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典]
閔公元年,管仲對齊桓公進諫,說道:\"宴安鴆毒,不可懷也。\"
原來,齊桓公後宮妃子眾多,經常會一起喝酒,縱情於後宮。管仲看了,非常著急,就像美人和美酒比作鴆毒,勸誡齊桓公。齊桓公存在很多毛病,因為有管仲輔佐,管仲提的建議他也都接受,所以齊國才成為了\"春秋五霸\"之一。
但是,自從管仲死後,這一切都變了。
管仲臨死之前,齊桓公去看他,說:\"仲父病成這樣,有什麼話要對朕說嗎?\"
管仲勸他遠離易牙、豎刁、常之巫這類人。
齊桓公說:\"易牙連自己的兒子都煮了,讓我嚐鮮。這樣一個忠誠的人還值得懷疑嗎?\"
管仲說:\"這是人之常情。誰不愛自己的孩子呢?既然他連自己的兒子都忍心煮了,那麼他還有什麼事情時不忍心做的?\"
齊桓公又問:\"豎刁為了靠近我,把自己閹割了。這樣的人也可疑嗎?\"
管仲回答說:\"按照人類的本性,沒有人不愛惜自己身體的。能夠狠心將自己的身體殘害了,對君主又有什麼不能出手的呢?\"
齊桓公又問道:\"常之巫知道人的生死,會醫治大病。這樣的人也值得懷疑嗎?\"
管仲回答說:\"生與死,是注定的;疾病是由人體異常引起的。君主不順其自然,守護根本,而是完全依靠常之巫。那他還有什麼作為呢?\"
齊桓公聽後,不置一詞,但是還有最後一人,也就一並問了:\"衛公子啟方,侍奉我十五年了。他父親死後,都不肯丟下我回家奔喪。這樣的人也值得懷疑嗎?\"
管仲回答說:\"按照人類的本性,沒有人不愛自己的親生父親。如果他父親死了,都不肯回去,那對君主又會怎樣呢?\"
管仲死後,齊桓公剛開始還記著管仲的建議,先是把這些人驅逐出宮,但是非常不習慣沒有他們的生活,又把他們叫了回來。
齊桓公將管仲的建議拋之腦後,重用了易牙、豎刁等人。在他們的阿諛奉承之下,齊桓公失去了上進心,在政治上逐漸墮落。他自己還覺得沒有什麼不妥的地方,說道:\"仲父的話太誇張了。\"
在齊桓公病的時候,這些人一起造反。他們在桓公的寢宮周圍築起了一堵牆,這樣就沒有人可以進去了。
這時候,齊桓公哭得鼻涕橫流,感慨道:\"唉!聖人的眼界果然比我們要大!若是死者地下有知,我有什麼臉去見仲父呢?\"然後他卷起衣袖遮住臉部,死在寢宮中。
齊桓公的屍體長期沒人理睬,以至於腐爛發臭,蛆蟲都從門口爬了出去,屍體上隻蓋了一把扇子,三個月沒有人給他安葬。
從此,齊國的霸業也就驟然沒落,一落千丈。
點評:
這篇文章講的是臨戰之前必須要料敵虛實,明察戰機。要實施這一個謀略,就必須要求軍事統帥善於透過表象看到本質,須具有高度的洞察思維能力和準確的判斷能力;而根據戰場上的瞬息變化,要具有善於選擇和抓住戰機的能力。
對敵作戰必須要有明察秋毫的眼力和敏銳度。諸葛亮指出,在戰爭中必須辨明敵情,根據敵軍的不同表現來辨明敵人的真實情況,以便製定正確的作戰策略,克敵製勝。
例如,諸葛亮指出將領可以根據樹木、塵土、飛鳥的變化,以及敵軍士兵和官吏的表現,來推測敵軍的行動和狀況,在\"知彼\"的條件下,製定相應的作戰方案,才能有勝利的保證。
魏文帝黃初四年,即公元223年,曹丕委任滿寵為征東大將軍,帶領大批人馬,與孫權隔江對峙。是年冬季,滿寵得悉孫權親率大軍進攻合肥,立即上表請求調集兗州、豫州西地兵力前來禦敵。
