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嚐君想不起什麼,就順嘴說:\"您看這裏缺少什麼,就帶些什麼吧。\"
馮諼來到薛城,發現這裏的老百姓聽說收賬的來了,都叫苦連天。收了兩天,隻收上來一部分錢,馮諼仔細一調查,得知這裏的老百姓生活的確很貧苦,許多欠孟嚐君賬的人,根本還不起賬。
於是,馮諼特意把老百姓全召集在一起,對他們宣布說:\"孟嚐君放賬給你們,本意是救濟你們,並不是貪圖錢財叫我來收賬,是因為他收養了三千多門客,錢不夠用。但是在臨來之前,孟嚐君囑咐我:能還賬的,你就收;暫時還不了的,就緩收;真正還不起的,就把債券燒了,一概免了!\"
眾人聽了,齊聲高呼:\"孟嚐君真是我們的恩人!\"
孟嚐君聽馮諼回來向他彙報,隻收了一小部分錢財,把大量的債券都燒了,頓時臉上變了顏色,說:\"隻收回這一點錢財,怎麼養活三千門客呢?誰讓您自作主張燒債券的,我一直以為您有什麼特殊才能,按最高的待遇招待您,您就這樣為我做事嗎?\"
馮諼說:\"您別生氣,那裏的百姓很窮苦,您留著債券也收不回來,還不如燒掉,換取老百姓對您的感激。我走時,您曾說,這裏缺什麼,就給您帶什麼回來,我認為這裏最缺少的不是錢財,而是民心,我就給您買回來了。\"
孟嚐君無可奈何,假意地恭維說:\"先生眼光遠大,佩服,佩服。\"
然而過了不久,孟嚐君的名聲果然大了起來,秦國國君原想得到孟嚐君,可孟嚐君離他而去,現在見孟嚐君在齊國名聲很大並受到重用,就派人到齊國散布謠言,說孟嚐著收買人心,名聲比齊國國君都大,齊國國君要由孟嚐君做了。齊國國君聽信謠言,立即罷了孟嚐君的官,叫他回自己的封地。
孟嚐君被革了職,交出了宰相大印,往日的三千門客一下幾乎全散了,隻有那個燒了債券的馮諼一步不離地跟著他,他感到十分淒涼。
後來,馮諼駕著車,和孟嚐君一起回封地薛城,薛城的老百姓聽說孟嚐君回來了,都從家裏出來,到大路上迎接他。他們有的帶著瓜果,有的帶著雞鴨,有的提著酒漿。
孟嚐君見到這種情景,感激得掉下了眼淚,心服口服地對馮諼說:\"先生替我買回了民心,您的確為我買來了最重要的東西。\"
勿遺勿苛
【原典】
舉之勿遺。用之勿苛也。
[譯文]
作為領導者,一定要清楚自己下屬的個人情況,無論是他們的優勢和劣勢,還是他們在不同情況下的表現,都要清楚的知道不要有任何遺漏。隻有這樣,才算知人善任。
在讓屬下做事的時候,不要對他們過於渴求,無論他們最後的成就是大是小,都要給予他們認可。
[事典]
戰國時期,齊國孟嚐君以君子聞名天下。他從世界各地招募賓客,並且對他們以禮相待,生怕自己有一點沒有招待好他們。
有一次,孟嚐君在晚上招待賓客們吃飯。由於光線比較昏暗,其中一位客人看不清其他人在吃什麼,又嫌棄自己的飯菜不好吃,認為孟嚐君在虐待他,便站起身來,離開了飯桌。
這一幕,恰巧被孟嚐君看到,也猜到了他的心思,便給他看了自己的飯菜。賓客一看,居然和自己吃的一樣,頓時感到慚愧不已,還在當晚選擇自殺了。
孟嚐君得知這件事情之後,感到非常難過,還親自為他祭奠悼念說道:\"雖然先生犯了一個小錯誤,但是您卻不肯原諒自己,最終選擇自殺。您的大義是無人能及啊。事實上,造成這樣的結局,都是我沒有明察的結果。您為什麼要計較它呢?如今先生已經離去了,真是讓我羞愧難當啊!\"
孟嚐君聲淚俱下,大家也都哭了起來。一些賓客走到他的麵前,勸解說道:\"大人,您已經對大家足夠好了,要怪也隻能怪他心胸狹窄。陛下一直彬彬有禮,禮賢下士,還將過錯攬到自己的身上,天底下又有誰能夠與大人相比呢?\"
孟嚐君搖搖頭,說道:\"一個人死後不能複活。現在他既然已經離去,你也不應該責備他了。更重要的是,他死得如此英勇,如果他不是君子,他怎麼會有如此的勇氣和豪情呢?\"
他斥責了剛才勸說餓的賓客,並且親自寫了一篇文章表揚那位已故的賓客。這等消息傳出之後,有更多的人前來投靠他,他的賓客瞬間達到了數千人多。
