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昌把薑尚接回去,尊他為師,稱為\"師尚父\",又因為薑尚是文王的祖父所盼望的人,所以後來叫他太公望;在民間傳說中,叫他薑太公。
太公望是周文王的好幫手。他一麵提倡生產,一麵訓練兵馬,周國的勢力越來越大。有一次,文王問太公望:\"我要征伐暴君,您看咱們應當先征伐哪一國?\"
太公望說:\"先去征伐密須。\"
有人反對他,說:\"密須國君厲害得很,恐怕打不過他。\"
太公望說:\"密須國君虐待老百姓,早已失去民心,他就是再厲害十倍,也沒有什麼可怕的。\"
周文王發兵到了密須,還沒開戰,密須的老百姓就先暴動了。他們綁著密須的國君歸附了文王。
過了三年,文王又發兵征伐崇國。崇國是商朝西邊最大的一個屬國。文王滅了崇國,就在那裏築起城牆,建立了都城,叫做豐邑。沒過幾年,周族逐漸占領了大部分商朝統治的地區,歸附文王的部落也越來越多了。
到姬昌年邁的時候,周國的勢力已經超過了商國,使得\"天下三分,其二歸周\"。但是,周文王並沒有完成滅商的事業。在他打算征伐紂王的時候,不幸患重病去世了。
這樣,滅亡商湯的大業就落在周文王的兒子姬發和智叟薑尚的肩上。
強者馭智
【原典】
強者馭智,不以力較。
[譯文]
一個實力強大的人,想要駕馭擁有能力和智慧的人,絕不可以使用蠻力強迫他們屈服。
[事典]
王猛出生在青州北海郡劇縣,年幼時因戰爭動亂,他隨父母逃難到了魏郡。
王猛年輕時,曾經到過鄴地,但這裏的達官貴人沒有一個人瞧得起他,隻有徐統,見了他以後非常驚奇,認為他是一個了不起的人物。於是徐統便召請他為功曹,可王猛不僅不答應徐統的召請,反而逃到西嶽華山隱居起來。
認為自己的才能不應該幹功曹之類的事,他應該幫助一國的君王幹大事的,所以他暫時隱居山中,看看社會風雲的變化,等待時機的到來。
公元351年,氐族的苻健在長安建立前秦王朝,力量日漸強大。354年,東晉的大將軍桓溫帶兵北伐,擊敗了苻健的軍隊,把部隊駐紮在灞上。王猛身穿麻布短衣,徑直來到桓溫的大堂求見。桓溫請他談談對當時社會局勢的看法。王猛在大庭廣眾之中,一邊把手伸到衣襟裏麵去捉虱子,一邊縱談天下大事,滔滔不絕,旁若無人。
桓溫見況,不由將暗暗稱奇。他問王猛:\"我遵照皇帝的命令,率領十萬精兵憑著正義來討伐逆賊,為老百姓除害,可是,關中人傑卻沒有人到我這裏來效勞,這是為什麼呢?\"
王猛直言不諱地回答說:\"您不遠千裏來討伐敵寇,長安城近在眼前,而您卻不渡過灞水去把它拿下來,大家摸不透您的心思,所以不來。\"
桓溫沉默了好久都沒有回答,因為衛猛的話正暗暗地擊中了他的要害。他的心思實際上是即使平定了關中,隻得個虛名,而地盤卻歸於朝廷,與其消耗實力,為他人做嫁衣裳,還不如擁兵自重,為自己將來奪取朝廷大權保存力量。
桓溫聽了王猛的話,更加意識到麵前這位窮書生絕非凡人。過了好半天,他才抬起頭來,慢慢地說道:\"江東沒有人能比得上你。\"
桓溫退兵的時候,送給王猛漂亮的車子和上等馬匹,又授予王猛\"都護\"之職,請王猛一起南下。王猛拒絕了桓溫的邀請,繼續隱居華山。
