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尚明元(2 / 3)

3.利益決定一切

第二天,尚明元懷著惴惴不安的心情,來到了那條小街的小院門前,在略遲疑了一會後,按響了門鈴。片刻後,那位港商出現在了院裏。他不解地看著尚明元,尚說要跟他商量一件事,示意對方讓自己進屋去談,這個中年商人,極不情願地讓尚明元進了屋。在落坐之後,尚明元簡單的寒暄了二句,非常難為情地提出了,要對方借30萬,這太詫異了,著實嚇了對方一跳,港商差一點就以椅子上蹦起來。憑空開口就是30萬人民幣,他本想立馬就打發對方走。不過商人還是沉住了氣,同時也出於好奇,想看看尚明元憑什麼如此獅子大開口。他們不過是萍水相逢,尚明元在他看來基本上就是個叫花子。當然,他沒有當麵說出看法。依商人的法則,借錢第一考量,就是償還能力,其次,就是對方的信譽。他們從天南海北,來到海口這個小地方,一不沾親,二不帶故,今天一見,下一次的見麵,沒有非常奇緣,這一輩子也不可能再見。

本來他一會就要出門,去見一位朋友介紹的一個商人,現在,他卻沒有立馬走的意思,他想看看,對方究竟是哪路人物,自己闖蕩商海幾十年,應該可以說,什麼樣的人都見過,而眼前的這個人太離譜了,他還真摸不準來路。

而此時,尚明元當然明白對方心思,需要這樣的效果。他馬上采取了下一道步驟。

尚明元解釋,希望他別誤會,聽自己敞開心扉,慢慢道來。尚明元自己都覺得,自己好像是在講故事。講一個別人沒聽說,自己也不相信的創業曆程。尚明元從自己大學畢業開始講起,講了自己,這一年多的種種遭遇,講了自己闖海南的理想,及眼前的處境,以及為什麼要開口借30萬。講了自己曾經有過的幾個生意策劃,投資方案,因為身無分文,所以沒有一個可以付諸實踐。他知道自己沒有充足的理由向對方借貸,但他別無選擇,貴人難逢。因為,無論是在海口,還是回蘄春老家,自己壓根就不認識一個有錢又有商業見識的人。至於拿什麼作擔保,他願意寫賣身契,拿自己的身家性命作抵押。港商聽到這裏臉上有了笑容,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他還是欣賞尚明元的酷勁,為了開創自己的事業,竟敢拿性命一搏。可問題的關鍵不是想搏敢搏,而是能不能博得起。

他開玩笑的問尚明元,拿自己作抵押,你怎麼就相信你的性命值30萬人民幣,而不是3萬2萬,或許更低。尚明元的回答:今天你借這30萬給我,那我這條命大概要值百萬,甚至千萬億萬都不在話下,如果你不借這30萬,可能就被你說中了,3萬2萬都不值。隻要你膽敢走偏鋒,借我30萬,我相信,半年以後你就能看到,你我今天沒有白廢這番口舌。港商立即問他,就算我今天借你這30萬,你又能有些什麼作為。

尚明元開始了他的第三個步驟。他說,半年後他將付雙倍的利息,並還清債務,而且自己還會有一個屬於自己的企業。於是他隻得亮出了自己的底牌,自己現在打算辦一個小小的印刷廠。他分析說,現在整個海南人都在倒賣物資、炒地皮、開皮包公司,狠不得每一個人都要開辦一家公司。一個破舊的三層樓裏,能有幾十家公司,他相信將來能掙到錢的人,不會太多,大多數人,都會竹籃打水一場空,每個人,都冒著很大的風險。他認為,隻有辦一個印刷廠,才是最保險的生意。因為現在公司太多,海南的紙品不足,印刷廠又很少,每一個公司都需要大量的印箋、信封及印刷品。所以,凡跟印刷有關的東西,價格飛漲,很多商店沒有信紙、信封賣,很多公司到堪江、廣州去采購辦公用品。他這一年每天在街上,以及各寫字樓中,對這個商機已揣磨了很久。他本想去倒賣這些東西。然而實際上,每個公司都需要自己的專用的信箋,買來的信箋紙張,並不符合各個公司的需要。而海口的小印刷廠,盡管一年到頭24小時加班,也不能滿足大家的需要。所以,若有30萬,去廣州采購好一點的印刷設備,最多二、三個月就能賺回一個印刷廠。

尚明元的話,讓前來尋找商機的港商,眼前豁然一亮。他雖然人已經來海口近半個月了,一直在和朋友們溝通聊天,每天在茶樓裏談論著,如何在海南投資,進那個領域。好像是每一個行當都討論過,似乎每個行當都能掙錢,可每個行當,都潛藏著巨大的風險。而眼前的這個青年人的思路,卻與眾不同。這個生意,大家每天都可能看到,卻忽略了。這是一個很大很難得的機會,2個月就能賺回一個工廠。當即他決定,讓尚明元帶他去尚明元知道的,兩個小印刷廠看一看。

