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和睦相處 (1)
管理者還必須要注意人才的適應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等。避免選用個性太強的人,一般來說,這樣的人很難與人和睦相處,會為管理造成障礙。
傑克.韋爾奇說過,GE成功的最重要的原因是能找到最好的人!的確,隻要找到最優秀的人才,了解他們、信任他們、放手讓他們工作,他們就一定能為集體的發展做出成績。
2.把握實質——透過現象洞察本質
《史記.酈食其傳》記載:酈食其,陳留高陽(今河南省杞縣南)人。他好讀書,家庭貧窮,無以為業,隻好在裏中當看門人。因其人性情與一般人有異,人們都稱他“狂生”。酈生是個很有才智的儒士。秦末,陳勝、吳廣起義,天下響應,各路將領為掠地經過高陽的有數十人之多,酈生觀察起義眾將,察其言行,都不能成氣候,沒有一個值得為之效力,於是深自藏匿。他後來主動要求人傳話使能投在劉邦的麾下,主要是因劉邦平易近人、能采納計謀。因平易近人,則能團結人,可以與之相處;能采納計謀,則自己的智慧才能得到發揮,盡可輔佐他以成大事。酈生並沒有看錯劉邦,盡管一見麵,劉邦傲態畢露,又破口罵他是豎儒,可是當他批評其錯誤後,劉邦能知錯改錯,向他道歉,以禮相待,虛心請教六國合縱抗秦之策。
酈生能從大處看人,可說善於知主。九方皋相馬的故事也頗能說明這個問題。在秦穆公看來,九方皋連馬的顏色和公母都分不清,哪能懂得相馬呢?而伯樂卻說九方皋相馬的本領比他強千萬倍,因為九方皋相馬是看它的本質,是否具有千裏馬的特征,至於什麼顏色,是公是母,他沒有必要注意。
相馬要把握它的本質特征,相人也應如此。善於知人者,都是從人才的本質特征中去考察,而不為其表麵現象所迷惑。凡知人上的失誤,都是隻注意人才的一些表麵現象,如貌好、會說、順眼、合意等等,對於其人的德才卻沒有深加考察。人才的內涵,主要是德、才二者,而德是人才的靈魂。一個大有作為的人才,其才必須是建立在良好的德行的基礎上;如果德行敗壞,就不能更好發揮作用,甚至可能走上邪道,害國害民害己。
第一印象往往具有一些欺騙性,領導者應舍得花時間測試每位應聘者,盡力找出他們擅長什麼,他們是否真正適合你的工作,他們具有的工作技能,你是否容易訓練和改變他們。
在招聘時,不要完全指望第一次麵試就能全麵了解一個應聘者。研究一下他們的應聘材料,了解一下他們有關的背景,充分進行接觸才能更有效地避免被表象迷惑。你可以帶上你所挑中的候選人員去參觀考察,了解他們的興趣程度,詢問他們一些問題,讓他講述一下自己所做的事情,並表述一下自己的想法。這樣,才有利於發現最合適的人。總的來說,管理者要想做到透過現象看本質,需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克服主觀色彩
識才最忌主觀成見、戴有色眼鏡,“疑人偷斧”使無辜者遭嫌,而“情人眼裏”的“西施”並非肯定是絕代佳人。濃厚的主觀色彩往往造成情感上的誤差,遮掩或扭曲人才的真實形象。
不能以偏概全
“盲人摸象”,把局部當成了整體,犯了片麵性的錯誤。識別人才切不可像“盲人”一樣,以偏概全。識才要顧及德、才、識各個方麵,而各個方麵都要堅持一分為二。
寬容犯錯之人
世上沒有常勝將軍,智者千慮、必有一失。不能憑一時一事定終身。現在犯了錯誤,要看過去的一貫表現,過去犯過錯誤,更要重在現實表現。
運用發展眼光
“真理是時間的女兒”。人才總是在變化,特別是正在成長發育的青年人才,可塑性強,變化潛能大,更不能一看到底。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要以大節為重
孔子主張:“赦小過,舉賢才”,就是說要從大的方麵識才。這很有道理。人才的優劣,要看大德,看在大是大非麵前的態度,要堅持以德識才。
洞察下屬本質
識別人才不僅要用眼和耳,重要的是要用腦,透過表麵現象,認真分析,去偽存真,才能識別“廬山真麵目”,對“疑似之跡,不可不察”。
長短互補原則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每個人才都有優點和缺點,而優點和缺點又具有“共向性”,二者往往相伴而行,峰高穀深,峰穀並存。如勇於開創者往往“自尊自負”,好學深思者往往“孤僻離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