王猛這次拜見桓溫,本來是想出山顯露才華,幹一番大事業的,但最後還是打消了這個念頭。因為他考察桓溫和分析東晉的形勢之後,認為桓溫不忠於朝廷,懷有篡權野心,未必能夠成功,自己投奔到桓溫的手下,很難有所作為。這是他第二次拒絕別人的邀請和提拔。
桓溫退走的第二年,前秦的苻健去世,繼位的是中國曆史上有名的暴君苻生。他昏庸殘暴,殺人如麻。苻健的侄兒苻堅想除掉這個暴君,於是廣招賢才,以壯大自己的實力。他聽說王猛不錯,就派當時的尚書呂婆樓去請王猛出山。
苻堅與王猛一見麵就像知心的老朋友一樣,他們談論天下大事,雙方意見不謀而合。苻堅覺得自己遇到王猛好像三國時劉備遇到了諸葛亮,王猛覺得眼前的苻堅才是值得自己一生效力的對象。於是,他十分樂意地留在苻堅的身邊,積極為他出謀劃策。
公元357年,苻堅一舉消滅了暴君苻生,自己做了前秦的君主,而王猛成了中書侍郎,掌管國家機密,參與朝廷大事。王猛三十六歲時,因為才能突出,精明能幹,一年之中,連升五級,成了前秦的尚書左仆射輔國將軍、司隸校尉。
納諫恃智
【原典】
智不及則納諫。事不興則恃智。
[譯文]
當我們想不出一個好方法來處理問題的時候,我們可以讓德才兼備的下屬幫自己想想辦法,集思廣益。
當我們無法讓自己的事業更大更強的時候,我們應該把權力交給那些可以信任的聰明能幹的下屬來幫助我們完成。
[事典]
公元前200年,漢高祖劉邦率領大軍與匈奴交戰。劉邦求勝心切,帶領小股騎兵追擊匈奴人,不料中了敵人的埋伏,被困在白登山。這時,漢軍的後續部隊已被匈奴人阻擋在各要路口,無法前去解圍,形勢萬分危急。
到了第四天,被困漢軍的糧草越來越少,劉邦君臣急得就像熱鍋上的螞蟻,坐立不安。謀士陳平靈機一動,從匈奴單於的夫人閼氏身上想出了一條計策。
在得到劉邦允許之後,陳平派一名使者帶著一批珍寶和一幅畫秘密會見了閼氏。使者對閼氏說:\"這些珍寶是大漢皇帝送給您的。大漢皇帝欲與匈奴和好,特送上這些珍寶,請您務必收下,望您在單於麵前美言幾句。\"使者又獻上一幅美女圖,說道:\"大漢皇帝怕單於不答應講和的要求,準備把中原的頭號美人獻給他。這是她的畫像,請您先過目。\"
閼氏接過來一看,真是一個貌似天仙的美女:眉似初春柳葉,臉如三月桃花;玉纖纖蔥枝手,一撚撚楊柳腰;滿頭珠翠,引得蜂狂蝶浪;雙目含情,令人魂飛魄舞。閼氏心想:如果丈夫得到了她,還有心思寵愛自己嗎?於是,閼氏說:\"珍寶留下吧,美女就用不著了,我請單於退兵就是了。\"
閼氏打發走了漢軍使者後,立即去見單於,她說:\"聽說漢朝的援軍就要到了,到那時我們就被動了。不如現在接受漢朝皇帝的講和要求,乘機向他們多索要一些財物。\"單於經反複考慮,覺得夫人的話很有道理。
雙方的代表經過多次談判,終於達成了協議。單於得到物質上的滿足後,放走了劉邦君臣。陳平因這次謀劃有功,後來被劉邦封為曲逆侯。
陳平利用閼氏的爭寵心理,虛獻美女,從而達到了講和的目的。陳平的美人計妙就妙在根本沒有美女,但同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不忌惟記
【原典】
不忌其失。惟記其功。
[譯文]
我們不要忌恨智者的失誤,而是要經常把智者的功勞掛在嘴邊。