尚明元對海口的大街小巷再熟悉不過了。當尚明元以介紹業務的名義,將港商帶到印刷廠後,兩個印刷廠的經理,都以同樣的理由,拒絕了他一個星期提貨的請求。告訴他,一個月以後,保證能將他那所謂公司的信箋印出來,已經是很為難的事了,如果他果真急,隻能去廣州番禺去印。他們拒絕了所有要求趕急的活,即使是另付加班費也辦不到。他們已經是在按每令紙5倍的印刷費在收費,這個價格是再也不能多收了。港商想,這那裏是拒絕做生意,是不想掙錢都很難。

當天,港商就決定拿錢。當然,不是借,而是合夥,並推翻了尚明元去廣州,定購大一點的轉盤式印刷機的方案。他決定立刻回香港,購置德國的印刷設備。

離海口前,他請尚到銀河大廈吃粵菜,讓尚去找一個地方更寬,適合辦廠的地址。他回香港,訂購了設備後,立馬和尚明元聯係。

港商離開時,給尚明元留下兩萬元費用。這其實是港商以一個商人的計謀設計的一個陷阱。他很快就會回海口,根本沒有必要給尚明元那麼一筆錢。在兩年後,他們愉快地結束合作之際,港商才將這個伏筆告訴了尚明元。因為他想試一試,對方到底是一個騙財的混混,還是一個真正想幹一番事業的年青人。因為,在彼此沒有深交的情況下,什麼保險措施都沒有,給一個素不相識的人二萬元,讓他去辦事,是一個冒險的作法。但是與幾十萬的合作投資相比,這至多算是一塊試金石。如果尚明元拿著這二萬元溜之大吉,港商會繼續開辦印刷廠,這不僅排除了合作的風險,自己還可以得到投資的全部回報,少了一個分享利潤的人。一個動機不純的人,在事業合作的過程中,遲早會出狀況。遲出狀況,不如早出狀況,而這對自己來說,無疑是件好事。事實證明,尚明元是一個聰明人,而如今,他拿到手的不是二萬,而是二百萬,而且光明正大,還多了一個朋友。港商相信,他將來一定能幹一番大事。二年的合作,也讓港話看到了,尚明元契而不舍的事業心和精明能幹的做事能力。

4.解讀密碼

這就是尚明元的第一桶金。他能淘到這第一桶金,有二個細節非常重要。第一,就是當他在闖海的第一個挫折之後,他沒有打退堂鼓,而是潛下心,在非常困難的情況下,一門心思地琢磨發財的機會。在一個個淘金的方案,因無資金擱淺後,仍然堅持不懈。後來我們很多人,在點評他這個案例時,大家都一致認為,他在闖海南的第一年中,憑著簡單的,發財掙大錢的想法,最終是四處碰壁,受到了沉重的打擊,這是很自然的。他與老鄉,同學,每天帶著很高的熱情,在一塊交換各方信息,討論經商的機會,發掘生財的門道。這隻不過是,剛剛離開學校,受過一點基本教育的人,步入商界學習經商的開始。可以肯定的說。如果當時尚明元和同鄉、同學共同謀劃的,幾個賺錢的方案,大夥也有能力籌措到足夠的資金,並且大夥綁在一起進行了具體的投資,其結果也是想像得到的,十有八九,有多少賠多少。很多人都能看到的商機,其實並不是什麼商機。正是因為他們當時沒有錢,迫使他流落在海口街頭,從一個公司竄到另一個公司,東打聽西看看,最終發現了,人人都在辦公司,而辦公用品奇缺。信封,印箋這些東西,雖然生意小,但是利大,量大,這才是一個真正的發財的機遇。這種機遇,是那些雄心勃勃,想幹一番大事業,想一夜暴富的人看不到,也不願幹的事情。這是這個案例第一個值得一說的方麵。第二個重要因素,就是他對創業的極端熱情,賣身借資,沒有這種熱情,他既不可能打動別人,也不可能有勇氣去,開口向一個完全不認識的人融資。正是這二點的結合,實現了他從一名普通的大學生,向成功的商人的轉變。

我們今天在作這樣一個設想,如果當初,尚明遠拿著和大家一起策劃的倒地皮、倒買走私商品、開皮包公司等方案去融資,其結果會怎樣?那一定是失敗。因為,這些顯而易見的商機,是不可以打動投資人的。所以說,一個好的發財的機會,從來就不會缺資金,缺資金的機會,肯定不是一個好機會。每一筆資金,都會主動去追逐利潤。風險大,利益缺乏保證的投資,資金自然不願跟進。這是所有找不到投資的生意的通病。真正的發財機會,絕對不會缺資金。這可以讓融資的人明白,在市場上,尋找自由的流動的資金,高回報低風險,是成敗的關鍵。

5.一定能成功的能力

當尚明元,還在海口當二老板的時候,就憑著跟港商借來開回家過年的寶馬車,讓他名躁半個湖北。在當年,能開寶馬車的人,大概在全中國,也找不到幾個。大多數中國人,隻能在電影和汽車雜誌裏,見過這種名車,而在現實生活中,從來也不曾見過。他的故事,很快在他的老家,在他的學校傳開了,他成了一個響當當的知名人物。而在分別二年的家人眼中,他不僅發了財,而且人也變老成了。細心的母親還發現,年紀輕輕的兒子,有歇頂的傾向,頭頂的毛發明顯減少。他對父母說,這都是因為去海南的頭一年,每日為前途擔憂所致。現在好了,掉頭發已經明顯減少了。

