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遊戲:奴役全球的資本化危機48(2 / 2)

2008年以來,為應對全球金融危機,中國采用多種金融手段維持了高速發展,除了銀行信貸急劇擴張以外,在中央政府的鼓勵下,地方政府發行債券融資、企業發行債券融資、企業上市公開發行股票融資(這個問題我在後麵的章節會專門講到)的勢頭迅猛,信托貸款也急劇擴張,在互聯網上可以輕易看到信托產品的銷售廣告。利用這些金融手段融資的數量,被學者們稱為社會融資量,這些巨量的社會融資都直接推動了通貨膨脹。曆史上,中國的信貸擴張對通貨膨脹的推動作用一直很大,但是由於金融工具的不斷創新,社會融資量已經非常接近信貸投放量。所以,如果僅僅用信貸投放來衡量經濟擴張的規模,僅僅從信貸投放上尋找通貨膨脹的原因是看不見整個真相的。比如,大量的企業債券都是國有企業發行的,主要買家都是銀行,這就是一種變相貸款。

社會融資的迅猛增加,說明整個社會的投資項目非常多,至少說明舉國上下的投資願望非常強。由於政府主導經濟發展,為了GDP,沒有項目也要找項目,有了項目還要上新項目,這一切都是因為錢來得太容易。對很多利益集團來說,隻有不斷上新項目,才能不斷得利,至於項目是不是社會需求,會不會有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並不重要。中國的很多投資對象,或者投資目標都是製造出來的,並不是經濟領域和社會領域原本就存在的。

製造投資目標,可以找到很多例子。

我曾經在一個江淮城市工作過,有一所大學是在20世紀末中國的院校升格潮時,由兩所相鄰的中專合並而成的,兩所中專一所是全國重點中專、一所是超過百年曆史的國內師範名校。20世紀90年代開始,兩所學校為了擴招,都曾經不斷擴建和改造過,新建的教務樓、教學樓、實驗樓、體育場都很漂亮。那所師範學校的園林和一些兩層教學樓、教務樓都很古老,紅磚紅瓦,幽徑相連,遍植鬆柏,書院味很濃。

但是,在後來的新城再造中,這所占地約0.3平方公裏的大學校園要被廢棄了,新校區在新城裏,麵積有1.4平方公裏,是舊校區的4倍多。學校全部往新校區搬遷後,老校區還不知作何用途。現在,空蕩的老校區的一部分成了汽車駕駛員培訓基地,這裏可能最終會賣給地產商、開發商。

這個城市的舊城改造在20世紀90年代已經開始,改造前的老城實際上從80年代開始就在向周邊擴張,那時的擴張還是有實際需求的,因為人口在增加,城市的管理、服務機構和企業都在增加。但在2003年以後全國興起的造城大潮中,當地政府對一直在擴大的老城並不滿意,於是在鐵路線以北的鄉村地帶規劃建造了一座近80平方公裏的新城。新城的所有街道都呈井字狀,縱橫交錯的幹道接近長安街的寬度,已經竣工、在建和規劃中的建築現代而宏大,建築物距離疏遠。這些建築包括政府機關、事業團體、大專院校、重要企業的大樓、文化體育設施、酒店、商業樓盤,還有行政事業單位的住宅樓。搬遷是指令性的,但是直到2013年,新城的規劃最多完成1/5。很多地方仍然是正在平整的土地和被圈起的荒蕪土地,土地的旁邊是一眼望不到盡頭的寬闊街道,路口已經安裝了信號燈。中國的許多地方都是這樣發展的,資金獲得的途徑通常是:土地是政府以很低的價格從農民手裏買的,後續的工程資金和各種花費靠政府發債融資,以及各機構和企業向銀行貸款。

從金融行為看,通貨膨脹的本質原因是把所有閑置的錢,本來應該用於未來的錢放在今天花。不僅如此,還不斷利用借來的錢、市場融資得到的錢來投資和消費。在上述過程中,金融創新了很多融資工具和融資手段,充分滿足了各種借錢投資和賒賬投資的需求。它利用自己派生貨幣的功能,既放大了存量貨幣,又放大了貨幣需求,社會財富的增加永遠也跟不上貨幣的增加,全社會的資產和資本泡沫就是這樣膨大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