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與其告訴他不應該做什麼,不如為他計劃一些事情;與其為他而死,不如為他找到一種生路。等到我們羽翼豐滿之時,為什麼還要憂慮不能夠翱翔千裏呢?
[事典]
漢高祖劉邦在稱漢王之後,即立長子劉盈為太子。但他後來娶的戚夫人,也生了個兒子叫如意。這時劉邦非常寵愛戚夫人,就想廢掉劉盈,改立如意做太子。
朝中的大臣們得知此事,覺得劉盈沒有什麼過失,突然廢長立幼不太合適,紛紛進行勸說,使劉邦一時也拿不定主意。
但是這種局麵,使劉盈的生母呂後十分焦慮,可自己卻想不出好辦法。有人告訴她,張良善於謀劃,又深得劉邦信任,可以找他幫助解決難題。呂後就讓自己的弟弟呂澤去找張良。
呂澤對張良說:\"現在皇上要更換太子,您怎麼能高枕而臥,不極力勸阻呢?\"張良說:\"過去,皇上在危急困難的時候,是能聽用臣下的計策的、現在天下已定,更換太子又是皇家骨肉之間的事情,即使有一百個我這樣的臣子,也幫不了這個忙呀。\"
可是呂繹不聽張良辯解,一定要他出個主意。張良無奈,最後說:\"這件事難以用口舌說動皇上,但若能找來四個有名的賢人,或許能解決問題。這四個人年紀已經很大了,過去皇上很想把他們召至身邊。可是因為自己輕慢辱人,使他們都逃到山野之中藏起來了,發誓不做漢朝的臣子。越是這樣,皇上越看重他們,如果能讓這四個人出山輔佐太子,皇上知道了,說不定會打消換太子的主音\"
於是,呂後就讓呂澤帶著太子的書信和貴重的禮物,會邀請四位賢人,終於把他們請到了長安,悄悄住在呂澤的家中。
過了些時候,淮南王英布反叛。劉邦正患病,想讓太子劉盈率兵鎮壓。四賢人得知消息,一對呂澤說:\"太子若率兵出征,打勝了地位也不可能提高,打敗了就要因此獲罪,最好推辭掉。因為軍隊中的將領,都是隨皇上平定天下的猛將,太子做他們的統帥,就好比用羊率領老虎,他們怎麼會盡力呢,必定要無功而歸。現在戚夫人日夜服侍皇上,趙王如意也天天在皇上麵一前,太於若無功而歸,正好使皇上順理成章地重提廢立之事。所以一定要設法讓皇上親自出征。\"
於是,呂後哭哭啼啼地去找劉邦,要劉邦親自出征。劉邦說:\"我看劉盈也不像個帶兵之將,還是我自己去吧。\"隨後,劉邦向張良問計,張良建議:\"讓太子做將軍,監管關中的兵馬,留守都城。\"劉邦采納了他的建議,親自征討英布。
第二年,劉邦平定英布叛亂後回到長安。由於疾病越來越重,更急於了結更換太子一事。一天,劉邦在宮中置酒設宴,太子前來陪坐。劉邦抬頭時,猛然發現他總想招攬的四位賢人都跟在太子身後,驚訝地說:\"我訪求你們數年,都沒能找到你們,現在你們為什麼都跟隨我的兒子呢?\"四個人齊聲答道;太子仁厚,天下人都擁戴太子,所以我們來投奔他。\"
劉邦尼四個那麼難請的人都來輔佐太子,想必他還招來了不少有本事的人,他羽翼已成,就打消了更換太子的念頭。
可趁有諧
【原典】
察人性,順人情,然後可趁,其必有諧。
[譯文]
考察一個人的本質,首先應該並順應他的性情和欲望,然後就可以借此機會開始為自己謀劃,這樣就會讓事情變得順理成章。
[事典]
楚漢相爭的時候,漢高祖劉邦以垓下一戰,消滅了楚霸王項羽的主力,進而統一了全國。
在這之後,劉邦大封功臣,最先得到封獎的,是張良、蕭何、曹參等二十多位最早追隨劉邦的人。其餘的將領見此,日夜爭著邀功請賞,但久議不決,一直沒能滿足他們的要求。
一天,劉邦去洛陽南宮,在路途中,他看到將領們三五成群地坐在地上談論著什麼。劉邦忙問張良:\"你知道他們在說些什麼嗎?\"張良回答道:\"您難道不知道嗎?這些人是在謀反呢。\"
劉邦聽了不解地問:\"天下已經安定,為什麼還要反呢?\"張良說:\"您原先是個普通的人,是依靠了這些人,才取得了天下。而您現在所封的功臣。是蕭何、曹參這一班故人,又誅殺了一些您平時憎惡和不信任的人。所以這些人既怕得不到封賞,又怕因為有什麼過失引起您的憎恨召殺身之禍,總聚在一起發泄憤憤不平的心情。\"
張良的話使劉邦十分憂慮,他又向張良討主意:\"那你說該怎麼辦呢?\"張良想了想說:\"您現在最討厭的,而群臣將士又都很清楚的人是誰呢?''''\"劉邦回答道:\"雍齒與我有舊怨,曾經幾次使我受到羞辱、感到窘迫,我幾次想殺掉他,可因為他功勞大,又不太忍心下手。\"於是張良向劉邦建議:\"現在應該立即封雍齒,群臣將士們看到雍齒能封侯,不滿和遊移之心就會安定。\"
劉邦依照張良的建議,立即擺下酒宴,當眾宣布封雍齒為什方侯,同時催促宰相和禦史盡快給其他人定功行賞。