[事典]
戰國時期,魏文侯準備出兵攻打中山國,因此召集眾位大臣和將領挑選帶兵之人。
有人推薦了一位名叫樂羊的人,說他韜略過人,武藝非凡,可以做帶兵大將。但是也有人說,如今樂羊的兒子樂舒正在中山國任要職,讓樂羊帶兵去打中山,他會投鼠忌器,不肯下手硬攻的。
但是,現在時間非常的急切,又再也找不到其他合適的人選,於是魏文侯便派人對樂羊進行了調查。最後,得知他對兒子樂舒在中山侍奉昏君十分生氣,曾經也拒絕了兒子奉中山君之命發出的邀請,還勸說兒子不要再在中山任職,但是樂舒不肯,於是父子倆分道揚鑣了。魏文侯知道了這些,終於下決心,重用樂羊,任命他為大將軍,帶兵攻打中山。
樂羊果然不負魏文侯之望,指揮大軍,以摧枯拉朽之勢,不長時間便打到中山國都,指揮軍隊把中山國都圍得水泄不通。魏文侯十分高興,專門派使者前去嘉獎。但是,哪裏能料到,樂羊卻隻圍不打,數月之久未曾攻城。這樣一來,那批懷疑樂羊的人便有了把柄,不斷向魏文侯上書,說樂羊是顧惜兒子的性命,因此不肯攻城,應撤換樂羊,再派能將。
麵對此情此景,魏文侯心中亦十分疑慮,難道樂羊真是為了父子情而不顧國家大事?是否再派良將前去接任?但是他心裏明白,大將握兵權在外,一旦激起變故,那將不可收拾。最後,他還是相信了樂羊的忠直誠心,沒有聽信疑言,決心耐心等待。但是並非消極等待,而是不斷派使者前去中山犒勞眾軍,借以激勵樂羊的忠心。
久圍而不打,國君不但沒有怪罪,反而派人前來慰勞,樂羊手下的人首先沉不住氣了。一名叫西門豹的人去問樂羊,為何隻圍而不打?樂羊告訴他:\"我們圍而不打,並一次次寬限敵人投降的日期,為的是向中山國都的國民表明我們是仁義之師、信用之師,爭取民心,以免中山國都國民都跟著中山國君死守,增加我們的攻城難度,並非為了保全我兒子的性命。\"
大家明白了樂羊的用心,更加團結一致。不久,時機成熟,樂羊發動全麵攻城,一舉大獲全勝。
智不負德
【原典】
智不負德者焉。
[譯文]
一個才華橫溢的人,是不會背叛德才兼備的領導者的。
[事典]
公元626年,即\"玄武門之變\"那一年,李淵主動傳位給李世民,自己當了太上皇。李世民當上皇帝,即唐太宗,改元貞觀,次年為貞觀元年。從此,唐朝開始了興旺發達的曆史。
唐太宗雖然出身於大貴族家庭,但是他親自參加了推翻隋朝的鬥爭,親眼看到強大的隋王朝被農民起義推翻的經過。他總結隋亡的原因是因為隋煬帝荒淫無度,違背君道。所以,他當了皇帝,總是不忘隋朝滅亡的教訓。這些教訓,他都銘刻於心。
李世民經常對自己的兒子說:\"一個皇帝,要是按正道辦事,百姓就擁護他;如果他不行正道,百姓就推翻他,這實在可怕!\"他又說:\"百姓好比水,皇帝好比是船。水能載船,也能翻船。\"
建國之初,唐太宗就兢兢業業、小心謹慎地治理國政。古時候,把統治者聽取不同意見,判斷是非,然後采納正確的意見,叫做\"納諫\"。唐太宗很注意納諫。有一次,他問大臣魏征,君王怎樣才能\"明\",怎樣才是\"暗\"?魏征回答說:\"兼聽則明,偏信則暗。\"他非常讚成這個見解。因為他知道,自己並不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