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表演藝術大師梅蘭芳八歲學戲,十一歲登台,始創風行全國而具有獨特風格的旦角\"梅派\"。在日軍侵華、國難當頭之際,他深明大義,不畏敵強,堅決拒絕為敵偽演出。
1942年12月,日本決定慶祝\"大東亞戰爭勝利\"一周年紀念,要梅蘭芳率團赴東京等地作巡回演出。梅蘭芳見敵人威逼太甚,接連注射了三支傷寒預防針,立刻發起高燒,臥病在床。日本軍醫前來\"探病\",一量體溫果然高達42℃,隻好作罷。
吳起認為,善於統帥軍隊的人,要能做到戰無不勝、敗而不亡。製勝之方並不全賴戰爭,而在於\"其威、德、仁、勇,必足以率下。\"
遠古時候,黃帝就是以其仁德而統轄四方;商湯王、周武王之得天下,也是在不得已時才誓師伐桀、紂。而黃帝、湯武征伐之初,並沒有立即受天下人擁戴。由此可知,隻要能把握住機會,同樣也會有反敗為勝的可能,例如楚昭王不是曾在與闔閭的抗衡中反敗為勝嗎?
重仁德而輕征伐是古人的一項傳統美德,這樣的觀念在先秦時期尤為突出。當然,戰爭的確會使民不聊生,而連年戰爭之後往往會出現\"白骨露於野,千裏無雞鳴\"的慘象。而且以武製勝,勝不可久。
有鑒於此,古人崇尚以仁示德,反對以武揚威。在當代,全世界人民都要求一個長治久安的和平環境,尤其在受到核武器威懾的情況下,更是激發了人們的和平意識,人們再也不願經受兩次世界大戰的災難。
不義不取,這是自古以來的另一項傳統。孟子曾認為為了義可以舍生,即所謂\"舍生取義\"。曆代的誌士仁人,為了\"義\",生命可以犧牲,家室可以不要;為了\"義\",甚至還可以滅親。
可是\"義\"有公私之別,大公無私的義舉曆來受人頌揚。然而生活之中也有為私義而不惜一切者,為私義者,總是結黨營私,彼此袒護,從而使許多不法行為受到包庇,讓許多不法之徒得以逃脫法網。這種私義的行為從來都是受人所鄙棄的。
再者,義有真偽,真義可以感動人心。如作為\"義\"之化身的關羽,為了義而\"身在曹營心在漢\",也為了義而公然放走曹操,他的行為即被視為真\"義\"的典範。
再說行軍作戰,若是正義之舉,自然順乎民心,得到支援;不義之師,逆乎天理,失道寡助。日本發動不義之師侵略中國,雖然猖撅一時,卻終究失敗。而20世紀90年代,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其行不義,結果也是以失敗而告終。不隻是兩次世界大戰中的德國等納粹侵略軍,也不隻是伊拉克,凡非正義之師,其行必敗。
同時,將帥對於士兵來說,是領導和主宰。善於帶兵的將帥,不但能帶領士兵衝鋒陷陣,奮勇殺敵,還懂得如何愛護他們。反過來說,隻有好好對待士兵,使他們感恩圖報,才能令行禁止,無堅不摧。
南宋著名抗金將領嶽飛,就以善於用兵著稱。他的軍隊,常常以少擊多,以五百人、八百人打敗金軍幾萬人、十幾萬人,金兵哀歎道:\"撼山易,撼嶽家軍難!\"即使嶽家軍與敵人大部隊狹路相逢,他們也毫不慌亂,不動如山,反倒是敵人嚇得掉頭便走。
嶽家軍軍令極嚴,士兵中若有人拿了老百姓一束麻線,按軍法就得處死。晚上露宿,百姓開門接納也不進去。冬天出征,即使凍死也不準折毀民房來生火取暖。士兵們為什麼心甘情願遵守這些紀律而毫無怨言呢?原來,嶽飛治軍除了一個\"嚴\"字,還有一個\"恩\"字,就是所謂的\"恩威並重\"。
部下如果生病,嶽飛會親自探視,親自熬湯煎藥。部下將領中如果有人遠征,嶽飛就派自己的夫人去探望他們的妻子,幫助解決生活上的困難。部下戰死,嶽飛親自參加葬禮,憑吊死者。所以從普通士兵到將領,無不感恩戴德,願意以死相報。戰鬥中,人人向前,從來沒有怕死退縮的。所以說傑出的領導者不僅要有卓越的才能,更要有一顆仁愛的心。
這不禁使人聯想起現在的一些經營者,他們唯恐管理不嚴、紀律鬆馳,動不動就對職工罰款、訓斥、勒令停職,甚至\"炒魷魚\"。
效果怎麼樣呢?很不理想,這種態度就類似某些家長對孩子\"罵不離口,打不離手\",以為\"棍棒之下出孝子\"。結果打得孩子受不了,有的表麵屈服,背後搗亂;有的離家出走,公然反抗;有少數不幸者甚至被親生父母活活打死。
用這樣的方式管理員工,隻會激起他們的反抗心理,不是表麵阿諛順從,背後消極怠工,就是處處與經營者作對,故意\"唱反調\",可見領導者的素養與品質關係著企業的發展。
在現代社會中,不管是教師、家長還是經營者,對學生、孩子、職員都要講究\"方法\"和\"態度\",不可一味縱容、溺愛、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也不可過於嚴苛。而要像嶽飛帶兵那樣,在生活、身體方麵無微不至地關懷,在紀律上\"有約在先\",恩威並施,才能既樹立威信,又受人愛戴和擁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