這時,孫權發現魏軍早有準備,便收兵退回到建康,魏主曹丕也隨後下令滿寵遷返兗、豫兩州的兵力。滿寵立即上書攔阻,說:\"孫權現在既無內憂,又無外患,勞師動眾,日費千金,卻不戰而退,與理不合,其中必然有詐。臣看孫權是企圖騙我撤退防禦兵力,以便乘虛進攻。請聖上準予暫留兗、豫二州的兵力,靜觀其變,以備不測。\"
曹丕立即批準了滿寵的建議。果然,十多天後,孫權率軍卷土重來。可是由於滿寵早有戒備,吳、魏兩軍經過一場激戰,吳軍受挫,孫權被迫撤退。
滿寵從孫吳軍隊的行動中判斷出其戰略意圖,並由此知道了魏軍可能出現的錯誤,采取了及早堵塞漏洞,早做戒備的謀略,終於挫敗了孫吳軍隊的突然襲擊。
掉以輕心乃作戰之大忌,如果輕敵自滿,再強的優勢也會消失殆盡。在古今中外的戰爭史上,輕敵致禍的戰例屢見不鮮。由於輕敵,在戰場上的強勢頃刻之間就可能變為弱勢,主動也瞬間成為被動,一切有利的形勢必將迅速分崩離析。要從根本上克服輕敵的弱點,為人將者,必須加強自律。
諸葛亮在此列舉十五種自律的方法,概括起來就是:明察秋毫、威猛不屈、廉潔奉公、賞罰分明、忍辱負重、寬宏大度、重義輕利、禮賢下士、精忠報國、知己知彼。而將帥在待人、待己、為國方麵如果能做到公正無私、剛直不阿,軍隊的凝聚力和戰鬥力將會不斷增強。
十五種自律的方法中,第一條即是\"慮\"。公元756年春天,叛軍將領安祿山派崔幹進攻唐朝重兵把守的潼關。崔幹看到潼關地形險要,易守難攻,決定誘使唐軍主力出戰,然後予以痛擊。為此,他派遣老弱殘兵四下劫掠,並到處散布假消息,說崔幹的士兵不滿四千,戰鬥力極差,不堪一擊。
與此同時,唐朝兵馬副元帥哥舒翰奉命領兵十萬出征,在靈寶與叛軍相遇,發現對方陣勢零散,便相信了謠言,下令全軍大舉進攻。
雙方一交戰,叛軍就紛紛敗下陣來,向山穀隘道退去。唐軍不知是計,毫不懷疑,乘勝追入山穀。突然,山上的叛軍伏兵一下子衝出來,木石亂下,弓矢紛飛,唐軍傷亡慘重。再加上道路狹窄,唐軍的武器都發揮不了作用。
哥舒翰於是下令用氈車駕馬為前驅,企圖使叛軍潰散。崔幹見狀,令人推來幾十輛草車,放在氈車之前,順風放起火來,火焰衝天,煙霧彌漫,唐軍在混亂中東突西殺,弓箭很快就射光了,卻沒有殺死多少叛軍。
當雙方在隘道激戰時,崔幹早已派出精騎,向南繞到唐軍的後麵,突然發起攻擊。唐軍腹背受敵,頓時亂成一團。有的丟掉武器逃入了山穀,有的被擠進河中淹死。經過一場烈戰,唐軍大敗,哥舒翰率領數百騎兵落荒而逃,最後十萬大軍,能退到關內的,隻有八千餘人。
作為將帥在任何時候都不能掉以輕心,必須明察秋毫,警惕敵人的陰謀,準確判斷敵情,不被假象所迷惑,做到\"佯北勿從\"\"餌兵勿食\"。哥舒翰作為征戰多年的名將卻被崔幹的詭計所迷惑,沒有做到知己知彼,反而輕敵,致使十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沒,不能不令人深思。
\"餌兵勿食\"出自《孫子兵法》用兵八則之一。餌兵,即誘兵,作戰時,要謹防敵人以利誘我,不可上鉤,免為敵乘。\"餌\",作為示敵以利,形式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