馭人必馭士也。馭士必馭情也。
敬士則和。禮士則友。蔑士則亂。辱士則敵。
以文馭士,其術莫掩。
以武馭士,其術莫揚。
士貴己貴。士賤己賤矣。
馭士馭情
【原典】
馭人必馭士也。馭士必馭情也。
[譯文]
要想駕馭他人,我們就必須先要駕馭那些受過教育,有才華的讀書人。想要駕馭讀書人,我們就必須駕馭他們的情感,在他們情感方麵做更多的工作。
[事典]
酉漢末年,王莽篡權後,驕奢淫逸,民不聊生,各路豪傑和農民起義軍紛紛興起,與王莽政權鬥爭。結果,王莽政權被推翻了。
在王莽政權傾覆之後,各路豪傑為爭皇位,又打得不可開交,這其中有一支由劉秀領導的隊伍。
劉秀采納了部下邳彤的建議,用大司馬的名義,召集人馬,又招募到了四千精兵、他的部將任光向天下宣告說:\"王郎冒充劉氏宗室,誘惑人民,大逆不道。大司馬劉公從東方調百萬大軍前來征伐。一切軍民人等,反正的,既往不咎;抗拒的,決不寬容!\"
任光派騎兵,把這個通告分發到巨鹿和附近各地。老百姓看到了通告,紛紛議論,把消息越傳越遠。王郎手下的兵將聽了,都害怕起來,好像大禍臨頭似的。
劉秀親自率領四千精兵,又打下了鄰近好幾座縣城,聲勢漸漸大起來。沒過多少日子,又有不少地方首領,看到了通告,率兵前來投靠劉秀。劉秀十分慷慨,封了許多將軍,還封了許多侯爵。就這麼七拚八湊,他竟收羅了十幾萬人馬,帶著這不斷壯大的軍隊,劉秀向巨鹿發起了攻擊。
不久,劉玄也派兵來征伐王郎。兩路大軍聯合在一起,連續攻打了一個多月,仍然沒有打破巨鹿城。有幾位將領對劉秀說:\"咱們何必在這兒多耗時日呢?不如直接去攻打邯鄲。打下了邯鄲,殺了王朗,還怕巨鹿城不投降嗎?\"
劉秀采納了他們的意見,留下了一部分人馬繼續圍攻巨鹿,自己帶領著大軍去攻打邯鄲,接連打了幾個勝仗。王郎的軍隊支持不住了,就打開城門,獻城投降。劉秀率領大軍進入邯鄲,殺了王郎。
劉秀住進了三郎在邯鄲修建的宮殿,命令他手下的人檢點朝中的公文。這些公文大部分是各郡縣的官吏和豪紳大戶與王郎之間往來的文書,內容大多數是奉承王郎,說劉秀壞話,甚至幫助出主意剿殺劉秀的。
對這樣的文書,劉秀看也不看,全都堆在宮前的廣場上,並召集全體官吏和將士,當著他們的麵,把這些文書全都燒掉了。有人提醒劉秀說:\"您怎麼就這樣燒掉了呢?反對咱們的人都在這裏頭呐,現在連他們的名字都查不著了。\"
劉秀對他們說:\"我燒掉這些,就是要向所有的人說明,我不計較這些已經過去的恩恩怨怨,好讓大家都安心,讓更多的人擁護我們。\"
勸說的人這才明白過來,劉秀不追究那些曾反對過自己的人,那些人就會心安理得地服從劉秀,而不會因為害怕劉秀報複,投入反對劉秀的營壘。大夥都佩服劉秀的深謀遠慮和開闊的胸懷,一些過去反對劉秀的人,見了劉秀的這種舉動,反而願意為劉秀效力了。
劉秀贏得了人心,得到了更多人的支持,最後終於成為東漢的開國皇帝。
敬士禮士蔑士辱士
【原典】
敬士則和。禮士則友。蔑士則亂。辱士則敵。
[譯文]
尊敬讀書人,你很快就能和他友好相處,即使他沒有什麼值得尊敬的地方。
每天對他以禮相待,即使看起來有些做作,他也會很快能和你成為朋友。
如果你輕蔑他,那麼就非常容易產生混亂;如果你敢侮辱他,那麼他就會把你當作他的敵人!
[事典]
閔公元年,管仲對齊桓公進諫,說道:\"宴安鴆毒,不可懷也。\"
原來,齊桓公後宮妃子眾多,經常會一起喝酒,縱情於後宮。管仲看了,非常著急,就像美人和美酒比作鴆毒,勸誡齊桓公。齊桓公存在很多毛病,因為有管仲輔佐,管仲提的建議他也都接受,所以齊國才成為了\"春秋五霸\"之一。
但是,自從管仲死後,這一切都變了。
管仲臨死之前,齊桓公去看他,說:\"仲父病成這樣,有什麼話要對朕說嗎?\"
管仲勸他遠離易牙、豎刁、常之巫這類人。
齊桓公說:\"易牙連自己的兒子都煮了,讓我嚐鮮。這樣一個忠誠的人還值得懷疑嗎?\"
管仲說:\"這是人之常情。誰不愛自己的孩子呢?既然他連自己的兒子都忍心煮了,那麼他還有什麼事情時不忍心做的?\"
齊桓公又問:\"豎刁為了靠近我,把自己閹割了。這樣的人也可疑嗎?\"
管仲回答說:\"按照人類的本性,沒有人不愛惜自己身體的。能夠狠心將自己的身體殘害了,對君主又有什麼不能出手的呢?\"
齊桓公又問道:\"常之巫知道人的生死,會醫治大病。這樣的人也值得懷疑嗎?\"
管仲回答說:\"生與死,是注定的;疾病是由人體異常引起的。君主不順其自然,守護根本,而是完全依靠常之巫。那他還有什麼作為呢?\"
齊桓公聽後,不置一詞,但是還有最後一人,也就一並問了:\"衛公子啟方,侍奉我十五年了。他父親死後,都不肯丟下我回家奔喪。這樣的人也值得懷疑嗎?\"
管仲回答說:\"按照人類的本性,沒有人不愛自己的親生父親。如果他父親死了,都不肯回去,那對君主又會怎樣呢?\"
管仲死後,齊桓公剛開始還記著管仲的建議,先是把這些人驅逐出宮,但是非常不習慣沒有他們的生活,又把他們叫了回來。
齊桓公將管仲的建議拋之腦後,重用了易牙、豎刁等人。在他們的阿諛奉承之下,齊桓公失去了上進心,在政治上逐漸墮落。他自己還覺得沒有什麼不妥的地方,說道:\"仲父的話太誇張了。\"
在齊桓公病的時候,這些人一起造反。他們在桓公的寢宮周圍築起了一堵牆,這樣就沒有人可以進去了。
這時候,齊桓公哭得鼻涕橫流,感慨道:\"唉!聖人的眼界果然比我們要大!若是死者地下有知,我有什麼臉去見仲父呢?\"然後他卷起衣袖遮住臉部,死在寢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