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61年,秦國新國君秦孝公繼位,他希望自己做一個有為的君王,使國家強盛起來,就設法網羅人才,宣布不論是本國人還是外來客人,隻要能使秦國富強,就能獲得大量封地。結果衛國的一位叫衛鞅的貴族,來到了秦國。

衛鞅把自己治國的謀劃對秦孝公講了以後,得到了秦孝公的支持,於是他就準備發布一係列變革舊製的新法。然而,要使全國的老百姓按照從來未曾實行過的新法辦事,首先要樹立起法令的威信。否則,人們就不會把新法當回事,認真執行。

為了取信於民,衛鞅命人在都城的南門立了一根木頭,派官吏看守,並宣布誰若能把這根木頭搬到北門,就賞給誰二百兩黃金。

起初,圍觀的人很多,但都認為這事辦起來很容易,一般人都能做到,卻要賞那麼多黃金,不明白其間有什麼意圖,沒有人敢動。

看守木頭的官吏把這種情況告訴了衛鞅。衛鞅說:\"沒有人肯搬木頭,大概是嫌賞錢太少吧!你們去宣布賞金增加到一千兩。\"

人們聽到新的賞額,覺得更不近情理了,鬧得全城沸沸揚揚。但仍是隻說不動。這時,有個不信邪的人,擠出人群。站在木頭邊上說:\"秦國向來不出重賞,現在發了這樣一道命令,其中必有原因。我來試試,也許得不到一千兩黃金,但總不至於失掉些什麼吧!\"聽完扛起木頭就走,許多圍觀的人跟著他,一直來到了北門。

衛鞅立即召見了搬木頭的人,對他說:\"你能夠聽從命令,真是個好百姓!\"立即貸給他一千兩黃金。這個消息不脛而走,人們都傳說衛鞅言而有信,出令必行。衛鞅一看威信樹立起來了,第二天便向全國發出了實行新政的命令。

由於立木建立了威信,人們對新的命令不敢不遵行,變革新法比較順利地得到了貫徹,秦國隨之發生了許多變化,逐漸強大起來。

君子小人

【原典】

君子無為。小人或成焉

[譯文]

有的時候,君子的做法很難達到理想的效果。但是,小人的方法卻能夠達到意料之外的效果。

[事典]

衛國的珠寶商人呂不韋,一次偶然的機會遇見了秦國公子子楚,他感覺這個人奇貨可居,之後便可以與他交好

有一天,子楚到呂不韋家飲酒,呂不韋有意叫來自己的小妾趙姬出來陪酒。子楚看見趙姬,頓時神魂顛倒,愛慕不已,便起身向呂不韋祝酒,並表示希望得到她。哪知呂不韋當即大發雷霆,氣憤不止,離席而去。子楚羞愧難當。

不過,那趙姬的確美麗非凡,子楚怎麼也忘不掉,於是他老是找機會到呂不韋家,隻想多看趙姬幾眼。呂不韋也是有意無意中讓這兩個人在一起。漸漸地,他們的關係越來越密切,呂不韋\"苦於無奈\",最後隻好把趙姬獻給子楚。因此,子楚對呂不韋更加感激,而呂不韋則暗自欣喜。

子楚把趙姬帶到自己的府上,對她非常寵愛。趙姬隱瞞了自己早有身孕的事實,沒過幾個月,她就生了個兒子,取名叫嬴政。從此,子楚立趙姬為夫人。

子楚雖已成為安國君的繼承人,但他仍然是人質,而且處境也很危險。長平之戰後,秦軍包圍了邯鄲城,趙國情勢危急,國人打算殺掉子楚。

子楚和呂不韋密謀用黃金六百斤來賄賂守衛,這才算逃出趙國,來到秦軍營地,從此回到秦國。趙國人又想把子楚的夫人和兒子殺死,但由於趙姬是豪門大戶家的人,上下通融,才得以活命。

秦昭王五十六年,就是公元前251年,昭王去世,太子安國君繼位為王,即為孝文王,華陽夫人被封為王後,子楚被立為太子。子楚當了太子,地位和權勢今非昔比,趙國不僅沒殺掉他的夫人和兒子,而且為了討好子楚,加之當時兩國關係比較穩定,反而派人專門把趙姬和嬴政護送回秦國。

秦孝文王福氣不好,才登上寶座三個月就去世了。子楚繼位,是為莊襄王。華陽夫人被尊為華陽太後,而子楚的生母夏姬則被尊為夏太後。這使兩位太後都對呂不韋感激不已,呂不韋一下成為舉國顯要的人物。

莊襄王剛繼位,就任用呂不韋做宰相,封他為文信侯,其封邑達十萬戶之多。事情的發展完全按呂不韋事先設計的那樣進行著。他用千金買進了一個宰相之位和十萬戶的封地。

莊襄王在位三年就死了。公元前246年,太子嬴政繼位為王,尊奉呂不韋為相國,總理國家大事。趙姬讓嬴政尊稱呂不韋為\"仲父\",意為嬴政的第二個父親,事實上他已操縱著整個秦國的政權。

點評:

這篇內容主要是講將帥的素質與品德修養。在戰國初期著名軍事家吳起看來,一個傑出的將領,應該德才兼備,既要有突出的才能,又要有高尚的品德。這是一個有作為的將帥應該具備的重要條件,對於為人做事更是如此。

南明抗清將領夏完淳自小天資聰穎。據說他五歲便知《五經》,七歲能作詩文,九歲成《代乳集》,十二歲已博覽群書,為文洋洋灑灑,一揮而就,連當時的大學者錢謙益也讚許他才智過人。

難能可貴的是,夏完淳自幼即關心國事。清兵進攻江南時,他才十四歲,卻同父親一起參與抗清,受封為南明魯王政權的中書舍人。後來他兵敗被俘,在南京的監獄中,清兵軟硬兼施逼他投降,但他英勇不屈。投降清朝的洪承疇親自出馬勸降,反被夏完淳痛罵一頓,令洪承疇無地自容,狼狽不堪。最後夏完淳在南京慷慨就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