如果,僅僅把尚明元的這次衣錦還鄉,看著是虛榮心作崇,那我們就大錯特錯了。用尚明元的話說,這叫CI設計,為的就是轟動效應,他很早就意識到名氣的作用,名人效應。如今,很多人為了出名,不珍惜自己的形象,往往會沾汙自己的名聲,而他尚明元,絕對不會做這樣的事。他還認為自己下海不僅掙到足夠的錢,也接受了前衛的觀念,開闊了眼界。他對這一點,看得很重,和對財富一樣器重。一年後,當他把自己的股份轉讓給合作夥伴後,他就回到湖北,開辦了自己的廣告公司。主打業務是,幫企業做CI設計,為時尚的企業做形象包裝和市場推廣案。他相信,憑著他的先進的觀念,在湖北這個內陸省份,大展拳腳,是綽綽有餘的。相對於印刷業,他更看好這個,跟國際意識接軌的新行當。在回到湖北重新創業後,可以說,他已經是一個相當成熟的商人了。對市場、商場、官場的什麼顯規則、潛規則,已相當熟悉。所以說,海南的三年他不光是讓他掙了錢,更是長了不少本領。他自己坦誠,那個港商,是他人生難得的一遇的貴人,合作得很愉快,從對方那裏也學到了不少商場打拚的本事。“衣錦還鄉”給他在湖北創業帶來了極大的幫助,讓他在很短的時間裏,就融入了這個市場,並在廣告業內站穩了腳根。

這看起來,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實際上,百分之八十的成功者,在轉行的過程中,都麵臨過毀滅性的打擊。很多人被迫從頭開始,再次白手起家。除了過去的成功過的經驗和拚博的精神,他們實際上,與第一次創業沒有資本的學生並無多大差別。可是尚明元的轉業顯得很輕鬆,這為他攫取第二桶金,快速擠身富豪行列,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那麼,我們在這裏就要問一問,什麼是他的“一定能成功的能力”?

關於做一個成功的商人,當今的業界,有這樣一種說法,“就今天的情況而言,當今的世界,還沒有一所能成功培養商人的學校。任何文憑,對從商的能力來講,都差得很遠。”中國也有一句老話,“三年學成一個手藝人,十年難學一個生意人”。這都說明了,掌握經商的能力,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而我在這裏要說的是,關於尚明元的“一定能成功的能力”,是任何學曆的教育都不曾教過的。這些能力到底是什麼,那我現在就告訴你,就是:把生意談成,把業務搞定。具體說就是:全套服務,完全溝通。

比如,一起去卡拉OK,一起去吃喝玩樂,樣樣都行,客戶喜歡什麼,你就得懂什麼。包括打高爾夫,也包括打麻將。你可以不會,但為了搞定一個項目,你必需馬上學會。這些東西沒有什麼秘密可言,但學問非常大,我要提醒大家的是,我們並不是在說什麼潛規則。而是在說,尚明遠具有的“一定成功的能力”。尚明遠就是靠這種能力,“粘”住了每一個客戶,大單小單,統統搞定。這容易嗎?不容易!這難嗎?不難!隻要足夠專注、熱心投入就差不多了。

現湖北天通廣告公司的董事長楊曉陽先生,有深刻的體會。當年他們是同行,都做廣告發布和CI策劃,而楊早尚十年進入這個行業。尚明元當初是剛入行的新人,而楊是“老人”。尚是後來居上。總結原因,楊認為就是吃喝玩樂等那些應酬,不過尚明元專注、熱心。比方說打麻將,生意場上的人,都打麻將。打麻將總贏不輸,別人也怕你,總輸不贏又陪不起,而且那些老板老總打得較大,隻有你水平高,有魄力才敢上。當那些老板老總三缺一時總忘不掉你,即使你贏了錢,他們還要感謝你“救場”有功。有業務時,自然也會想起你,甚至關照你。尚明元靠這些“軟實力”。在商場積累了很好的人脈。在吃喝玩樂中,結識了很多有實力的客商,大多數老客戶,都以替尚明元介紹新客戶,還尚明元“頂角”“補缺”的人情。客戶工程還未中標,在牌桌上他就要求將自己的廣告業務與對方捆綁在一起,參予客戶的竟標過程,以致很多天通廣告公司的老客戶,突然與尚明元合作起來。楊曉陽為人很厚道,與客戶的關係處理得都很好,業務變故後,楊總是去詢問他們,彼此不能繼續合作的原因。對方的回答總是相似的:“當時,是無心地承諾尚老板,後來覺得毀約不妥,隻能把業務給他做。”“沒想到會接到這個項目,因為尚老板也出了一份力,不能甩掉他,我們是信得過天通廣告的,將來有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