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比貨”是顧客經常用以選購商品的方法之一。廠家大都采用優惠價與其他同行競爭。某些消費品亦有與此類似的情況:由於顧客平日耳聞目睹大量宣傳廣告,很多商品的牌號和商標得以廣泛傳播和深入人心。顧客會拿牌號和商標進行直接比較並推斷其質量或性能的優劣程度,而後才擇優選購。當然也有好些商品(或服務項目),顧客是不可能用規範化的質量標準進行直接比較的,隻能根據各自的偏愛或信賴而決定向誰購買。例如,家具、服裝、室內裝修服務等,就屬這類商品或營業項目。
為此,在分析有關銷售商品(或服務項目)的競爭情況時,無論經營什麼項目,要想做成生意,“吸引顧客和取信於顧客”這一關是必須要過好的。當然,如果發現有某些競爭對手無暇顧及或鞭長莫及的空缺品種,並由此也可成就某項大業的話,更應毫不猶疑地充分利用此種機會,力求合理地加以壟斷。
商業競爭的手法是多種多樣的。一般常見的有:減價、更新產品、改進服務、改變銷售渠道、宣傳廣告等等。
采用什麼樣的競爭手法,經常受到銷售產品(或服務項目)的性質所製約。例如,推銷汽車大都采用形形色色的優惠價格手法進行競爭。除此之外,一般還可以向顧客多做些宣傳工作,以求吸引顧客購物。總的來說,在分析競爭手法時,應該首先結合銷售產品(或服務項目)的性質以及行業特點,決定營銷的方法。
無論何時,認真研究競爭對手現時采用的營銷方法總是很有必要的,也很容易,但要進一步確切了解其營銷方法的成效如何,卻是較為困難的。不過,求得一般了解,看其是“大有成效”、“有所成效”還是“全無成效”也並非全無辦法。
當然,話說回來,了解競爭對手現時做什麼或怎麼做無疑是重要的,但生意競爭的成敗要全部取決於“我現時在做些什麼”。因此,一旦確切了解競爭對手現時做什麼或怎麼做之後,接著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決定你自己“必須做些什麼”,這樣才能贏得顧客,為公司開創和擴展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