶悍霸道,全力以赴,孤注一擲,除非身負重傷,否則絕不退卻;而鴿隻是以風度高雅的慣常方式進行威脅恫嚇,從不傷害其他動物,往往委曲求全。如果鷹同鴿搏鬥,鴿迅即逃跑,因此鴿不會受傷;如果是鷹同鷹進行搏鬥,就會一直打到其中一隻受重傷或者死亡才罷休;如果是鴿同鴿相遇,那就誰也不會受傷,直到其中一隻鴿做出讓步為止。假設各自事先都不知道對手是鷹還是鴿,隻有在進行搏鬥時才能弄清楚,而且也記不起過去同誰搏鬥過,以前的經驗沒有借鑒意義。

對每隻動物來說,最好的結局就是對方選擇鴿而自己選擇鷹策略,最壞的結局就是雙方都選擇鷹策略。假設博弈參與者得分標準為贏一場得5個單位的收益,輸一場得—5個單位的收益,重傷者得—10個單位的收益,使競賽拖長浪費時間者得—1個單位的收益。這個規則使得鷹鴿博弈在重複進行中,平均收益較高的個體就會有較高的概率得以長期生存繁衍下去。

按照常理講,在鷹和鴿之間的每次戰鬥中,鷹當然永遠會取勝,但是我們最想要知道的是究竟是鷹策略還是鴿策略,屬於物種進化或者演進意義上的穩定的策略類型。鷹鴿演進博弈的穩定演進策略共有三種:一種是鷹的世界,另一種是鴿的天堂;還有一種是鷹鴿共生演進的策略,這要求混合采取強硬或者合作的策略。

在現實社會的生存博弈中,人們往往是排他性占有某種利益,圍繞人們利害關係的對立,由此形成鷹鴿博弈的模式。不同的人、不同的團體、不同的派別,由於政治地位、經濟利益、文化觀念、生活環境、個人性格等因素的不同,對同一事物有著不同甚至對立的看法,往往會采取不同的立場與策略,從而可以區分為鷹派與鴿派,分別代表強硬與溫和的策略選擇。

對於國際政治博弈而言,鷹派一般在國運昌盛、實力膨脹之際,容易驕橫自負、仗勢欺人、不可一世,而在危機四伏、局勢變化時,可能性情急躁、心生極端、鋌而走險。鷹派比較迷信實力,尤其迷信武力,認為隻要有了強大的力量,就可以縱橫天下,暢行無阻,倘若有誰不服就以武力震懾而使其畏懼,再不行就幹脆出兵攻打,幹掉對手。強硬政策可能會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但由於手法粗糙、步驟急切,往往會留下很多麻煩。

很多時候,對於同一個問題或者事件,鷹派與鴿派的態度截然不同。

例如,對美國“9?1l事件”,鴿派立足美國自身做出反思,主張從美國自身來尋找消除恐怖主義的途徑,在國際關係中奉行多邊合作;但是,鷹派卻與此大相徑庭,變得更加強硬,更加咄咄逼人,堅持主張以先發製人戰略消滅對美國構成威脅的力量。伊拉克戰爭正是鷹派先發製人戰略的產物,但鷹派的策略使得美國變得更安全了嗎?使世界變得更安全了嗎?恐怕答案是否定的。2005年7月份,美國的盟友英國連續遭到兩次恐怖襲擊,傷亡慘重。隨後,埃及的旅遊勝地沙姆沙伊赫也遭受了連環爆炸襲擊,損失慘重。

相比較來說,鷹派注重實力,鴿派注重道義;鷹派注重利益,鴿派注重信義;鷹派注重眼前,鴿派注重長遠;鷹派注重戰術,鴿派注重戰略;鷹派傾向於求快,鴿派傾向於求穩。但是,鷹派與鴿派到底何者更好一些,恐怕難以一概而論。此一時、彼一時,此一處、彼一處,不同的條件、不同的目標等不同的因素使得鷹派、鴿派各有其存在的根據和發展的空間,應該具體情況具體對待。

當然,鷹鴿兩種策略各有利弊得失,鷹策略強硬有力但失之激進,鴿策略溫和穩健卻有些消極。因此,調和兩者而取“中庸之道”往往會成為較好的策略選擇。需要指出的是,中庸之道並不是左右之間的一條絕對中間線,並不是折中路線,而是伸屈自如、剛柔相濟、不走極端的生存博弈策略。其實,所謂黃金分割點(約等於0.618)是處在中左或者中右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