ц\u001c��K君子謀國,而小人謀身。謀國者,先憂天下;謀己者,先利自身。蓋智者所圖者遠,所謀者深。惟其深遠,方能順天應人。

守之伐之,不如以德伏之。宜遠圖而近取。見先機,善籌劃。

聖王之舉事,考之於蓍龜,不如諦之於謀慮;炫之以武,不如伐之以義。

察而後謀,謀而後動,深思遠慮,計無不中。故為其諍,不如為其謀;為其死,不如助其生。羽翼既豐,何慮不翱翔千裏。

察人性,順人情,然後可趁,其必有諧。

所謀在勢,勢之變也,我強則敵弱,敵弱則我強。傾舉國之兵而伐之,不如令其自伐。

勇者搏之,不如智者謀之。以力取之,不如以計圖之 。攻而伐之,不如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誘之以利;或雷霆萬鈞,令人聞風喪膽,而後圖之。

實以虛之,虛以實之,以其昏昏,獨我昭昭。

人皆知金帛為貴,而不知更有遠甚於金帛者。謀之不深,而行之不遠,人取小,我取大;人視近,我視遠。未雨綢繆,智者所為也。

惟其深遠

【原典】

君子謀國,而小人謀身。謀國者,先憂天下;謀己者,先利自身。蓋智者所圖者遠,所謀者深。惟其深遠,方能順天應人。

[譯文]

君子一直努力追求的都是國家大事,小人隻追求個人的利益。謀求國家大事的人,首先要為國家擔心憂慮;隻為自己著想的人,首先想到的一定是個人利益。

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德才兼備的智者有著遠大的誌向,他們想要追求更加宏偉的目標。正是因為擁有崇高的誌向,他們才能\"順天心,應民意\"。

[事典]

戰國時期,趙國派李牧率兵駐守代州、雁門一帶,抵禦匈奴的入侵。

李牧籌集到充足的軍餉,每天殺幾頭牛供士兵們食用。他率領士兵騎馬射箭,對士兵非常好。他特別囑咐士兵,一旦發現匈奴入侵,就趕緊退進關內,關上城門。誰膽敢在關外和匈奴交戰,抓匈奴的俘虜,就殺無赦。

李牧這種訓兵之法令人不解,既不出去,又不堅守,為什麼呢?

雖然不明白李牧為什麼這樣做,但是士兵們都聽他的話。這樣幾年,匈奴打不進來,卻以為是趙國怯敵。

這種訊息傳到趙王那兒,趙王也以為李牧膽小,下令命他出關迎戰匈奴。李牧沒有聽從趙王旨意,依舊如故。

趙王生氣了,把李牧召了回來,另派人帶兵去和匈奴作戰。不曾想,與匈奴交戰幾次,全都戰敗了。

趙王冷靜下來,想到李牧那樣做一定是有什麼道理的。因此,趙王又重新任命他回去主事。

李牧最先是推說有病不受命,趙王知道這是借口,心存疙瘩,還是要他赴任。李牧沒辦法,隻好提出:要我回去幹也行,那還得按照我原來的幹。趙王同意了。

一次,匈奴來了一小個部隊,李牧下令迎戰,而且告訴下級打幾下就裝作失敗撤下。

匈奴獲了小勝,以為趙國李牧的部隊真是不堪一擊,因為實力弱小所以才不敢出關迎戰。於是匈奴單於下令率大部隊來侵。

這一次,李牧早已做好了準備,匈奴一入關,馬上陷入李牧布下的奇妙兵陣,任憑匈奴怎樣左突右衝,還是遭到慘敗,十餘萬騎兵被殺,單於落荒而逃。

這次戰爭,匈奴單於才知道李牧的真正厲害。此後十餘年,匈奴再也不敢入侵。

見先機善籌劃

【原典】

守之伐之,不如以德伏之。宜遠圖而近取。見先機,善籌劃。

[譯文]

對這樣的人來說,防範他們或者運用手段對待他們,還不如用道德品質征服他們的內心。

做某件事情的時候,我們應該考慮更加長遠的目標,不過也從近期目標開始。預見事物未來的發展方向,並且製定適當的計劃。

[事典]

建隆二年七月初九,宋太祖趙匡胤將石守信、高懷德等禁軍高級將領全都留下來一起喝酒。

酒正盛的時候,宋太祖突然讓旁邊的侍從全都退下,並且歎了一口氣,語重心長的向他們傾訴自己的苦衷。他說道:\"我如果不是依靠你們的努力拚搏,我根本就無法做到這個位置。因此,我從心底念及你們的功績。但是當皇帝太難了,還沒有節度使活得快樂。我整夜都沒有辦法安心入睡啊!\"

石守信等人驚恐地連忙詢問原因。宋太祖繼續說道:\"其實,這個問題非常簡單,誰不想當皇帝呢?\"

石守信等人聽到這些話後,感覺話中有意,於是連忙磕頭說道:\"陛下,您為什麼說出這樣的話呢?既然命運已經注定,還會有誰趕不同意,生有異心呢?\"

宋太祖說:\"不是這樣,雖然你們沒有異心,但是你們的部下都想要富貴,一旦他們給你們披上黃袍,即使你們不想當這個皇帝,到時候你們也身不由己,別無選擇。\"