當賓客多起來之後,不可避免地會有一些不良之人混雜在裏麵。孟嚐君向來是來者不拒,他的部下都建議他:\"天底下那些擁有才幹的人,都有通天的能力。這樣的人留在我們門下,自然會有很大的用處。但是,現在裏麵有許多不良之人在裏麵濫竽充數。如果大人不認真挑選的話,起不到作用事小,我就是擔心這會損害您的聲譽,讓天下人恥笑啊。\"
孟嚐君立即說道:\"賢才能夠包羅萬象,並不是像你說的那樣。我向來以愛好人才自居,我怎麼能像小人那樣,到了需要用的時候才去找呢?我真誠對待他人,也相信人們必定會真誠對待我。即便對我有所虧欠,我也不能背叛別人。這就是君子的處世之道,不這樣又怎麼才能安撫天下呢?\"
在眾多賓客之中,有一位賓客的道德品行不好。他甚至還與孟嚐君的一位愛妾暗送秋波。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二人竟然在私下做通情之事。
有人向孟嚐君稟報了此事,並且十分憤怒地向他建議道:\"這個人忘恩負義,和禽獸有什麼區別。如果大人不將他處死,不僅會損害您的聲譽,恐怕之後也沒有威信震懾他人了。\"
出乎意料的是,孟嚐君聽完之後,神情非常鎮定,隻是閉口不言。稟報之人一時著急起來,說道:\"大人內心仁慈厚道,不良之人就是利用您的善良,才肆無忌憚地去做壞事。九局應該用牙還牙的方式對待壞人。你為什麼對此漠不關心呢?\"
孟嚐君苦悶地歎了一口氣,說道:\"事情已經發生了,嚴懲又有什麼用呢?再說,這件事如果不是我的小妾沒有控製住自己,那麼結果就不一樣了。男人都喜歡漂亮女人,這是人之常情。我如果太過於計較這件事,隻會損害我的聲譽,加深大家的仇恨。如果輕輕地放下,這對於我和那個人來說都是一種解脫。\"
孟嚐君將這件事情壓製了下來。知情人都說他過於軟弱,內心充滿了對他的責怪。
一年後,孟嚐君居然將那位與自己愛妾私下通情的賓客召到身邊,並對他說:\"你當初投靠我,自然隻想通過我嶄露頭角。今天正好有一個機會,衛國國君與我的關係非常好。我已經為你準備好了車馬和銀子,你就去衛國做官吧。\"
在孟嚐君的推薦下,這位賓客在衛國得到了重用。他永遠不會忘記孟嚐君的恩情,每天都在想著如何報答他。後來,齊國和衛國成了敵人。衛國想要聯合其他國家進攻齊國。
這個時候,那位賓客冒死走到衛國君主麵前,勸諫道:\"齊國和衛國的先主曾經約定,他們的後代要世代交好。微臣本就無才無德,我能夠位大王小明,這都依賴孟嚐君的無私推薦。如果大王執意要攻擊齊國,不僅會違背先王的盟約,還會辜負孟嚐君的一片好心。如果大王不接受微臣的諫言,放棄進攻齊國的計劃,微臣就隻好死在大王麵前。\"
衛國國君被他的仁義深深感動,同意了他的請求。人們都說,齊國之所以能夠多過這次危機,全部都是孟嚐君寬容大度的福報。
勿薄勿輕
【原典】
待之勿薄。罰之勿輕也。
[譯文]
對待賢德的人才一定到給予豐厚的待遇,不能夠過於微薄,這有這樣才能提高人才的積極性。
不過,在懲罰人才的時候,也不能歸於心慈手軟,隻有這樣才能威懾到人才。
[事典]
楚漢相爭的時候,有一位非常善於領兵作戰的將才,名叫韓信。可是在他初期的時候,一直沒有遇到能夠識別他才能的伯樂。
韓信先是投奔了西楚霸王項羽。但是項羽根本不賞識他。他就投靠到劉邦軍中,劉邦也不相信韓信擁有很大的才幹,隻是封了他個芝麻大的官,敷衍他。
韓信內心十分不滿,趁夜騎馬離開了漢軍打贏。但是輔助劉邦的大臣蕭何卻認為韓信是個不可多得的將才。他生怕韓信將來為別人所用,對漢王劉邦十分不利,便也騎上馬,在月下追回了韓信。
蕭何追回韓信後,又一次極力向劉邦保舉他,還說一定要重用他,官職不能低,必須當元帥。
劉邦被蕭何說得非常無奈,就對他說:\"好吧,你把韓信帶來吧,我倒要試他一試,看他究竟有多大能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