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馭才焉。下馭庸焉。

才不侍昏主。庸不從賢者。

馭才自明。馭庸自謙。

舉之勿遺。用之勿苛也。

待之勿薄。罰之勿輕也。

上馭下馭

【原典】

上馭才焉。下馭庸焉。

[譯文]

作為一名領導者,不僅應該能夠管理和控製那些能力比自己低的人,還應該能夠駕馭那些擁有傑出才能,甚至能力比自己強的人。

[事典]

禹在治理天下洪水時,曾經有一個分管四方部落的長官叫四嶽,他輔助禹治水立過許多功勞,便被堯帝封在呂地,並賜薑姓,所以他的後代就以\"呂\"作為氏,以\"薑\"為姓。

呂氏有一個後人名尚,人們就稱他呂尚。因為字子牙,所以名叫薑子牙。他是一名隱士,在渭水的河邊隱居了十多年,並且常常在那裏釣魚。

當時的商王朝有一個諸侯國叫周,諸侯王是西伯侯姬昌,也就是周文王。他因為感歎商紂王的暴虐,就被囚於羑裏。姬昌有兩個大臣叫散宜生和閎夭久,聽說薑子牙很有文韜武略,就多次請他來幫助姬昌。

薑子牙曾經聽說姬昌十分賢德,又一貫尊重關心老年人,覺得投奔姬昌能夠實現他的抱負。但是,他認為也許隻是散宜生和閎夭久有意請他,還不知道姬昌是否具有誠意,況且姬昌還被囚禁著呢!於是他就沒有答應投奔姬昌,而是繼續在渭河邊釣魚。

後來,姬昌被釋放返回周國後,聽取了散宜生和閎夭久的意見,便開始到處派人尋找薑子牙,但是始終沒有找到老人家的下落,於是感到非常失意。

有一天,姬昌騎馬外出打獵,不經意間來到了渭水河邊。幽靜的林間傳來了陣陣馬的嘶鳴聲,喧嘩的人聲也由遠而近。在這裏,他見到了一位仙風道骨的老者,看上去有七八十歲的樣子,正在渭水邊釣魚。

老人釣魚的魚鉤卻離水麵有三四尺高,並且魚鉤是直的,上麵也沒有釣餌。姬昌看了很納悶,就過去和老人攀談起來。這位老者便是薑子牙,他到渭水邊來釣魚,目的就是要等待賢明君主來尋訪。

經過一番交談,姬昌果然發現薑子牙是一個談吐不凡且有雄才大略的人。他不僅上通天文,下知地理,並且對政治、軍事各方麵都很有研究,特別是對於當時的形勢,分析得頭頭是道。

薑子牙認為商朝的天下不會很長久了,應當由賢明的君主來推翻它,然後建立一個新的王朝,讓老百姓過上舒服安穩的日子。他的話句句都說到了姬昌心裏,姬昌覺得終於找到了治國的高人了啊!

姬昌說:\"先生講得實在是太好了!我的先代君主太公曾說:''''一定會有聖賢之士來到周國,周國將依靠他得以興盛。''''這個聖賢之士說的就是先生您吧?我已經盼望先生很久了啊!\"他就虔誠地對薑子牙說:\"請您幫助我治理國家吧!\"

說完,姬昌就用馬車載著薑子牙一起回到了朝中,很快就拜薑子牙為國相和軍師,總管全國的政治和軍事。因為先君太公的緣故,所以,薑子牙又被稱為\"太公望\",後世人們則稱他為\"薑太公\"。

薑子牙果然不負厚望,他開始積極幫助姬昌整頓國家政治和軍事。他輔佐姬昌對百姓積善修德,明道行仁;對外聯絡那些對商紂王不滿意的諸侯國積極納貢,從而使紂王放鬆警惕;對內製定愛民之策,行惠民之事,大力提倡生產和訓練兵馬。

姬昌在薑子牙的輔佐下,先後打敗了犬戎、密須等部族以及一些小諸侯國。他還吞並了依附於商朝的崇國,並在崇國的地盤上營建了一個新興城市豐城,就把周王朝的都城遷到了豐城。

昏主賢者

【原典】

才不侍昏主。庸不從賢者。

[譯文]

一個才華橫溢的人,永遠不會追隨一個自甘墮落平庸的領導者;一個沒有能力的人,在追隨明智的領導者的過程中自然會落後。

[事典]

戰國初期,有個人叫商鞅,原名公孫鞅。商鞅年輕的時候愛好法律,曾經給魏國宰相公叔痤當過管家。

公叔痤發現商鞅勤奮好學,曆史知識非常豐富,法律方麵更是出色,就把商鞅叫到身邊,問:\"你看怎麼才能治理好國家?\"