群臣將士們在酒宴後,紛紛議論說:\"雍齒都能夠封侯,我們這些人也用不著擔心了。\"就這樣,因封賞功臣而引起的不安情緒很快都消失了。
敵弱則我強
【原典】
所謀在勢,勢之變也,我強則敵弱,敵弱則我強。傾舉國之兵而伐之,不如令其自伐。
[譯文]
我們所要尋求的目標是在於建立勢頭,隻有形勢改變了,我們自己的力量才會變強,敵人的力量也就會變弱;隻有敵人的力量變得薄弱,我們才能變得強大。
我們與其動員全國的軍事力量去征服敵人,還不如想辦法讓敵人削弱自己的力量。
[事典]
楊堅逼迫周靜帝宇文闡主動讓位,讓他登基稱帝,他便是隋朝的開國皇帝,曆史上著名的隋文帝。
有一天,隋文帝楊堅傳喚大臣高穎進宮商討事宜。高穎剛見到楊堅,楊堅便急忙問道:\"高愛卿,現在隋朝已經建立了,國家也應該統一起來,分裂割據的局麵不能這樣持續下去,依你看,怎樣才能安定陳國呢?\"
聽完隋文帝的困惑,高穎認真地思慮了一會兒,說道:\"陛下您剛剛登上王位,國力目前還不算強大,因此,隻能夠依靠智慧奪取,不可以動用武力強攻啊。\"
隋文帝聽到高穎的這番話語,頓時提起了興趣,問道:\"那按照你的說法,到底應該怎樣智取呢?\"
高穎心裏麵仿佛已經做好了詳細的計劃和打算,不慌不忙地說道:\"江北地區比較寒冷,莊稼成熟的都很晚;江南地區比較炎熱,水稻收獲得比較早。等到百姓們收割水稻的時候,我們可以裝作征兵買馬,將風聲放出去,說我們將要去攻打他們,這樣的話他們必定會集結兵力進行防禦。既然他們著急上手,就必定要放棄農時,從而錯過收獲的季節。等到他們真將軍隊聚集起來後,我們便將武裝解除,如此重複幾次,到時候他們一定認為我們還是老樣子。這個時候,我們便真的招募兵馬,他們一定還不相信。我們就趁他們毫無準備的時候,率領軍隊渡過江河,打他們一個出其不意,攻其不備,這樣我們就能夠穩操勝券。\"
隋朝文帝聽完高穎的計劃之後感到非常高興,一邊拍手一邊叫好。
高穎繼續說道:\"此外,江南地區的土壤都比較稀薄,房屋大多都是用竹子和茅草搭建而成,這樣做的房屋便於儲存糧食和貨物,所以他們那邊一般不需要地窖。我們可以偷偷派人渡江過去,趁著大風放火,等到他們滅火和修繕房屋的時候,再一次放火,這樣用不了幾年,他們就會損失大量的人力和財力,同樣也會使他們的戰鬥能力變得非常缺乏。到時候我們再用強大的力量去攻打虛弱的力量,怎麼會有不勝的道理呢。\"
隋文帝覺得高穎的計劃非常完美,便采取了他的戰略計劃。果然,到最後打敗了陳國,完成了隋文帝統一天下的大業。
力取不如智圖
【原典】
勇者搏之,不如智者謀之。以力取之,不如以計圖之。攻而伐之,不如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誘之以利;或雷霆萬鈞,令人聞風喪膽,而後圖之。
[譯文]
勇敢者的鬥爭拚搏,不如智者的計策謀略。依靠武力去奪取,不如依靠智慧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與其直接用武力攻打他們,不如和他們講明道理,先用感情打動他們,再用利益引誘他們。
或者以雷霆萬鈞,排山倒海的其實攻擊他們,讓敵人感到害怕,喪失同期,然後再謀劃算計他們。
[事典]
周顯王十六年,魏惠王派大將軍龐涓為攻打趙國,經過一年的大戰,趙國不敵,便向齊國求助。齊威王答應了趙國的額請求,便派田忌和孫臏去援助趙國。
以前,龐涓和孫臏一起在鬼穀子門下學習兵法。後來龐涓在魏國當了將軍,他感覺自己的才能不如孫臏,便把孫臏也招來了魏國,又用計謀把孫臏的雙腳砍斷,還在孫臏的臉上刺字,想讓他成為廢人。
齊國使者來到魏國,孫臏暗中求見了使者,並說服了使者。使者偷偷地把孫臏背到車上帶回了齊國。齊國大臣田忌把孫臏奉為上客,還把他推薦給了齊威王。
齊威王向孫臏請教兵法,還拜孫臏為老師。這時齊威王計劃出兵援救趙國,想任命孫臏為大將,孫臏以自己是個殘疾之人堅決辭謝,齊威王便以田忌為大將、孫臏為軍師,讓他坐在簾車裏,出謀劃策。
田忌打算率軍前往趙國。孫臏說:\"想解開亂絲的人,不能緊握雙拳生拉硬扯;解救鬥毆的人,不能卷進去胡亂搏擊,要扼住爭鬥者的要害乘虛而入,爭鬥者因形勢限製,就不得不自行解開。現在魏、趙兩國正激戰,精兵銳卒傾巢出動,國內隻剩老弱疲於應付;您不如率軍急襲魏都,占據交通要衝,衝擊其空虛的後方,魏軍一定會放棄圍攻趙國回兵救援。這樣我們一舉既解了趙國之圍,又給魏國以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