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被蕭何帶到劉邦麵前後,劉邦拿出一塊五寸見方的布帛,遞給韓信說:\"我的大臣蕭何說您善於帶兵,我相信了他的話。現在我給您一天的時間,你可以在這塊布上畫士兵,畫出多少兵,我就給你多少兵,由你統帥。\"
站在劉邦身邊的蕭何看到這種情景,內心裏麵十分著急,心想在這巴掌大的布上,能畫出幾個兵呢?不由暗暗叫苦。可是韓信臉上卻絲毫沒有難色,接過那小塊布,轉身就走了。
第二天,韓信按時把那小塊布交給了劉邦。蕭何連忙伸過頭去,往布上一看,隻見上麵畫了一座城樓,城門大開,一匹戰馬剛剛露出頭來,一麵寫著\"帥\"字的旗幟,飄揚在戰馬的後麵。
劉邦不明白,奇怪地問:\"怎麼一個士兵也沒有?\"蕭何在一邊,心裏也直犯嘀咕。
韓信不慌不忙地回話說:\"尊敬的大王,這裏畫的是元帥在前,而千軍萬馬,盡在其後。\"
蕭何聽了韓信的話,不尤暗中叫好。劉邦也不得不為韓信的聰明才智感到佩服。於是,他就讓韓信執掌了帥印,把全部兵馬交給他指揮。
點評:
一支能征善戰的軍隊中必須要有\"虎賁之士\",也要有武藝高強、智勇雙全的將領,以構成軍隊的核心和中堅。同時,對軍隊要嚴格地予以訓練,並且須有分明的賞罰,以激勵其鬥誌。
臨陣作戰,成敗的關鍵在於將領能力的高低。因此,古時臨陣拜將往往要實行隆重的儀式,以示君主對將領的信賴。比如說當年劉邦拜韓信為將時,就先齋戒數日,再擇吉日設壇施行拜將之禮。
著名軍事家孫武說過:\"夫將者,國之輔也。\"
既然將領是國家的棟梁,在任將之時就當擇賢而任,任用得當才能做到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戰國時期,趙國以廉頗、趙奢、李牧為將,不但使趙國在與其鄰國的對抗中發揮強大實力,就是西方的強秦想要進攻其他國家時也以趙國為患。趙國以李牧為將駐守邊境,使北部邊陲得以穩定、安寧。後來趙王中了秦的反間計,以趙括代替廉頗。
隻會\"紙上談兵\"的趙括,將趙的四十萬大軍頃刻之間就葬送長平,趙國因此一蹶不振。又如燕以樂毅為將攻齊奏捷,齊隻剩有莒和即墨二城,眼看就要被燕所滅,結果燕中田單反間計,更換樂毅,燕反而大敗。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最善用兵的人,然而一招之失,誤用剛愎自用的馬謖為將,戍守北伐曹魏途中的咽喉之地,即街亭。以致街亭失守,北伐行動因此而不得不中止。
既然將領的能力關係到戰爭的勝敗,那就不能不謹慎選將任將。
古人稱知天時、明地理、善人和的將領為\"神將\"。以此三者為準,諸葛亮、周瑜即堪稱為\"神將\"。劉備在得諸葛亮之輔前,雖然有當時最勇猛的關羽、張飛為將,但還是處於被動地位。
後來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作軍師,才透過與孫權聯合作戰,在赤壁一役取得勝利;之後同樣是借著諸葛亮之力而借荊州、取巴蜀,由此建立蜀國。劉備死後,全仗諸葛亮的苦心經營,才支撐著蜀國與比它強盛的魏、吳抗衡。
軍事上得良將可以\"百戰不殆\"。治國之道與治軍之道相同,凡能得賢良之才而委以重任,則國將大治,且可保長盛不衰。
古時候,湯得伊尹而興商,文王得薑尚而滅紂,齊桓公得管仲而九合諸侯,號為盟主。楚懷王任用屈原,而使內政外交都取得了卓著成效,後因聽信讒言,疏離屈原而寵信上官大夫、令尹子蘭,以致\"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不僅使楚國國勢漸衰,自己更是\"客死於秦\"。
二戰期間,美國陸軍總參謀長馬歇爾非常重視選用將領,他認為指揮官的才能是克敵製勝的重要條件。因此,他任用將領不拘一格,寬容公正,不抱成見,將領可以充分發揮其指揮才能。
馬歇爾既重用資深老將麥克阿瑟,又破格任命艾森豪威爾為歐洲戰區美軍總司令。他既對符合他個人思考模式、注重實效、與人無爭的布雷德萊委以重任,也能容納甚至喜愛與他個性相異、出言不遜的將領巴頓和史迪威。馬歇爾的選才用將之道,確實為美國在二戰中獲勝起了不小的作用。
