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年末的一天,我在辦公室,看中央電視台的新聞節目。電視中的一條新聞引起了我的注意,內容是魯迅文學在常州頒獎,其中一個獲獎者,居然是我的一個非常熟悉的作家,我感到十分震驚。因為有幾年沒有與他見麵了,春節前我與老朋友見麵,就打聽他的近況,想討論一下,他為何能獲得事業上的成功,因為我自以為,自己的水平,應該在他之上。然而,文學上的成就與名聲,都不如他。
我一提他,朋友們都感慨萬分。二十年前,我們一同從事文學創作,現在大家,雖然都是作家協會的會員,但基本上都屬於默默無聞的狀態。有的在出版社工作,有的在文聯、文化局工作。隻有他亦若(化名),在文學上算是功成名就,斬獲頗豐。在當今這個,難得發現偉大作家的年代,他亦若風頭正勁,大有成為某領域領軍人物的味道。可大家說,他的成功,不僅限於文學領域,他也是一個億萬富翁,他在文學上的成就,也得益於其事業上的成功。如今,他的豪宅裏經常是商朋滿座。五星級的賓館裏長年開房,接待新老朋友,開流水宴席。據說還花了三千萬在北京二環裏買了一座四合院。你近幾年隻顧律師事務所的事務,遠離文學事業,遠離文學朋友,自然在這方麵孤漏寡聞。亦若不僅勤奮創作,在做生意的同時,常常讚助文學活動,在他們省裏的文學圈子裏,口碑極好。聽到這些,我思前想後,認真聽大家介紹亦若近幾年的創作,發現他的成功上必然的,他的故事,對輕年朋友們會有很大的啟發。
亦若出身農民家庭。1986年高中畢業。因家庭貧困,讀的學校很差,全校兩年才有一個考上大學。他本人在讀書上,也沒有什麼天份,甚至可以說是比較差的學生。所以,那年,沒有考上任何學校,畢業就意味著回家種田。不過,他並不甘於自己的現狀,他以自己能想到的方法去努力,做了一名文學愛好者。這是上個世紀80年代絕大多數有誌青年惟一可選擇的路。尤其是那些,沒有考上大學的年輕朋友,在感到前途渺茫時,所能看到的一個希望。相對於完讀書分配一個好工作,這是一個遠大的目標,這是為了成名成家。對於什麼是成功者,人們還沒有想清楚的概念,賺錢的就是那些口碑不好的萬元戶。所以,文學事業,寄托了成千上萬年輕朋友的夢想。
本人81年開始文學創作,84年才發表了一個豆腐塊大的小通訊,對文學創作起步的艱難太了解。就是這麼兩百字的小文章,也是老師多次指導,反複修改的結果。亦若作文學愛好者,應該也嚐盡了其中的艱辛,不過有一個選擇,改變了他的命運,即當年省作協,響應文學青年的創作熱情,成立了一個文學愛好者協會,沒有駁一分錢經費,僅靠文學愛好者,每月的二元錢會費維持活動。由於缺錢,協會沒有辦公地點,在省作協附近,每月花50元租了一間農民的房子,沒錢發工資,所以,也沒有固定的工作人員,出油印會刊,籌備協會活動,都是協會的骨幹利用業餘的時間幹。為了招一個穩定的工作人員,協會理事們與作協委派的會長商量後,在一期油印會刊上發一個啟示,尋找願意自帶生活費,免工資,為協會做收發信件雜務的文學愛好者。
作為文學愛好者的亦若,看到這條消息後,盡管家裏很窮,他還是帶了二百斤大米,來到協會做義工。雖說他僅僅是一名義工。但對文學創作來說,也不是沒有一點好處,他每天都有機會見到各地來的文學愛好者。有了當麵向一些小有成績的老文學愛好者請教的機會,有機會參與會刊編選工作。更重要的是,他每天都要看大量的由各地會員寄來的作品。盡管百分之九十的作品,變成鋼板刻字的機會都沒有,但許多作品中,能看到一二句生動的描寫,一小段精彩的句子。這些都對他提高創作能力,有很大幫助。他從中獲得了許多營養,更重要的是,全國各地刊物舉辦的文學大獎賽,都會邀請作為全國為數不多的省青年文學愛好者協會參加。作為協會推薦的參賽的作者,都有露臉發表作品的機會。在作者、編委、協會理事都不穩定的協會裏,慢慢地亦若成了最重要的人物。他是會長最信得過的助手,從而有機會參賽,不停地發表作品,到漸漸地開始獲獎,在文壇上小有名氣。這前後經過了十多年,漫長的過程。以亦若的文學基礎和天賦,如果不是在協會從事收發信函,這樣的工作。他絕對沒有可能成為一個小有名氣的作家。本人當年就看好這個機會,隻因社領導提拔我作了廣告部的主任,對前途充滿信心,不可能舍去主任的職位而去全身心投入文學事業。現在看來,我當時對前途是有正確眼光的。起點低的工作,往往蘊藏著更遠大的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