\"按照實際情況製定法律,嚴格按法律辦事。\"公孫鞅毫不猶豫地回答說,\"有法律不能很好地執行,往往是上麵執法不嚴造成的。上麵的人無視法規,就不能責求下麵的人普遍執行法律,有法不執行,那就和沒法一樣,國家也就治理不好。\"

公叔痤認為他是個奇才,應該把他推薦給國王。可是,還沒來得及推薦,公叔痤就病倒了。

有一天,魏惠王登門來看望公叔痤,對他說:\"您的病不輕,一旦有什麼不測,我們國家怎麼辦呢?\"

公叔痤想,推薦商鞅的時機到了,就說:\"我的管家商鞅,雖然年紀輕輕,但才能出眾,希望大王今後能重用他,可以把國家交給他治理。\"魏王不置可否,似笑非笑地點點頭,表示聽到了。

魏王要離開時,公叔痤要周圍的人退下,壓低嗓子對魏王說:\"國王如果不采納我的建議,不任用商鞅,那一定要及早把他殺掉,不要讓他離開魏國。他聰明過人,如果到了別的國家,對咱們魏國很不利。\"

\"好的。\"魏惠玉隨口答應了一聲。

魏王走後,公叔痤把商鞅叫到病榻前,抱歉地說:\"剛才國王來過了,他問今後誰可以當國相,我推薦了你,讓你管理國家大事。但是國王沉默不語,從他的表情看,是不同意。我做為國相,先要為國王考慮,因此我對國王說,假設不任用你就趕快把你殺掉。國王答應了。你是我的管家,年輕而有才華,這後一步,我要為你考慮,你不能就這樣隕落,立即離開魏國吧,否則異常危險!\"

商鞅卻毫不在意,平靜地說:\"我不走。\"

\"不走?\"公叔痤十分驚訝。

商鞅說:\"你向國王親自推薦了我,國王不肯任用我,說明他不聽你的話,不相信你。既然不相信你,不聽從你的話,你說要殺掉我,國王當然也就不會采納了。\"

公叔痤覺得商鞅的分析和判斷是有道理的,但還是總為他擔心。而事情的發展完全像商鞅說的那樣,魏王根本沒把公叔痤的話放在心上。

魏王走出公叔痤的大門,就對左右的官員說:\"公叔痤的病越來越重,令人悲傷,他竟要我讓他的管家商鞅出任宰相,掌管國家大事,豈不是太糊塗,太荒謬了!一個小小管家能成什麼氣候!\"

後來,商鞅看到魏王不重用人才,才憤然離開魏國,前往泰國。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嚴格法製,實行改革,也就是曆史上有名的\"商鞅變法\"。使秦國逐漸強大起來。

自明自謙

【原典】

馭才自明。馭庸自謙。

[譯文]

作為領導者,在駕馭才華橫溢的人時,一定要做到明察秋毫。如果想讓那些才能平庸的人自願跟隨,作為領導者一定要謙遜和藹,不要讓人覺得你絕人千裏。

[事典]

戰國時期,當上了齊國宰相的公子孟嚐君,收養了三千多個門客,還免費提供他們衣食住行。

供養門客的這大筆費用,主要依靠孟嚐君在薛城封地向老百姓們放賬收租獲得的收入,而薛城封地的老百姓,為了貢奉孟嚐君,他們的生活過得十分艱難。

有一天,招待門客的總管對孟嚐君說:\"下個月的開支不夠了,請派人到薛城收賬吧。\"

孟嚐君問:\"派誰去呢?\"

總管說:\"就派那個總是拍著寶劍唱歌的那位馮先生去吧。\"孟嚐君同意了。

那位總拍著寶劍唱歌的馮先生名叫馮諼,當初他來投奔益嚐君時,衣服破爛。孟嚐君曾問他有什麼本領,他回答說沒什麼本領。孟嚐君就按最低等門客的待遇招待他。

可是他每頓飯吃完後,就拍著寶劍唱起歌:\"寶劍呀,咱們還不如回家去呐,吃飯沒有魚當菜!\"孟嚐君得知他這樣唱,就吩咐總管按中等門客的標準招待他。

可是這位馮諼在吃完飯後,還是拍著寶劍唱歌:\"寶劍呀,咱們還不如回家去呐,出門不給車子坐!\"孟嚐君得知這樣唱,就又吩咐總管按上等門客的標準招待他。

盡管如此,他吃完飯後,仍然拍著寶劍唱歌:\"寶劍呀,咱們還不如回家去呐,這裏不供給奉養母親的錢物!\"孟嚐君得知他這樣唱,就吩咐總管給馮諼的母親送去贍養費,他這才不再拍著寶劍唱歌了。

孟嚐君同意讓馮諼去薛城收賬,就是想看看這個總拍著寶劍要這要那的人究竟有什麼真本事。馮諼接到命令後,就來問孟嚐君:\"您還要我給您帶些什麼東西回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