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沙家浜遊擊隊(2 / 2)

7月的陽澄湖,葦葉青青,稻穀飄香,是魚蝦正肥的季節,漁民的汽船、木船在湖麵上往來不斷。但葉飛所注意的卻是無邊無沿的蘆葦蕩。這兒港汊星羅,水網密布,頗像《水滸》裏描寫的梁山泊。當地同誌介紹說,這蘆葦蕩裏的地形十分複雜,沒有人帶路根本進不去;就是進去了也出不來。聽著,看著,他想到陳毅關於“相機建立抗日根據地”的指示,覺得陽澄湖及其周圍地區就是一個建立東路抗日根據地的好地方。

葉飛從當地群眾那裏得知,在這裏行軍作戰都可以坐船。他們一試,果然很方便,一隻汽船能拖十幾條木船。河岔四通八達,兩邊都是蘆葦蕩,在岸上一般看不到,十分隱蔽。日軍無人帶路,隻能在一些主幹線上耀武揚威,不敢到河岔裏來。這樣,葉飛他們的天地就廣闊了。不但夜間,白天也可以活動。有時幾條汽船拖著一長溜木船,浩浩蕩蕩,像一支機械化艦隊,好不威風。如果遇上日軍的“掃蕩”,有利時就狠狠打一下,搞它個措手不及;不利時就轉身躲進蘆葦蕩。敵人想進進不去,想打打不著,氣得直朝湖裏亂放槍,戰士們則在一邊看熱鬧。

日軍雖然在國民黨軍隊的配合下,經常進行頻繁殘酷的“掃蕩”,燒殺搶掠,無惡不作,但新四軍依靠廣大群眾和有利地形,選好機會,給予沉重的打擊,使敵人的一次次“掃蕩”都以損兵折將的慘敗而告終。

葉飛和部隊一起,深入到埠港村浜中去,宣傳抗日,擴大抗日武裝,組織抗日團體。工作開展得非常順利。在不長的時間內,各鄉各縣都很快建立起自衛隊、農救會、青救會和婦救會。這些組織都是抗日的骨幹。他們配合六團反擊日軍的“掃蕩”,打擊和襲擾敵人,傳遞情報,救護傷病員,十分活躍。在長江三角洲的水網地帶,新四軍的活動如魚得水,進退自如。

在陳毅的指揮下,葉飛率領六團在蘇(州)常(州)太(湖)地區建立了根據地,特別是陽澄湖畔,根據地建設非常出色。後來,根據形勢的發展,葉飛率部隊離開了這裏,部隊撤走後,作戰處長夏光率30名傷員在此養傷。這時環境日趨險惡,梅光迪叛變當了漢奸。日軍一次次進行野蠻“掃蕩”,夏光在群眾的掩護下,不但養好了傷,還以這些傷員為骨幹,組建了一支新的“江抗”,繼續在蘇常太地區堅持鬥爭,鞏固和發展了東路抗日根據地。這就是京劇《沙家浜》的藍本,滬劇《蘆蕩火種》和京劇《沙家濱》都是根據他們的事跡編寫的。1941年“皖南事變”後,東路抗日武裝改編為新四軍第六師第十八旅。這支沙家浜遊擊隊後來成為葉飛的第二十軍中的主力部隊,“沙家浜部隊”的稱號一直被保留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