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不能?
非常奇妙:不能的原因,恰恰就是愛情的原因。
簡而言之:孤獨創造了愛情,這孤獨的背景,恰恰又是多向愛情之不能的原因。倘萬眾相愛可如情侶,孤獨的背景就要消失,於是愛情的原因也將不在。
孤獨的背景即是我們生存的背景,這與悲觀和樂觀無涉,這是閉上眼睛也能感受到的事實,所以愛情應當珍重,愛情神聖。
倘有三人之戀,我看應當讚美,應當感動,應當頌揚。這與所謂第三者絕無相同,與群婚、濫交、納妾、封妃更是天壤之別。唯其可能性微乎其微。更別說四。
12.我知道有一位性解放人士,他公開宣稱他愛著很多女人,不是友愛而是包含性且大於性的愛情,他的宣稱不是清談,他宣稱並且實踐。這實踐很可能值得欽佩。但不幸,此公還有一個信條:誠實。(這原不須特別指出,愛情嘛,沒有誠實還算什麼?)於是苦惱就來了,他發現他走進了一個二律背反的處境:要保住眾多愛情就保不住誠實,要保住誠實就保不住眾多愛情。
因為在他眾多地誠實了之後,眾多的愛人都衝他嚷:要麼你別愛我,要麼你隻愛我一個!於是他好辛苦:對A瞞著B,對B瞞著C,對C瞞著AB,對B瞞著AC……
於是他好荒唐:本意是尋找自由與和平,結果卻得到了束縛和戰爭,本意要誠實結果卻欺瞞,本意要愛結果他好孤獨。他說他好孤獨,我想他已開始成人。他或者是從動物進化成人了,或者是從神仙下凡成人了,總之他看見了人的處境。
這處境是:心與心的自由難得,肉與肉的自由易取。這可能是因為,心與心的差別遠遠大於肉與肉的差別,生理的人隻分男女,心靈的人千差萬別。這處境中自由的出路在哪兒?我想無非兩條:放棄愛情,在欺瞞中去滿足多向的性欲,麻醉掉孤獨中的心靈,和,做愛情的信徒,知道她非常有限,因而祈禱因而虔敬,不惡其少惡其不存,唯其存在,心靈才注滿希望。
13.不過真正的性解放人士,可能並不輕視愛,倒是輕視性。他們並不把性與愛聯係在一起,不認為性有愛之儀式的意義,為什麼吃不是愛的告白呢?性也不必是。性就是性如同吃就是吃,都隻是生理的需要與滿足,愛情嘛,是另一回事。這不失為一個聰明的主張。
你可以有神聖的專注的愛情,同時也可以有隨意的廣泛的性行為,既然愛與性互不相等,何妨更明朗些,把二者徹底分割開來對待呢?真的,這不見得不是一個好主意,性不再有自身之外的意義,性就可以從愛情中解放出來,像吃飯一樣隨處可吃,不再引起其他糾葛了。
但是,愛,還包含性麼?當然包含,愛人,為什麼不能也在一塊吃頓飯呢?愛情的重要是敞開心扉不是嗎,何須以敞開肉體為其宣布?敞開肉體不過是性行為一項難免的程序,在哪兒吃飯不得先有個碗呢?所以我看,這主張不是輕視了愛,而是輕視了性,倘其能夠美滿就真是人類的一次偉大轉折。
但是這樣,恐怕性又要失去光彩,被輕視的東西必會變得乏味,唾手可得的東西隻能使人舒適不能令人激動,這道理相當簡單,就像絕對的自由必會葬送自由的魅力。
據說在性解放廣泛開展的地方,同時廣泛地出現著性冷漠,我相信這是真的,這是必然。沒有了心靈的相互渴望,再加上肉體的沉默(沒有另外的表達),性行為肯定就像按時的服藥了。假定這不重要,但是愛呢?愛情失去了什麼沒有?
愛情失去了一種最恰當的語言。這語言隨處濫用,在愛的時候還能表達什麼呢?還怎麼能表達這不同於吃飯和服藥的愛情呢?正所謂“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了。
愛情,必要有一種語言來表達,心靈靠它來認同,自由靠它來拓展,和平靠它來實現,沒有它怎麼行?而且它,必得是不同尋常的、為愛情所專用的。
這樣的語言總是要有的,不是性就得是其他。不管具體是什麼,也一樣要受到限製,不可濫用,濫用的結果不是自由而是葬送自由。
既然這樣,作為愛的語言或者儀式,就沒有什麼別的東西能夠優於性。因為,性行為的方式,天生酷似愛。
其呼喚和應答,其渴求和允許,其拆除防禦和解除武裝,其放棄裝飾和袒露真實,其互相敞開與貼近,其互相依靠與收留,其隨心所欲及輕蔑規矩,其攜力創造並共同享有,其極樂中忘記你我刹那間仿佛沒有了差別,其一同赴死的感覺但又一起從死中回來,曾經分離但現在我們團聚,我們還要分離但我們還會重逢……
這些形式都與愛同構。說到底,性之中原就埋著愛的種子,上帝把人分開成兩半,原是為了讓他們體會孤獨並崇尚愛情吧。
上帝把性和愛聯係起來,那是為了,給愛一種語言或一個儀式,給性一個引導或一種理想。上帝讓繁衍在這樣的過程裏麵發生,不僅是為了讓一個物種能夠延續,更是為了讓宇宙間保存住一個美麗的理想和美麗的行動。
14. 可為什麼,性,常常被認為是羞恥的呢?我想了好久好久,現在才有點明白:禁忌是自由的背景,如同分離是團聚的前提。
這是一個永恒的悖論。
這是一切“有”的性質,否則是“無”。
我們無法談論“無”,我們以“有”來談論“無”。
我們無法談論“死”,我們以“生”來談論“死”。
我們無法談論“愛情”,我們以“孤獨”來談論“愛情”。
一個永恒的悖論,就是一個永恒的距離,一個永恒孤獨的現實。
永恒的距離,才能引導永恒的追尋。永恒孤獨的現實,才能承載永恒愛情的理想。所以在愛的路途上,永恒的不是孤獨也不是團聚,而是祈禱。
祈禱。
一切談論都不免可笑,包括企圖寫一篇以《愛情問題》為題的文章。某一個企圖寫這樣一篇文章的人,必會在其文章的結尾處發現:問題永遠比答案多。除非他承認:愛情的問題即是愛情的答案。
1993年12月28日
(本文最初發表於1994年《鍾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