石守信等人知道自己受到了宋太祖趙匡胤的懷疑,而且這樣事情如果處理不當,他們就會招來殺身之禍。一時之間他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恐懼,都害怕地哭了起來,並且懇求宋太祖能夠給他們指明一條生路。

宋太祖語速慢吞吞地說道:\"人活一世,他的生命就如白駒過隙一般短暫,轉瞬即逝,所以想要成為富有尊貴的人,不過隻是聚集更多的錢財,獲得更多的快樂,讓自己的子孫後代都避免貧窮的生活而已。你們不妨交出自己手中的兵權,到地方去,多買一些肥沃的田地和漂亮的宅院,為子孫後代建立一個永遠不會為後代挪動的產業。同時,再多買一些歌女和舞者,日夜飲酒尋歡,頤養天年。朕再與你們定下姻親,君臣之間毫無猜忌,相安無事,這樣不是最好的嗎?\"

石守信等人看宋太祖已經講得如此清楚,根本沒有回旋的餘地,而且當時,宋太祖已經牢牢控製了中央禁軍,他們幾位將軍根本沒有其他選擇,隻能服從命令,並且最後還對宋太祖的好意表示感謝。

第二天,石守信、高懷德、王審琦、張令鐸、趙彥徽等人都上述稱自己生病,要求傑出自己手中的兵權,宋太祖欣然同意讓他們從禁軍中撤職,讓他們前往地方擔任節度使。

宋太祖還取消了殿前都點檢,以及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司。從前,禁軍都是由殿前都指揮司,侍衛親軍馬軍都指揮使司和侍衛親軍步軍都指使司,也就是所謂的三衙統領。

在解除了石守信等老將的兵權之後,宋太祖重新挑選了一些資曆尚淺、個人威望比較低、而且易於控製的人擔任禁軍將領。禁軍的領導權分成了三部分,讓名次排名較低的將領控製三衙,這意味著皇權加強了對禁軍控製。

後來,宋太祖也履行了與禁軍高級將領聯姻的承諾,將自己守寡的妹妹嫁給了高懷德,後來又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了石守信和王審琦的兒子。張令鐸的女兒嫁給了太祖的三弟趙光美。這是曆史上著名的\"宋太祖杯酒釋兵權\"。

諦於謀慮

【原典】

聖王之舉事,考之於蓍龜,不如諦之於謀慮;炫之以武,不如伐之以義。

[譯文]

在古代,賢德聖明的君主要出兵征討,想要知道這次出征的結果,就會用蓍草和龜甲進行占卜,但是這樣做還不如在計劃謀略上多進行一些詳細的謀劃。與其炫耀自己的武力,還不如用道德去征服對方的內心。

[事典]

漢中王劉邦率領軍隊越過平陰津,抵達洛陽新城。一時之間,軍隊聲勢浩蕩,旌旗遮天蔽日。當地百姓聽說那位約法三章的漢王來到此地,紛紛跑到馬路的兩邊觀看。

這個時候,一位白發蒼蒼的老人攔住了漢王的馬車。劉邦看見站在他麵前的這位眉毛和胡須都灰白的老人,一副威望很高的模樣。

劉邦命令他的手下讓老人上車。倆人坐在車裏,相互打量著對方。突然,劉邦不解地問道:\"老人家,您是何人啊?您找我有什麼事情嗎?\"

原來,這位老人是新城的三老董公,已經八十多歲了。他對漢王劉邦說:\"我看到了漢王您馭下非常嚴格,軍紀嚴明,這一路絲毫沒有侵犯老百姓的利益,確實是一支仁義之師。但是陛下您這次遠征,還存有一個疏忽遺漏。\"

劉邦聽完董公說的話,感到有些不解,說道:\"何處存有疏漏,還請董公明示。\"

董公說道:\"如果您沒有正當的理由就出征,到最後您一定不會成功。俗話說''''明其為賊,敵乃可服。''''天下人一起擁立義帝為天子,但是項羽卻忘本負義,在大江中殺死了義帝。漢王應該帶領全軍為義帝戴孝,聯合各路諸侯共同討伐項羽。項羽已經失去道德仁義,就算他戰鬥力有多強,最後也都是徒勞的。\"

漢王劉邦聽完董公的這番話後,頓時茅塞頓開。他請求董公能夠留在軍營之中,幫助他實現統治天下的大業。不過,董公最後微笑著婉拒了。

因此,漢王劉邦下令,讓全軍將士身穿白色喪服,為義帝服喪三天。他又派出使者去各路諸侯那裏傳布檄文,說項羽殺死了義帝,此等惡行實屬罪大惡極,他現在要替天行道。

他在檄文中還說明,他將會調動關中的所有兵力,再集結河南、河東、河內三個郡縣的士兵,沿著長江和漢江向南進發。他也希望能夠與各路諸侯王一起去攻打楚國那個殺害義帝之人!

劉邦的檄文發布出去之後,一時間之間,各路諸侯群雄並起,聲勢威望都振奮顯揚起來,項羽滅亡的喪鍾被敲響起來。

謀而後動

【原典】

察而後謀,謀而後動,深思遠慮,計無不中。故為其諍,不如為其謀;為其死,不如助其生。羽翼既豐,何慮不翱翔千裏。

[譯文]

我們要在洞察到事情的真相之後再做出詳細計劃,並且在做出計劃之後行動。隻要我們做事經過深思熟慮,深謀遠略,就沒有什麼是不能夠實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