另外,吳起所強調的賞罰分明亦是增強軍隊戰鬥力的重要謀略。該賞的賞,該罰的罰,賞罰分明,是政治謀略得以實現的重要保證,曆來為古今中外政治家所重視。
趙奢是戰國時趙國名將,他治軍的特點是賞罰分明。早在他出任田部吏之時,就有照章辦事、不徇私情的政績。公元前271年,趙奢任田部吏時到平原君家收租稅,可是平原君家不肯出稅。
平原君既是趙王的親族,又曾三次做過趙國的宰相,乃戰國時有名的\"四公子\"之一。更何況趙奢能在趙國為官,正是平原君向趙王保薦的結果。
但趙奢還是果斷地接連斬殺平原君家中九個管事人員,以示懲處。平原君聞知後非常惱怒,欲殺趙奢。趙奢義正辭嚴地向平原君說:\"君於趙為貴公子,今縱君家不奉公則法削,法削則國弱,國弱則諸侯加兵,是無趙也。君安得有此富乎?以君之貴,奉公如法則上下平,上下平則國強。國強則......君為貴族,怎能置天下大事於不顧呢!\"趙奢這一番話,不僅使平原君怒氣全消,而且以趙奢為賢才,再次向趙王舉薦。
諸葛亮也以賞罰分明著稱於世。他認為:
一是賞不可不平,罰不可不均。賞不可虛設,罰不可妄加,賞罰一定要掌握合理的分寸;
二是賞賜不避仇家,誅罰不避親戚。不受個人好惡喜怒的影響,應該是\"喜不可縱有罰,怒不可戮無辜,喜怒之事,不可妄行\";
三是違者必罰,絕不為博取仁慈的名聲而破壞法紀的威嚴。當是\"令不可犯,犯令者斬\",\"當斷不斷,必受其亂\";
四是\"以教令為先,誅罰為後\"。主張製定法紀,教育民眾,\"不教而戰,是謂棄之\"。
由於諸葛亮堅持上述原則,所以受過他處罰的人都不怨恨他。蜀漢官員張裔稱讚諸葛亮,說:\"公賞不遣遠,罰不附近,爵不可無功取,刑不可以貴勢免,此貴愚之所以僉忘其身者也。\"
曹操在曆史上一向以治軍嚴謹、賞罰分明著稱。公元197年,張繡敗曹操於南陽,曹操在撤退途中,嫡係青州兵軍紀混亂,而大將於禁及其部屬,則與民秋毫無犯。
一日,於禁將帶頭違犯軍紀、搶掠民財的三名青州軍將領當眾斬殺,並責令其他將領嚴格約束部隊。部隊到宿營地後,幾個青州兵將領立即向曹操誣告於禁圖謀不軌,乘戰敗撤退之際斬殺統帥親兵。曹操了解事情真相後,立即召集諸將,當眾表彰於禁治軍嚴明,將他由伯爵晉升為侯爵。
第一次西裏西亞戰爭期間,腓特烈想利用夜幕時分調整其營內的部署,遂傳令某時刻後帳篷內不得點火或蠟燭,違者處死。當他親自巡視營地至齊騰上尉的帳篷時,見有火光,進去一看,發現上尉正封好剛給妻子寫好的信。
腓特烈責問道:\"難道你不知道命令嗎?\"齊騰跪地請求寬恕。腓特烈則要他在信中再加上:\"明日我將在絞架上死去。\"次日,齊騰果然被處死。
海爾集團靈活地將\"馬特萊法則\",又稱80∶20法則運用於幹部管理,使其的\"賞罰原則\"注入了新的內容。具體來說,就是從管理學角度,把80∶20作為確定比值,要側重抓關鍵的人、關鍵的環節、關鍵的項目,即20%,以帶動80%。運用該法則於管理,即職務越高,責任越重。
對於錯誤和責任,幹部與員工責任分別為80\/20,即幹部要對其下屬的錯誤負80%的責任,具體工作人員負20%的責任。\"誰掌握多大權力,誰就承擔多大責任\"。雖然管理人員是少數,但是,賦予了職權,就要承擔相應的責任。因此,海爾的管理是到位的,事無巨細均有人管;海爾的運轉是高效的,職權利責,賞罰分明。
海爾經過短短十幾年的發展,從一家瀕臨倒閉的小企業迅速成長為具有世界聲譽的國家特大型家電企業,它的成功並不是偶然的。海爾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已被作為成功的案例,寫進哈佛大學、洛桑國際管理學院、歐洲工商管理學院的案例庫,成為全球通用的教材,這在我國企業界是前所未有的。
這標誌著海爾已經從最初的學習借鑒國外先進管理方法發展到以自己的創新管理進入國際管理界的前沿。海爾創新的人力資源管理對中國企業建立現代企業管理製度,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將有極大的啟迪和借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