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給炸藥包插上翅膀(1 / 3)

賀炳炎路過訓練場,麵對迫擊炮突發奇想,何不用迫擊炮彈來投遞炸藥包呢?他剛說出這一想法,立即遭到迫擊炮排長的否決。賀炳炎抓了抓頭皮說:“我們能不能想想別的辦法,讓迫擊炮彈長個翅膀帶著炸藥包飛到敵人窩裏?”

抗日戰爭中的賀炳炎,是一名赫赫有名的猛將。隨著隊伍的壯大,賀炳炎率三支隊轉戰冀中,頻頻打擊日軍,屢建奇功。在蓮子口戰鬥中,他們擊退日軍數百人的進攻,冀中群眾稱三支隊為“老八路”。大清河北板橋一仗,他們與日軍浴血奮戰一天一夜,粉碎了日軍對三支隊的三路合擊,打出了威風,老百姓稱頌:“三支隊真會打勝仗。”1939年冬,國民黨掀起反共高潮,賀炳炎統領一二○師留在冀中的一、二、三、六支隊,參加反頑鬥爭。他以連續不斷的戰鬥行動,從冀中打到冀南,配合友軍消滅了石友三、張蔭梧等頑固派部隊。爾後賀炳炎返回冀中,堅持遊擊戰爭,鞏固了根據地。

在鞏固冀中根據地之後,他奉命回晉綏,參加百團大戰,在米峪戰鬥中殲滅日軍1個中隊,生俘20名日軍,繳獲了大量武器,包括步兵炮1門。此役結束後,賀炳炎升任三五八旅副旅長。

1944年,賀炳炎與廖漢生帶領三五八旅100多名幹部同王震率領的三五九旅南下,來到處於日、蔣、偽聯合包圍之中的大悟山地區,與新四軍第五師勝利會合,開辟新區。賀炳炎采取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避強擊弱,敵占城市我占鄉村,不僅站住了腳紮下了根,而且得到迅速發展,部隊擴展到1個獨立旅4個獨立團。

抗日戰爭勝利後,他參與組建了擁有襄西、襄南、襄北及洪山4個軍分區的江漢軍區,並任軍區司令員。

1946年7月,蔣介石用160萬兵力,向各解放區發動猖狂進攻,全麵內戰爆發。賀炳炎奉命返回晉綏,任晉北野戰軍副司令員。同年11月調任晉綏第三縱隊副司令員兼第五旅旅長。

來到晉北以後,賀炳炎麵對的敵人與抗日戰爭時期的日本鬼子已經有所不同。當是這裏是閻錫山的部隊,他們龜縮於同蒲沿線的幾座縣城裏。借著堅固的城池負隅頑抗。為大量消滅敵人鞏固解放區,不得不實行攻堅。但這時的解放軍不僅缺乏攻堅經驗,尤其武器裝備很差,沒有重型武器。

擺在賀炳炎麵前一個最大的難題是,攻城時,敵人居高臨下,戰士們需要用攀城的梯子,但那樣傷亡太大。迫擊炮夠得著,但威力太小。炸藥包威力大,但城高又夠不著。如果有一個能用於拋投的武器就好了。一段時間裏,賀炳炎滿腦子都裝著這個問題。他認為,在這種情況下,如何想辦法完成任務,是指揮員的重要責任,必須從實戰要求出發,組織部隊反複研究、試驗。

想來想去,他先對迫擊炮打起了主意。

一天,賀炳炎路過迫擊炮排訓練場。麵對迫擊炮,賀炳炎突發奇想,何不用迫擊炮彈來投遞炸藥包呢?賀炳炎說出這一想法,但該排長卻推翻了他的想法,原來如果將炸藥包放在迫擊炮口,當迫擊炮彈發射時會引起炸藥包爆炸,後果不堪設想。賀炳炎抓了抓頭皮說:“對,對,不過我們就不能想想別的辦法,讓迫擊炮彈長個翅膀帶著炸藥包飛到敵人窩裏?”

盡管迫擊炮排長對賀炳炎的想法提出了異議,但他不灰心,仍然反複思考,他突然對五旅炮兵排的一名戰士提出:“迫擊炮引信是靠撞擊炮筒底部的頂針,我們要是把迫擊炮彈裝上個長長的身子,讓它頭探出炮筒口外,然後把炸藥包綁在炮彈頭外側,這樣炮彈不就能把炸藥包帶飛了嗎!”

這名戰士也恍然大悟:“對對,還是賀旅長高明!”

於是,經過賀炳炎的設計,迫擊炮彈一改“短小精悍”,而成為瘦俏的“高大個”。整個炮彈的身子與炮筒等高,炮彈頭露在炮口外麵。炮彈外麵裹著炸藥包。如此一來,迫擊炮彈的作用遠遠超過過去的威力。

經過實踐檢驗,效果較好。但賀炳炎發現,當目標很近時,迫擊炮的作用就很難發揮,如果既能平射又能高射該多好!賀炳炎將自己的想法告訴炮兵排後,戰士們七嘴八舌,紛紛說好是好,就是有一個問題不好解決,即迫擊炮主要是將炮彈從炮口滑入炮筒與底部擊針相撞才引起點火,如果平射就沒有撞擊力,沒法點火。賀炳炎提出能否將擊針改為像手槍那樣,用扣動扳機的辦法。賀炳炎一席話,使戰士們茅塞頓開,隨即開始試驗,不長時間便成功了,當需要平射時可采取拉動擊發,當高射時又可撞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